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寫|台灣的孩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最近很火紅的韓劇「少年法庭」。講述的一群少年犯罪,公權力介入的程度、法官的自由心證、社會輿論、家庭環境等等都有所描繪;雖然劇情的節奏明快,女主角演技爆發,但真正觸碰到這種生命陰暗面的東西,我自己多少還是無法一次追完,實在太沮喪且無力了!
這讓我想起了,我們現代的孩子,擁有太多,付出太少,因為資訊豐富,養成孩子過度聰明,而可能變得不可一世,無法同理別人,沒有溫度。
送女兒到國語日報上美術課,等電梯時,聽到一個約莫中高年級的女孩,正對著智慧手錶大吼大叫:
「你幹嘛打給我啦!」
「我就坐電梯上來阿!現在要上課了阿!」
「你很煩耶幹嘛打來!」
聲音之大引人側目,因為這種態度無論如何在我家都是不被允許,會被嚴格管教的!所以我豎耳傾聽,到底打電話來的(應該是家長吧)會如何回應。
結果我只聽到對方弱弱的說:
「喔我確定你安全到了就好!」
然後女孩兒回都沒回就走進教室。
另一天,和一群朋友去農場玩。其中一位朋友的朋友,我並不熟識;但做手作時在同一個桌面,也算是近距離看見了夫妻與孩子的相處。孩子三年級,長得很好。
因為手作需要互相協力配合,並非一人一份,我看到了這個孩子只顧著自己,搶著弄他想要弄的步驟,沒有問別的孩子有沒有興趣?也沒有打算分享讓其他孩子做;當被其他大人稍微關心、提點時,這個孩子立刻不高興了!馬上不肯弄了。媽媽在旁柔聲安撫也沒用!
接下來,口渴了!一臉不耐煩的跟媽媽說:水!
他的媽媽就立刻從包包裡拿出水壺讓他飲用。
處理手作讓他手弄髒了,也是非常不耐的跟媽媽說:衛生紙!濕的。
他的媽媽也是立刻從包包掏出濕紙巾。
這個孩子,一句謝謝都沒有,也許這就是他們家的日常。卻是我心中的異常。
這是我看到多數臺灣的父母─事必躬親,為孩子「做太多」,但孩子卻一點都不惜福與感謝。
突然想起了今早上班遇見的畫面,我在路上看到一個身穿國中制服的女孩坐在一臺腳踏車上,那臺腳踏車可能微微上坡的關係,騎不動,眼看著又快要紅燈了!我看著這個女孩不動如山,是前面穿的雨衣的媽媽很吃力的很狼狽的停下來推著走。
我完全不知道這孩子在想甚麼?
為什麼不一起下來幫忙呢?她並沒有很瘦,是甚麼樣的教育會讓她坐在車上給自己的媽媽推?
有句話說,沒有傘撐的孩子,跑得快!
因為他們知道只能靠自己,沒有爸爸媽媽在旁邊悉心呵護,凡事有人罩,有人靠,有人怨,一切只能靠自己,自然激發出本能來快跑,以免被淋得更濕。
而回台灣之後,我發現好多好多身邊的、看到的、聽到的家長似乎都覺得孩子長不大,吃不多,穿不暖,總是希望可以幫他們幫到自己幫不動為止。
我曾和朋友聚餐時,看過朋友認為孩子(4年級)吃飯吃不夠,把孩子帶到一旁去親手「餵」他吃飯,孩子說飽了,但媽媽覺得「你平常不是吃這個分量的」。
看過學校老師呼籲我們不要讓孩子穿太多到學校(有一種冷叫家長覺得冷),因為他們會跑跳,穿太多滿頭大汗更容易感冒。我自己接送小孩就看過大熱天穿層層毛衣,臉紅通通一直冒汗的孩子。
半年多下來,看過太多被過度保護的孩子,遇到事情都說不知道、無法處理,甚麼都要爸媽解決。父母做的太好,孩子不做就算了!遇到事情反而怪爸媽!為什麼不提醒他要「帶便當」、「聯絡簿」、「笛子」.....任何事情。上學遲到因為「爸媽沒有叫我起床」。
要讓孩子展翅高飛,他們需要一雙翅膀。
好多大人捨不得孩子吃苦,用自以為的方式,過度的保護著,是不是也是扼殺了他們羽翼豐厚的可能性?
