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是孝嗎?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前文講到「三不孝」: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也提及曾子說的「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這句話。

從上述所引關於「孝」的內涵,就沒看到有「順」的意思;相反的,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反而是不孝啊!

此外,無論在《論語》、《孟子》、《孝經》,甚至《禮記•祭義》等等的典籍,都找不到「孝順」一詞,何解世間通用「孝順」這個詞呢?特別是在大陸,凡是對古人講孝,總是把「孝」翻譯成「孝順」,真是難以理解。

提起曾子,曾子是以孝稱著的,《孝經》相傳就是曾子所著的。大家都聽過「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這些話,在孝的始與終這整個過程,完全不涉及「順」的含意。

在《論語》裡,還說及曾子在病重時,對著學生們說:

「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泰伯3】

曾子在臨終前,讓學生們掀開被子,看看他的腳和手,然後很深沉地說:做人要戒慎,戰戰兢兢,小心翼翼,免傷及身體,那是終身之孝啊!

這也沒有「順」的意思啊!那麼,究竟「孝順」算不算是孝呢?

說到這裡,先講一講曾子年輕時的一個故事:
有一次,曾子挨了他父親痛打,事後向孔子傾訴,一心希望孔子安慰開解,反正他兩父子都是孔子的學生,情同子姪。誰知孔子還大罵曾子,說:您這樣沉住氣、忍著痛,一直順著挨打,萬一出了意外,造成傷亡,這豈不是陷父親於不義嗎?

後來,又有一次,他父親又生氣,快將動手打曾子,曾子馬上快跑,然後把事情告訴孔子。結果呢?…還是被孔子罵了。為什麼?

孔子說:您父親生氣,準將動手,您就立馬飛跑,這不是把您父親氣得更厲害嗎?

各位,這就是孔門立教,要視乎當時的情況,要從內心直露親情,而權衡變通啊!

在傳統的孝道,是不講「順」的;即使要講,也得合理的順啊!

怎樣才是合理的順呢?——敬。發自內心真切的父子之情(即父母子女之情)。
《論語》有句話,說:「犬馬皆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謹此共勉

