付費限定
方格精選

【書選閱讀#036】經驗陷阱:檢視經驗的偏誤,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判斷與感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莎士比亞說「經驗是一顆寶石,那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它常付出極大的代價得來。」

raw-image

關於「經驗」的好處,我想你已經聽過太多。

但過度仰賴經驗,也可能產生決策與判斷上的偏誤,甚至引發更大的災難。舉例來說,目前還看不到盡頭的新冠病毒疫情,造成的影響讓所有醫療照護與經濟體制都措手不及,帶來了令人難以想像的嚴重後果。

你認為過往的經驗可以在這次災難中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其實很有限。

我們可以在過程中學習,然後逐步修正嗎?

聽起來似乎合理,但實際上不可行。因為無法保證獲得完整的經驗資訊,是一種可得性偏誤;當下的情況與過往也不全然相同,經驗在某些細節上不具參考性;決策者的信念、感受都可能影響經驗的解讀與判斷。

更重要的是,未曾發生過的事,也就不存在經驗。經驗不只無法預警未知災難的存在與影響,還在我們企圖減緩事態的嚴重性時不斷蒙蔽自己。當全球確診案例呈現指數增長的時候,人們難以理解為何在短短數週內就有數百萬人染疫;我們未能意識到關鍵干預措施的重要性,因為相關措施礙於病毒傳播與潛伏的特性,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見效。

太晚採取預防行動,導致疾病快速傳播,防堵疫情的成本因此變得更加高昂。

不可否認,經驗在決策過程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在大多數時刻,經驗能幫助我們節省時間與精力,即時做出有效的決定;但也可能在某些不利條件下,導致決策上的偏誤,結果走向更嚴峻的局面。

如果我們能察覺經驗中不當的部分,或許能避免陷入偏誤或盲點。

在這本《經驗陷阱》中,作者就試圖從不同面向告訴我們,經驗為何會產生偏誤與盲點?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判斷與感受?

如果我們希望善用經驗的價值,就應該懂得檢視經驗中的偏誤,屏除雜訊、避開陷阱,重新掌握決策的主導權,而不是被經驗左右我們的判斷。

...

這本書的兩位作者,索耶爾和霍格思可以說是師徒關係。

索耶爾是行為科學家與企業家,創立與受雇於數家新創公司後,在霍格思的指導下取得博士學位;從那之後便持續與各式各樣的公司及部門合作,開發可促進個人與團隊決策的工具與方法。

兩位作者在書中探討了「經驗」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直覺、幫助人們在生活中找到方向?又是如何造成決策偏誤而導致慘痛的代價,以及我們該如何避免落入這種經驗陷阱?

...

▌經驗是良師,但並非一向如此


我引用了序言中的這句話作為標題,因為一語中的。

個人經驗,形塑了我們的喜好、訓練了我們的直覺,也引導了我們的決定。這個社會普遍推崇經驗的價值,認為經驗豐富的人,學識與能力也就越傑出;我們應該向這樣的人學習,也讓自己成為這樣的人。

raw-image

的確,經驗在生活中的許多決策上是個可靠的良師,但並非總是如此。

堅信經驗讓我們在許多方面獲得好處;但在某些情況下,過度仰賴經驗可能使我們變得愚昧,卻又以為自己擁有變得更聰明的知識。經驗非但沒能揭開正確的答案,反而加深了錯誤的看法,導致我們所不樂見的結果。

要如何避免這樣的困境呢?書中回答三個問題的答案:

  • 經驗會透過哪些方式,在生活中重要的面向上蒙蔽我們?
  • 經驗會在什麼時候使我們不知不覺掉入陷阱?
  • 有哪些習慣與思維,可以幫助我們承認經驗有所缺陷、可能導致誤解?