同時也因為從小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慣了!無法同理別人。
而另一方面,我又覺得台灣家長好殘忍。
那天看到一個家長在網路留言:
她的孩子預計國7上開學時,各科超修進度為:
數學:國8下。理化:國9上。英文:高一下。
孩子當然很優秀。但這些超修的背後,卻是永無止盡的補習。
現在流行沉浸式英文才可以讓孩子有雙語優勢,因此每天要兩小時,就是每天下午四點半到六點半。
回家吃個飯後或許還有才藝課要上,鋼琴、小提琴、畫畫.....。因為生活需要美感教育、音樂豐富生命,對於以後學習歷程也很有幫助。
而數理方面不能輸在起跑點,奧林匹克數理科學課程很有趣,孩子不覺得在補習。
程式設計課上上看因為這是未來的趨勢。
普遍小孩作文都不好,上一下作文課可以增加閱讀力和語言表達。
如果有時間其實也可以加強第二外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讓從小具有國際觀。
當然最重要的,五育要均衡,讀書之餘還要運動,足球、籃球、桌球(顧眼睛)、網球、高爾夫球等,都可以涉獵看看。
好殘忍。
生活填的滿滿的。比大人還忙碌。
我聽到好多爸媽說,可是孩子也沒有抱怨阿!看他們都滿開心的。
或許是。
但一個每天都應該好好玩樂的年紀,卻在學校與補習班穿梭著。好像有點不太對?
他們曾經認真看過美麗的夕陽嗎?
他們有過一整天無所事事的那種快樂過嗎?
我們在孩子翅膀沒有長好之前,殘忍的給的太多,這些是他們可以承受的嗎?
孩子沒有抱怨就代表他們喜歡嗎?
還是這就是他們以為的所有人生了?
我從來就不是人上人,不是菁英,更不是社會高階層,或許眼界就是不夠寬,也才沒有競爭力(因為我不是甚麼高級知識分子或社會重要階層、主管等)。
看到少年法庭裡面那些不一定一生出來就是壞種子的壞孩子們,更多是因為家庭教育造成的影響。
而另一方面,我總覺得,不論社會階層高低,我們都不應該過度保護著孩子,同時卻又殘忍的加諸許多重量在他們年幼的、還沒有羽翼豐厚的翅膀上。
我希望孩子擁有的每一天都是快樂的。他們要能感受這個世界,與人際有所互動,然後就是「玩!」「狠狠的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讀書的目的,是用幾塊美金,換取一個人大腦的最精華,很值得! 思考的目標,是把書中精華萃練成自己的智慧,跟著大腦一輩子!更是值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美國女孩(American Girl)在Netflix上檔了。 導演阮鳳儀說,這部電影,是她自己的童年故事,是她與自己母親,也是與自己的和解過程。 下雷 這是一個典型台灣家庭的生活,充滿問題,卻從來不被正視;只因著母親生病,掀開來,才知道裡面早已潰爛生膿瘡。 芳儀說:我只是覺得她可以再做得更好!
克萊兒丹妮絲(Claire Danes)是我小時候的偶像,從她與李奧納多合演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到後來有一部我非常喜歡的電影「強迫入境(brokendown palace)」,這位美國女演員,一直在我心中有著頗為重要的地位。 而整部影集,我有兩個感想 你願意為了成功付出多少「代價」?
今天是一個小小的里程碑。 過去幾年雖然國外東跑西跑,曬得黑,但體重也是節節高升,原因無他,就因為我是個貪戀甜食的老少女。 一家賣豆製品的台灣人,每周三固定會從北邊開車到我們居住的城市來賣豆漿、豆腐、豆花等,怪的是,也賣奶茶。 You are waht you eat! 所言不假。
時間軸的規劃是跟著孩子的行程在走。 放諸四海,講好似的,只要家有學齡小孩,永遠要配合所謂「寒暑假」,前陣子為了避開人潮,我挑了一個周日的時間帶孩子去桃園玩,周一在旅館早餐時,我還跟他們說,看來你們是全部小孩裡面最大的了! 躲開了台北的濕冷,入住完美到不行的民宿,好運再加一筆。
台北真不是一個適合居住的城市。 整個冬天都是陰雨綿綿,早晨叫孩子起床,他們迷濛之中,都以為媽媽怎麼大半夜把他們吵醒。 出被窩都有一種煎熬想死的感覺。 但最恐怖的莫過於,老台北人都跟我說,今年還沒冷到耶! 我驚呼!有這麼便宜嗎?(我是想表達我以為要200萬up,沒概念) 天好像又更暗了!我的心也是。
最近迷上一部Netflix的影集─Manifest,中文翻譯為「命運航班」,午休時也看,孩子睡著後也看,不知不覺已追到第3季。 下雷 對828班機上的所有人以及它們的親朋好友來說,是巨大衝擊。 而故事,就從這裡開始。 第一季,非常好看。 除了神秘828班機回歸後,各方專家試圖找出答案, 好難!