(寫於2020年12月30日)
下一講:樂忘天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idai zhongshi ye的沙龍
67會員
854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2025/04/03
有一句話,從來都不會對著別人說的,啥話呀?「我食鹽多過你食米」。要是說了,人家就知道你一定有高血壓。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貪那些蠅頭小利,以致患得患失。這樣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實在格格不入。何況,貪
2025/04/03
有一句話,從來都不會對著別人說的,啥話呀?「我食鹽多過你食米」。要是說了,人家就知道你一定有高血壓。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貪那些蠅頭小利,以致患得患失。這樣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實在格格不入。何況,貪
2025/01/22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北方人要過小年了。與此同時,有些內媒外輸的視頻,都提起灶君,講到灶君,自然就提起「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那麼,咱家不妨重閱以下的舊文。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
2025/01/22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北方人要過小年了。與此同時,有些內媒外輸的視頻,都提起灶君,講到灶君,自然就提起「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那麼,咱家不妨重閱以下的舊文。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
2024/08/22
Cheng Joe 儒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提出一個方法來決定誰有資格做君,只能提一個君權神授,這種迷信說法,導致後代為了爭取所謂的天命,殘殺了多少人,亂世時儒生全跑光,盛世時才稱人天子,這些帳要不要算一下?   回應: 剛剛看到閣下所提出的異議,當中有許多論點和定義,必須界定清楚的,這也不是
2024/08/22
Cheng Joe 儒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提出一個方法來決定誰有資格做君,只能提一個君權神授,這種迷信說法,導致後代為了爭取所謂的天命,殘殺了多少人,亂世時儒生全跑光,盛世時才稱人天子,這些帳要不要算一下?   回應: 剛剛看到閣下所提出的異議,當中有許多論點和定義,必須界定清楚的,這也不是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第二)。  言偃,字子游,吳國人。小孔子四十五歲,孔子晚年弟子,擅文學。   子游向孔子請教什麼是『孝』?孔子回答,『今天人們以為,孝就是贍養照料父母。其實不然。那人也會照料狗呀馬呀。
Thumbnail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第二)。  言偃,字子游,吳國人。小孔子四十五歲,孔子晚年弟子,擅文學。   子游向孔子請教什麼是『孝』?孔子回答,『今天人們以為,孝就是贍養照料父母。其實不然。那人也會照料狗呀馬呀。
Thumbnail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第一)。  最後一句,還在裡仁篇裡又出現一次。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裡仁第四)。   這段話是對孝做出具體的說明。看來,孝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父母在時要『無違』,父母死時要『慎終』,
Thumbnail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第一)。  最後一句,還在裡仁篇裡又出現一次。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裡仁第四)。   這段話是對孝做出具體的說明。看來,孝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父母在時要『無違』,父母死時要『慎終』,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第一)。 曾子名參,字子輿;魯國人,是孔子一個非常牛的學生。曾子是出了名的孝順,據說《孝經》就是他寫的。他比孔子年輕許多,小孔子四十六歲。應該是孔子在結束流亡返回魯國後,投入孔子門下的。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第一)。 曾子名參,字子輿;魯國人,是孔子一個非常牛的學生。曾子是出了名的孝順,據說《孝經》就是他寫的。他比孔子年輕許多,小孔子四十六歲。應該是孔子在結束流亡返回魯國後,投入孔子門下的。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論語》是語錄體。孔子講學遊歷時,他的弟子記下了他的言行,弟子的弟子又記下老師的言行,後來編撰成書。可能孔子去世好多了年後,他的徒子徒孫忽然想到,應該將孔門的言論好好整理歸納一下,流傳後世。於是將各自的上課筆記歸攏起來,刪去重複的,挑選完整準確的。那時記錄文字還是竹簡,編撰工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論語》是語錄體。孔子講學遊歷時,他的弟子記下了他的言行,弟子的弟子又記下老師的言行,後來編撰成書。可能孔子去世好多了年後,他的徒子徒孫忽然想到,應該將孔門的言論好好整理歸納一下,流傳後世。於是將各自的上課筆記歸攏起來,刪去重複的,挑選完整準確的。那時記錄文字還是竹簡,編撰工
Thumbnail
講到孝道故事,往往引用的都是「曾子耘瓜」、「子路負米」、「戲彩娛親」之類的例子。可是有一句話大家不止聽過,也許還會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它正是出自《孝經》。
Thumbnail
講到孝道故事,往往引用的都是「曾子耘瓜」、「子路負米」、「戲彩娛親」之類的例子。可是有一句話大家不止聽過,也許還會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它正是出自《孝經》。
Thumbnail
今天剛好發這篇真的是太應景,又很有我風格,一如既往地逆風,不能把對長輩好、對父母好就當作「孝順」。那你太看得起這個儒家文化中的最大糟粕了,西洋人也沒有孝順的概念,照樣不會把父母打死然後吃掉;慈烏都還會反哺呢!你說牠是讀過《論語》還是《孝經》?
Thumbnail
今天剛好發這篇真的是太應景,又很有我風格,一如既往地逆風,不能把對長輩好、對父母好就當作「孝順」。那你太看得起這個儒家文化中的最大糟粕了,西洋人也沒有孝順的概念,照樣不會把父母打死然後吃掉;慈烏都還會反哺呢!你說牠是讀過《論語》還是《孝經》?
Thumbnail
今年母親節還不知道該用什麼方式,表達你對媽媽的孺慕之情嗎? 或許古人花招百出的孝行,不只可以感動天,也能感動你(還有令慈)!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二十四孝》裡面的五個超級孝子,是怎麼表達自己的一片孝心,讓媽媽開心的吧! (※僅供參考,不要照搬哦!)
Thumbnail
今年母親節還不知道該用什麼方式,表達你對媽媽的孺慕之情嗎? 或許古人花招百出的孝行,不只可以感動天,也能感動你(還有令慈)!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二十四孝》裡面的五個超級孝子,是怎麼表達自己的一片孝心,讓媽媽開心的吧! (※僅供參考,不要照搬哦!)
Thumbnail
提到儒家的「子」們,不管是孔子、孟子還是曾子,大概都是寬容、會反省自己,又很少犯錯的偉岸聖人形象,但其實,這些男人出了經典以外,回到家裡,又是另一種面目。 今天要講的聖人男子,就是因為一盤沒有煮熟的菜,而把自己的妻子休掉,雖然他義正詞嚴,舉出了很多看似正當的理由,還是讓人覺得有些莫名其妙。
Thumbnail
提到儒家的「子」們,不管是孔子、孟子還是曾子,大概都是寬容、會反省自己,又很少犯錯的偉岸聖人形象,但其實,這些男人出了經典以外,回到家裡,又是另一種面目。 今天要講的聖人男子,就是因為一盤沒有煮熟的菜,而把自己的妻子休掉,雖然他義正詞嚴,舉出了很多看似正當的理由,還是讓人覺得有些莫名其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