書中用七個章節探討導致失敗的七個常見的經驗陷阱:

一、簡化的故事不等於經驗,未加驗證的故事細節。
二、經驗是創造力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時也可能限制了創造力。
三、無視風險,經驗無法準確預測災難的到來。
四、設計體驗讓我們失去了主導權,作出不自由的選擇。
五、跟著感覺走,忽略了外部成本。
六、相信致勝秘訣,套用別人的成功或失敗。
七、自以為是的歸納,影響了我們對感受的判斷。

在每一個章節中,都會告訴我們面對這些經驗陷阱時,遺漏了哪些重點?又有哪些毫不相干的訊息造成了決策的偏誤?如果希望屏除雜訊、避開陷阱,我們又該如何做?

...

▌經驗,可能會被簡化、修飾,而且有其侷限


根據心理學家研究,人類很擅長會根據自身的觀察與經驗來建構故事,更常把自己的解讀與過去經驗、看法與之連結在一起,然後據此判斷未來的情況。

故事有助於我們理解、記憶與傳播經驗,也能幫助我們根據經驗預測未來、甚至是塑造關於未來的故事。在《人類大歷史》中就強調人類創造、相信與傳播故事的能力,這對於人類佔據地球上的統治位置至關重要;從故事中人類得以習取寶貴經驗、與他人合作及獲得機會。

raw-image

人類習慣透過故事來理解因果。

在特定情況下發生了什麼事?為何會發生?因為故事可以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分享與記憶經驗帶來的教訓。但是在複雜與未知的情況下,故事往往會過度簡化或扭曲現實,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決定。比方說:

錯把隨機性,視為有關聯與因果性

人類喜歡探究原因,即使面對的現象其實是隨機發生的。那些我們試圖學習與強化的經驗教訓,或許根本就不存在。

忽略了時間因素的作用

建立於經驗之上的故事,往往低估了事物發揮作用所需要的時間,因此可能有得到錯誤結論的風險。比方說,經驗告訴我們要透過學習來獲得成長,但我們學習了某個方法,卻沒有在短時間內獲得預期的結果,會認為它沒效。等到好的結果終於浮現時,我們又傾向把它歸因到近期採取的行動,而不是當初學習的方法。

就像有個笑話,某個人吃到第十塊餅時,終於飽了。於是他心想:早知道就買這一塊餅就好了,前面的九塊餅都無法讓我飽,只有這最後一塊有效!

以偏概全的刻板印象

我們很容易根據有限的個人經驗,建立錯誤的刻板印象、產生月暈效應,也可以說是先入為主的觀念。這是一種過度類化的行為,會讓我們錯判很多事情。

自我應驗預言

舉例來說,主管認為某位部屬能力不夠、難成大事,所以都只交辦雜事給他,時間一久看看這位部屬的成就,發現他做的都是一些雜事、沒有一件事大事,所以認定自己的眼光與判斷是精準的、印證了當初的看法。

有時候,我們會按照自己的經驗與預測來採取行動,因而驗證了預言,然後加深經驗;這是一種自應預言的邏輯謬誤。

經驗在被建構為故事的過程中,可能會基於上述問題而產生偏誤。

我們應該對大部分的故事保持懷疑的態度,比方說透過實驗、資料與反事實思維,來質疑與驗證既有描述背後的假設,然後創造出更全面與正確的故事。

現在我們知道了,在複雜與未知的情況下,經驗往往會被過度簡化或扭曲現實,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決定。而個人或組織想要克服未知與複雜性,就必須具備創造力,但有限的經驗可能又阻礙了創造力,導致我們誤判了自己與他人的想法及創造性過程。

raw-image

比方說,創新會帶來與過去截然不同的分界。

但基於過往經驗,會使我們在判斷創新的潛力時目光短淺,認為這個新創意不可行。直到我們親身經歷後,才會浮現與認同這個創新想法的價值。

如果能超越直覺卻有限的經驗,就有機會挖掘潛在的創造力,善加利用。

經驗的另一個侷限,是面對罕見的重大事件時,個人的日常經驗無法提供有用的指引,導致我們無法認清過去的災難與防患未然;通常我們會稱之為黑天鵝

經驗不能及時警告我們防範罕見災難,也無法準確預測潛在的影響有多大。另一方面,如果我們針對災難進行了預防措施,也可能根本沒有機會經歷災難,結果導致我們更加低估了未雨綢繆的重要性。

結果就是,我們知道防患未然很重要,但一般都不會採取行動來預防災難

此外,專家基於數據發出的警告,也往往與人們基於經驗的認知相牴觸。如果我們懂得如何解讀數據,就能理解與相信有科學佐證的警示,進而預防危險的趨勢與未來的風險。

...