美國女孩(American Girl)在Netflix上檔了。 導演阮鳳儀說,這部電影,是她自己的童年故事,是她與自己母親,也是與自己的和解過程。 下雷 這是一個典型台灣家庭的生活,充滿問題,卻從來不被正視;只因著母親生病,掀開來,才知道裡面早已潰爛生膿瘡。 芳儀說:我只是覺得她可以再做得更好!
克萊兒丹妮絲(Claire Danes)是我小時候的偶像,從她與李奧納多合演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到後來有一部我非常喜歡的電影「強迫入境(brokendown palace)」,這位美國女演員,一直在我心中有著頗為重要的地位。 而整部影集,我有兩個感想 你願意為了成功付出多少「代價」?
今天是一個小小的里程碑。 過去幾年雖然國外東跑西跑,曬得黑,但體重也是節節高升,原因無他,就因為我是個貪戀甜食的老少女。 一家賣豆製品的台灣人,每周三固定會從北邊開車到我們居住的城市來賣豆漿、豆腐、豆花等,怪的是,也賣奶茶。 You are waht you eat! 所言不假。
時間軸的規劃是跟著孩子的行程在走。 放諸四海,講好似的,只要家有學齡小孩,永遠要配合所謂「寒暑假」,前陣子為了避開人潮,我挑了一個周日的時間帶孩子去桃園玩,周一在旅館早餐時,我還跟他們說,看來你們是全部小孩裡面最大的了! 躲開了台北的濕冷,入住完美到不行的民宿,好運再加一筆。
台北真不是一個適合居住的城市。 整個冬天都是陰雨綿綿,早晨叫孩子起床,他們迷濛之中,都以為媽媽怎麼大半夜把他們吵醒。 出被窩都有一種煎熬想死的感覺。 但最恐怖的莫過於,老台北人都跟我說,今年還沒冷到耶! 我驚呼!有這麼便宜嗎?(我是想表達我以為要200萬up,沒概念) 天好像又更暗了!我的心也是。
最近迷上一部Netflix的影集─Manifest,中文翻譯為「命運航班」,午休時也看,孩子睡著後也看,不知不覺已追到第3季。 下雷 對828班機上的所有人以及它們的親朋好友來說,是巨大衝擊。 而故事,就從這裡開始。 第一季,非常好看。 除了神秘828班機回歸後,各方專家試圖找出答案, 好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終於在倒數第二天晚上 她媽媽才和我說 她大女兒在上學期某天晚上念了一篇自己寫的文章給她聽 內容是,她準備好如何自殺了 跳樓死相太慘, 所以她已經開始作計畫要如何蒐集安眠藥,如何美美的死去....
剛才逛到一篇文章,是孩子抱怨,因為家長説小孩沒有隱私,而且任意查看手機。 個人認為小孩仍然有基本權利,我們淺談就好,如果父母沒有尊重溝通,如何期望孩子同理相待?父母出於關心跟管教,出發點沒錯,不過有些父母倒是吃起自助餐,甚至升級國王王后,然後抱怨孩子抵抗。
如果你連教你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都沒有,那我勸那些人還是把孩子過繼到別人名下吧! 不懂為什麼台灣許多人當了父母之後,這個世界在他們眼中就妖魔(?化了。看到卡通有抽菸景象、看到電視劇有些誇張情節(太浮誇的以外)等,就小題大作的去罵電視台甚至演員。他們真正想要呈現的那些人知道嗎?那些人不知道,他們只是想
小女兒讀高三時,班上有一位同學,因為努力複習功課,沒時間陪她弟弟玩,卻被父親毆打了很多次。還撂下了一句話:讀書很偉大嗎? 因為臨近考期,小孩也滿十八歲了,我沒時間去跑行政司法程序。所以就讓女兒把她同學帶來社區的圖書室,有時候太晚了,我們就開車載她回家。 有次小朋友突然問我,是不是有點歧視她家?我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臺灣90年代出生的孩子成長時所面臨的親子教育觀念,以及青春期男女之間的相處情形。同時也提出了臺灣教育中缺乏人際互動和兩性關係教育的問題。
Thumbnail
今天要介紹的這位小朋友讓我背了一個很大很大的鍋,說出來我還是很不敢相信竟然是在我帶隊出門校外教學發生的事。有時候真的不知道是我的問題還是小朋友的問題又或者是不是家長的問題了,我一直都不覺得「我家小孩就不會這樣!」又或是「我家小孩年紀還很小!」我真的很討厭這些理由。
剛剛在國小跑步,跑到一半突然看到在司令台旁邊有個媽媽在罵小女孩,目測小女孩大概國小3到4年級。 「廢物!你不跟著就是廢 ,超極廢!」 我不知道是要小孩跟著運動還是怎樣,只繼續聽到:「你等一下就自己走回家,別想要我載你,廢物!」 然後那位媽媽就開始跑操場,小女孩一直低著頭,一隻腳踩稀稀疏疏的草皮