▌體驗設計,利用經驗偏誤讓用戶做出自以為理性的選擇


在我們做出政治、社會與個人方面的選擇時,這個世界提供了許多自由。

體驗設計讓人得以用直覺來獲取資訊與科技服務,確保我們能適當面對複雜且重要的情況。與此同時,體驗設計也可能在極大程度上控制我們的選擇,暗中限制了我們的自由。

為什麼會這樣?這得從我們選擇的機制來看。

raw-image

情感、選項和遊戲化的互動介面,是決策與生活的一部分。沒有這些,我們無法做決定;但是這些因素也會被拿來塑造我們的經驗,進而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的決定。當體驗設計者的目標與我們的目標截然不同時,我們的選擇就會受到影響,做出未必符合自身興趣與喜好的選擇。

我們該如何重新奪回經驗的主導權呢?培養內在的設計雷達。

提升對體驗設計的敏感性,有助於認清自身的即時經驗在哪些時後遭到操縱,以及有意識地減少那些經驗造成的影響。但要做到定不容易,需要一定程度的心理與情感自律。

  1. 察覺毫無幫助的情感:如果發覺當下的情緒可能會危害目標,就應該冷靜下來,等到情緒穩定後再謹慎思考。
  2. 留意毫不相干的選項:選擇有各種不同的組合與呈現方式,供人比較優劣。選項設計可能引導我們朝特定方向前進,偏往一些與個人長期目標無關的目的。
  3. 無意義的遊戲化互動:讓人容易上手的設計,是我們與複雜系統或平台進行互動時,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數位環境更是如此。但有些遊戲、社群與互動形式,是為了塑造人們的學習、決定與習慣,而這樣的影響未必與個人目標一致。
  4. 毫不相關的體驗設計:體驗設計主要反應了設計師所在意的事物,但不一定與我們相關。當我們察覺體驗設計的影響時,可以試著了解他們對個人的決定與目標可能造成的傷害,而不是光看表面就信以為真。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對一些刻意為之的體驗設計保持警覺。舉例來說,假設有一種情況或體制下不斷灌輸強烈的情感訴求,不論是正面或負面,我們就應該思考,這可能是一項陰謀,企圖透過情感經驗影響人們的直覺與傾向。

為了減輕體驗設計對我們的影響,可以透過5W1H幫助我們質疑與檢視個人目標、擬定合適的計畫,作為做決定時的參考依據。一旦鎖定目標後,我們就不會輕易因為情感、選項、遊戲化,以及以心人士設計的各種體驗而搖擺不定。

...

▌倖存者偏誤,為何他人的成敗經驗不能用在自己身上?


參考成功人士的共通原則,從他們的經驗中學習,使我們獲益良多。不好嗎?

當我們企圖避免失敗或達到成功時,通常會考量四大經驗:他人的成功、自身的成功、他人的失敗與自身的失敗。如果單看其中任何一種經驗,就有可能產生誤解。

只看成功的一面,可能使我們因為「不相關」的細節而分心,同時忽略「重要」的事實。學到的經驗教訓可能毫無用處,甚至會阻礙目標的達成;只看失敗的一面,也會產生同樣的問題。

不管是成功或失敗,經驗都可能產生出乎意料的誤導作用。

比較妥當的策略是:同時考量成功與失敗的案例,謹慎了解兩者產生差異的成因。只不過這麼做很不直覺,從中學習到的教訓也可能讓人難以接受。

我們該如何「更好地」看待這些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呢?
  1. 關於工作定義:關鍵的第一步是從個人角度來定義這些經驗。若想成功,必須付出哪些努力?失敗又代表了什麼?確立工作定義之後,就能依此選擇策略,思考可以從經歷的結果中衍生出什麼教訓。比方說,我們決定要為某項專案向主管請求資源。如果得到正面回應,我們應該怎麼做?應該從這個經驗中學到什麼事情?如果得到負面回應,又該怎麼做?應該從中學習到什麼?這些問題的答案取決於潛在的成功率。
  2. 關於成功率:如果成功比例在所有結果中相當小,就代表不太可能有簡單且一定可行的成功方法。因此,判斷目標領域中的平均成功率,是決定成功經驗是否值得仿效的必要步驟。
  3. 關於關鍵差異:分析成功與失敗之間的差異,避免落入倖存者偏誤的陷阱。
  4. 關於驗證必要:關於成功與失敗的具體區別有了理論基礎之後,必須再經過測試。起初看似合理的觀點,最後有可能導致令人失望的結果。

...

▌我們對自身經驗的看法,如何影響幸福感?


幸福感因人而異,也無法完全控制,但會受到我們對於自身經驗的看法影響。

比方說,當我們做決定時,主要依據的會是受到經驗加深的慣例與比較;一開始令人愉悅的體驗也會隨著時間慢慢淡化,我們會試圖冒險來尋求更大的愉悅;我們對於一件事的看法,也可能會受到選擇性記憶、他人的片段經驗或是轉頭就忘的慶幸所影響。

書中歸納了五種經驗如何影響幸福感的方式:

  1. 日積月累的經驗:產生適應、形成慣例
  2. 變化多端的經驗:經驗中包含適度的動盪,是有益的
  3. 銘記在心的經驗:峰終定律,部分記憶決定了整體感受
  4. 相對比較的經驗: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開心不起來的第二名
  5. 未曾得到的經驗:低估了未曾擁有的事物對於幸福感的影響


時間,深深影響著我們對於自身經驗的看法。

適應作用會使過往的經驗隨著時間流逝或反覆發生而淡化,無論是正面、或負面經驗。透過適應作用,經驗能讓我們變得快樂一些,避免一次的不幸或長期的困境永遠毀了生活。

隨著經驗累積越多,我們越快從悲傷中走出來,但也同樣很快地從狂喜中靜下來。這會讓人養成習慣,形成難以打破的慣例與常規;而慣例會促成更多經驗,進而又鞏固了那些慣例,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也定義了我們的現狀。

當最初的正面體驗逐漸被平淡無奇所取代,甚至演變為不滿的負面體驗、希望尋求更多,導致不幸的陷阱。日積月累的經驗,容易因為適應作用與慣例而減弱了幸福感;如果換做多樣化的經驗,所引發的幸福感就會比較深刻與持久。

時間的另一個影響,是我們對經驗的記憶。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峰終定律」的說法,我們對於一個完整體驗的感受,主要取決於開始、結束與高峰時刻,這也是我們的記憶主要包含的部分。這些時刻如果以負面體驗居多,那麼整體的感受就會是偏負面的,即使其他時刻擁有長時間的正面體驗,對幸福感的影響也十分有限。

除了時間影響之外,幸福感大多是比較得來的。

當正面經驗不如個人預期,也可能造成負面影響;相對地,沒有想像中可怕的負面經驗,也可能產生正面的情緒,這與我們評估經驗的標準設定有關。

書中提到一個案例,是關於奧運選手的幸福感,我覺得挺容易理解的。猜猜看,你覺得得到前三名的選手,誰的幸福感是最高的?誰又是最低的?

raw-image

研究結果顯示,金牌得主對自身滿意度是最高的,但銅牌得主平均來說比銀牌得主更開心。雖然得到銀牌值得開心,但一想到與金牌只有一步之遙還是會忍不住糾結;未能達到的成就破壞了他們的幸福感。相較之下,銅牌得主會肯定自己贏過那些未能贏得獎牌的選手,甚至慶幸自己擠入了前三名,因此發自內心感到高興。

同樣的經驗放到不同人身上,會造成不同的影響,視個人的基準而定;好比看待半杯水的方式,有人為還有半杯水而高興,就有人為只剩半杯水而落寞。這種相對的經驗評估,讓我們很容易就陷入焦慮的陷阱。

最後,我整理了一張全息圖,讓你更清楚經驗如何產生偏誤與盲點?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判斷與感受?

raw-image

...