Thumbnail
前幾天搭乘計程車的時候,司機跟我抱怨以前總是打罵孩子希望他們要好好讀書,否則以後長大就只能去當工人,結果現在小孩學有所成,全部都在美國定居生活,無法陪伴在自己身邊。我感受到一位母親既驕傲但又後悔的矛盾心情,也安慰她說小孩能有好的發展及安穩的家庭應該值得寬慰。 其實,很多父母總是沒有認知到養育小
Thumbnail
一天,在台北車站的月台等捷運,聲嘶力竭的「不要」劃破天際,因為離我有一段距離,所以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是依稀見到三、四歲大的孩子,坐在地上就是不願意走,身旁的大人也火了:「你這孩子就是不乖…」。大人的訓誡顯然沒發揮效果,孩子歇斯底里起來,伴隨哭聲的「不要」更大聲了。  這樣的場景,或許每個人都不陌生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終於在倒數第二天晚上 她媽媽才和我說 她大女兒在上學期某天晚上念了一篇自己寫的文章給她聽 內容是,她準備好如何自殺了 跳樓死相太慘, 所以她已經開始作計畫要如何蒐集安眠藥,如何美美的死去....
剛才逛到一篇文章,是孩子抱怨,因為家長説小孩沒有隱私,而且任意查看手機。 個人認為小孩仍然有基本權利,我們淺談就好,如果父母沒有尊重溝通,如何期望孩子同理相待?父母出於關心跟管教,出發點沒錯,不過有些父母倒是吃起自助餐,甚至升級國王王后,然後抱怨孩子抵抗。
如果你連教你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都沒有,那我勸那些人還是把孩子過繼到別人名下吧! 不懂為什麼台灣許多人當了父母之後,這個世界在他們眼中就妖魔(?化了。看到卡通有抽菸景象、看到電視劇有些誇張情節(太浮誇的以外)等,就小題大作的去罵電視台甚至演員。他們真正想要呈現的那些人知道嗎?那些人不知道,他們只是想
小女兒讀高三時,班上有一位同學,因為努力複習功課,沒時間陪她弟弟玩,卻被父親毆打了很多次。還撂下了一句話:讀書很偉大嗎? 因為臨近考期,小孩也滿十八歲了,我沒時間去跑行政司法程序。所以就讓女兒把她同學帶來社區的圖書室,有時候太晚了,我們就開車載她回家。 有次小朋友突然問我,是不是有點歧視她家?我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臺灣90年代出生的孩子成長時所面臨的親子教育觀念,以及青春期男女之間的相處情形。同時也提出了臺灣教育中缺乏人際互動和兩性關係教育的問題。
Thumbnail
今天要介紹的這位小朋友讓我背了一個很大很大的鍋,說出來我還是很不敢相信竟然是在我帶隊出門校外教學發生的事。有時候真的不知道是我的問題還是小朋友的問題又或者是不是家長的問題了,我一直都不覺得「我家小孩就不會這樣!」又或是「我家小孩年紀還很小!」我真的很討厭這些理由。
剛剛在國小跑步,跑到一半突然看到在司令台旁邊有個媽媽在罵小女孩,目測小女孩大概國小3到4年級。 「廢物!你不跟著就是廢 ,超極廢!」 我不知道是要小孩跟著運動還是怎樣,只繼續聽到:「你等一下就自己走回家,別想要我載你,廢物!」 然後那位媽媽就開始跑操場,小女孩一直低著頭,一隻腳踩稀稀疏疏的草皮
Thumbnail
前幾天搭乘計程車的時候,司機跟我抱怨以前總是打罵孩子希望他們要好好讀書,否則以後長大就只能去當工人,結果現在小孩學有所成,全部都在美國定居生活,無法陪伴在自己身邊。我感受到一位母親既驕傲但又後悔的矛盾心情,也安慰她說小孩能有好的發展及安穩的家庭應該值得寬慰。 其實,很多父母總是沒有認知到養育小
Thumbnail
一天,在台北車站的月台等捷運,聲嘶力竭的「不要」劃破天際,因為離我有一段距離,所以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是依稀見到三、四歲大的孩子,坐在地上就是不願意走,身旁的大人也火了:「你這孩子就是不乖…」。大人的訓誡顯然沒發揮效果,孩子歇斯底里起來,伴隨哭聲的「不要」更大聲了。  這樣的場景,或許每個人都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