▌經驗造成的偏誤,其實有跡可循


當經驗無法提供可靠的知識,甚至是造成錯覺時,只能任其發生嗎?

其實有三個明顯的時機點可以讓我們察覺,及早發現潛在的盲點並找出問題所在。當我們試圖「從經驗或相關教訓中學習」時,請小心這三個可能會出現「經驗偏誤」的時機

  1. 以經驗為師,當作主要的學習來源:當心「可得性偏誤」而遺漏了某些重點。
  2. 以經驗為例,來做判斷、預測與決定:經驗可能提供不當的參考基準。
  3. 以經驗為準,進行回顧、學習與改善:豐富的經驗可能導致不可靠、漏洞百出的信念,反而阻礙了回顧、學習與改善經驗的成效。


第一個檢視的時機點,是以經驗為師,當作主要的學習來源。

我們通常會根據可得的經驗來評估事件的重要性與可能性,越常觀察到某件事,就越容易根據這個經驗進行判斷。這個傾向能幫助決策者在學習教訓與做決定時,節省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但也可能遺漏了某些重要的資訊而不自知

比方說,當我們的經驗以「結果、選擇性結果,或是個人觀察」為主要依據時,可能就遺漏了「事件的發生經過以及相關因素、特定類型的結果,或是違反事實的假設與他人看法」而導致不夠完整的判斷;這時應該提醒自己需要更多的資訊來補完經驗的不足。

第二個檢視的時機點,是以經驗為例,來做判斷、預測與決定。

我們在做判斷、預測與決定時,傾向借助特定的參考基準,但也可能聚焦或定錨在不相關、甚至危害自身利益的細節上

比方說,經驗歸納出的簡單因果關係可能無法反映出真實情況;經驗暗藏了不道德的實踐、脫離了正軌,不值得參考;經驗讓人只注重在特定的次要問題上,錯失了關鍵機會。

第三個檢視的時機點,是以經驗為準,進行回顧、學習與改善。

我們會隨著知識與技能的增長更有自信與能力,但豐富的經驗也可能導致不可靠的信念,阻礙我們回顧、反學習或重新學習,以及改善經驗。通常與學習教訓的環境、決策者有關。

比方說,就環境來說,經驗可能遭到過濾與扭曲;未來與過去的情況也不全然相似;有些事情顯而易見,但有些是不為人知或毫不相關。就決策者來說,對於特定的教訓可能抱持著強烈的信念;信念可能是受個人經驗所驅動的;信念本身可能是自我應驗預言的偏誤;決策者可能錯誤解讀數據;甚至建立在經驗之上的信念從未被驗證過。

當我們意識到可能掉入了經驗的陷阱時,就有機會檢視自己犯下了什麼偏誤,進而改善我們使用經驗的方式,找回決策與行動的主導權。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7118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高產出的本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劉奕酉的職場致勝賽局
904會員
243內容數
不只給你知識,更給你贏得職場賽局的本事。 分享書選閱讀、全息圖解、職人觀點與萃取技術,讓你在知識變現的時代,獲得學習成長與高效產出的養分。
2023/06/10
數據思維,是使用數據來思考與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模式。在本書中深入探討數據思維的核心概念、方法和工具,幫助讀者理解數據思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運用數據思維思考與解決問題、創造價值和提高生產力。透過大量的案例解析和經驗分享,展示數據思維在商業領域和不同角色的應用,幫助讀者應用數據思維解決真實場景中的問題。
Thumbnail
2023/06/10
數據思維,是使用數據來思考與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模式。在本書中深入探討數據思維的核心概念、方法和工具,幫助讀者理解數據思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運用數據思維思考與解決問題、創造價值和提高生產力。透過大量的案例解析和經驗分享,展示數據思維在商業領域和不同角色的應用,幫助讀者應用數據思維解決真實場景中的問題。
Thumbnail
2023/05/11
這本《打造第二大腦》的核心概念,就是告訴讀者如何提升數位工具的使用效能,讓數位工具猶如我們的第二個大腦,建立起更好的連結與協作機制。書中提供了一個「CODE」框架模型,引導讀者以更高效的方式組織資訊,提升生產力、創造力與專注力,從而拿出更佳的工作成果。
Thumbnail
2023/05/11
這本《打造第二大腦》的核心概念,就是告訴讀者如何提升數位工具的使用效能,讓數位工具猶如我們的第二個大腦,建立起更好的連結與協作機制。書中提供了一個「CODE」框架模型,引導讀者以更高效的方式組織資訊,提升生產力、創造力與專注力,從而拿出更佳的工作成果。
Thumbnail
2023/03/17
說到人脈經營,你會想到什麼?在社群媒體上擁有很多連結名單、常出入各種社交場合,還是覺得能言善道的人才能做好人脈經營,如果自己是內向的人就不用多想了?耶魯大學的組織行為教授,瑪莉莎.金恩,指出多數人對於人脈經營的認知都是錯誤的,更重要的是人脈結構,而不是人脈規模的經營。
Thumbnail
2023/03/17
說到人脈經營,你會想到什麼?在社群媒體上擁有很多連結名單、常出入各種社交場合,還是覺得能言善道的人才能做好人脈經營,如果自己是內向的人就不用多想了?耶魯大學的組織行為教授,瑪莉莎.金恩,指出多數人對於人脈經營的認知都是錯誤的,更重要的是人脈結構,而不是人脈規模的經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這本書是耶魯大學認知心理學的教授所著,透過思考課程精華,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和大量的案例,甚至很多是生活實例經驗,讓我們了解最常困住我們的「八大思維錯誤」
Thumbnail
這本書是耶魯大學認知心理學的教授所著,透過思考課程精華,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和大量的案例,甚至很多是生活實例經驗,讓我們了解最常困住我們的「八大思維錯誤」
Thumbnail
《思考101》作者安宇敬任教於耶魯大學,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支持下專攻認知偏誤相關主題研究。她堅信「認知心理學能讓世界變得更好--更好的世界是更公平的世界,而為求公平,人們需要更不帶偏見的思考。」 書中挑選了八個日常生活高度相關的思考偏誤主題,將成因與可行的解法逐一展開,讓讀者察覺自身迷思所在。
Thumbnail
《思考101》作者安宇敬任教於耶魯大學,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支持下專攻認知偏誤相關主題研究。她堅信「認知心理學能讓世界變得更好--更好的世界是更公平的世界,而為求公平,人們需要更不帶偏見的思考。」 書中挑選了八個日常生活高度相關的思考偏誤主題,將成因與可行的解法逐一展開,讓讀者察覺自身迷思所在。
Thumbnail
工程師環遊世界的書,給我很大的激勵,當時就是這本書,讓我訂下人生旅遊目標,把馬丘比丘 和 PCT (太平洋屋脊步道) 列入人生清單。 雖然更魯蛇的我,到現在來出國都沒有過,不過倒是沒想到 竟然先徒步環島了,這也可以說是為以後的 西班牙朝聖之路、PCT 先做練習吧~~~~~
Thumbnail
工程師環遊世界的書,給我很大的激勵,當時就是這本書,讓我訂下人生旅遊目標,把馬丘比丘 和 PCT (太平洋屋脊步道) 列入人生清單。 雖然更魯蛇的我,到現在來出國都沒有過,不過倒是沒想到 竟然先徒步環島了,這也可以說是為以後的 西班牙朝聖之路、PCT 先做練習吧~~~~~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因為成績不理想而被師長責備不夠用功呢? 又或者因為業績不好而被老闆說不夠努力呢? 但我們可能都已經盡力,只不過不是所有事情都能透過"努力"來得到相應的回報,而他們的思考,也不是蓄意的,只不過是犯了 "結果偏誤"所導致的 好結果代表好決策嗎? 結果偏誤(outcome bias)又被稱為以成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因為成績不理想而被師長責備不夠用功呢? 又或者因為業績不好而被老闆說不夠努力呢? 但我們可能都已經盡力,只不過不是所有事情都能透過"努力"來得到相應的回報,而他們的思考,也不是蓄意的,只不過是犯了 "結果偏誤"所導致的 好結果代表好決策嗎? 結果偏誤(outcome bias)又被稱為以成
Thumbnail
最近也看了另一本很讚的作品--《底層邏輯》,這是一本由企業顧問劉潤所著的商業思維書籍,主要介紹了在不同領域和情境中運用底層邏輯的方法和技巧。
Thumbnail
最近也看了另一本很讚的作品--《底層邏輯》,這是一本由企業顧問劉潤所著的商業思維書籍,主要介紹了在不同領域和情境中運用底層邏輯的方法和技巧。
Thumbnail
向過去借鏡時,我們只會看見已發生的事情,而不是所有可能發生而未發生的事,眼前所見未必是全貌。 為什麼我們容易掉入經驗陷阱 ? 先來看看「經驗」是什麼 ? 經驗,是我們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所留下的感覺。我們接收環境的刺激,做出反應,然後得到回饋,產生好的或不好的感覺,下次再接觸類似的刺激時,會參考上次的
Thumbnail
向過去借鏡時,我們只會看見已發生的事情,而不是所有可能發生而未發生的事,眼前所見未必是全貌。 為什麼我們容易掉入經驗陷阱 ? 先來看看「經驗」是什麼 ? 經驗,是我們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所留下的感覺。我們接收環境的刺激,做出反應,然後得到回饋,產生好的或不好的感覺,下次再接觸類似的刺激時,會參考上次的
Thumbnail
成功經驗我也沒少聽,為什麼還是個普通人… 通常情況下,經驗是位好老師 ; 但有些時候,成功經驗卻能導致我們失敗。 成功經驗我們聽得多了,我們聽過學長姐分享考上好學校的方法,讀過偉人傳記,也聽過成功大老闆的演講,但大多數的我們沒考上好學校,做著不滿意的工作。如果成功經驗有用,為什麼大多數的我們還只是個
Thumbnail
成功經驗我也沒少聽,為什麼還是個普通人… 通常情況下,經驗是位好老師 ; 但有些時候,成功經驗卻能導致我們失敗。 成功經驗我們聽得多了,我們聽過學長姐分享考上好學校的方法,讀過偉人傳記,也聽過成功大老闆的演講,但大多數的我們沒考上好學校,做著不滿意的工作。如果成功經驗有用,為什麼大多數的我們還只是個
Thumbnail
在這本《經驗陷阱》書中,作者就試圖從不同面向告訴我們,經驗為何會產生偏誤與盲點?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判斷與感受?如果我們希望善用經驗的價值,就應該懂得檢視經驗中的偏誤,屏除雜訊、避開陷阱,重新掌握決策的主導權,而不是被經驗左右我們的判斷。
Thumbnail
在這本《經驗陷阱》書中,作者就試圖從不同面向告訴我們,經驗為何會產生偏誤與盲點?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判斷與感受?如果我們希望善用經驗的價值,就應該懂得檢視經驗中的偏誤,屏除雜訊、避開陷阱,重新掌握決策的主導權,而不是被經驗左右我們的判斷。
Thumbnail
在生活領域,它更是具有局限性的。現實生活是鮮活的,是發展的,是流動的。當我們試圖用一個已死的東西去解決活的東西時,大部分時候是徒勞、困惑、矛盾或失望的...
Thumbnail
在生活領域,它更是具有局限性的。現實生活是鮮活的,是發展的,是流動的。當我們試圖用一個已死的東西去解決活的東西時,大部分時候是徒勞、困惑、矛盾或失望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