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被西班牙人從美洲帶到歐洲後,很快就在西歐傳了開來,其中也包括原屬於勃艮第公國的幾個低地省份。由於這個地區的領土在西元十六世紀初被西班牙哈布斯堡所繼承,而後來的菲利浦二世想要鎮壓新教徒,所以先由五省於西元1579年先締結「烏特勒支同盟」,後再組成「聯省共和國」(United Province,中文又稱「荷蘭共和國」。)
當時,位在比利時境內的安特衛普原是歐洲北部的貿易樞紐,卻因為被西班牙攻佔,導致大量安特衛普的新教商人逃到阿姆斯特丹,這除了使得位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人口大增外,還得到大量資金,得以在海外繼續發展貿易.
另一方面,這段期間,荷蘭雖一直都與西班牙戰爭,卻在政治、金融、法律、宗教各種條件配合下,組成了第一套真正的全球貿易系統。政治上來說,最早的「烏特勒支同盟」成立時,唯一的國家政治機關只有「國會」,負責與「荷蘭省督」奧蘭治家族世襲的領導人共定軍事、外交政策,除此之外、各省均採自治、替自己的商人、生意人立規矩外,也須負責到議會為自己的省公司捍衛利益。在這種情況下,想共同創立一家聯合各省的貿易公司其實並不容易,不過,這個共和國出了一位傑出的國會領袖奧爾登巴內費爾特(Oldenbarnevelt),在其與有影響力的省督莫里斯王子( Prince Maurice)聯手下居然做到了—— 在他們的哄勸下,尼德蘭各省接受了單一合組的專賣組織,處理與東印度公司的一切商務。
下圖顯示東印度公司建立的據點與其最初的兩位領導人以及公司標誌。
新成立的「荷屬東印度公司」保留了六個原始公司的區域辦公總部,由十七位監事組成「十七董事會」,監視那六個辦公室(或稱「商會」)的運作。董事會大致依照國家人口比例來指派,四個較小的省各一個,第二大的澤蘭省有四個,第一大的荷蘭省有八個名額,第十七位董事則有澤蘭省與四個小省輪替。
公司成立後,國會批准他們在效忠國會的前提下可以僱請戰鬥員,但只能因為「自衛」而動武。只是,由於當時通訊不易,所以國會大約也不甚清楚自家公司在外的狀況。從結果來看,這些商人在海外用兵相當果斷,讓萄萄牙喪失了不少據點,還另外成立了荷屬西印度公司,成為西元十七世紀的海上馬車夫。
前文中提到的彼得大帝據說就是到善於造船的荷蘭共和國學習造船技術時,遇見向日葵,而將其帶回俄羅斯種植。
(下圖是當時荷蘭畫家維梅爾所繪的「地理學家」,可見當時荷蘭人對自然知識的興趣。)
雖然,如果細究荷蘭共和國黃金時代的背後,其實也有一些不光彩的暴力殖民歷史,但是,如果與後來興起的歐洲列強相較,荷蘭並不算特別強勢。不過由於十八世紀時歐洲格局發生巨大變化,再加上被英國盯上,荷蘭先是在海上運輸失利,英國、法國、瑞典相繼成為荷蘭的競爭對手,其後各國又競相降低關稅以促進對外貿易,所以在內外的貿易也失利,最後阿姆斯特丹失去歐洲金融中心的地位,由倫敦取而代之。
到了西元1794年,荷蘭共和國更是因為捲入法國革命戰爭而滅亡.拿破崙先後在此扶植了巴達維亞共和國與荷蘭王國,而著名的荷蘭畫家梵谷就是生長於西元十九世紀的荷蘭王國。
梵谷時的荷蘭已經失去對抗西班牙統治時追求獨立自主的愛國情操,也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照理,對個性內向的梵谷而言,這時最安穩的工作應該就是像自己的父親一樣,當一個新教的牧師。可是,就像同時代歐洲的許多敏感心靈(如尼采)一樣,梵谷對宣教沒有興趣。另外,荷蘭雖也算是近代資本主義的發源地,但梵谷似乎也不想投入在追逐金錢的遊戲中。他執拗地想要追求一些更有意義的人生目標,而最後也如願地開始畫畫,只是他的畫作受到批評家嚴厲的對待,以致沒有人願意投資在他的畫上。即使,這段期間他也非常努力地迎合市場,畫了些流行的題材。(如下面影片中的貧農。)
當然,或許更多人好奇的是,梵谷生前為何賣不出一張畫?
在今日自然充滿了各種解釋。但就畫風而言,他確實總是想嘗試一點新的畫法,呈現一點不同的觀點,而這在當時的西歐畫壇似乎太過前衛。買畫畢竟是有錢人的投資,而他們大多是聽從評論者的建議買畫,既然大多評論者似乎無法了解梵谷想要追求什麼,梵谷的畫自然不受青睞。
一直沒能遇見「天使投資人」的梵谷,情緒找不到出路,最後注意到了向日葵。當時,向日葵也算是一種流行的題材,而梵谷儘管過得很辛苦,還是拼命想畫好向日葵,只是,向日葵的花季短而且盛開的花會隨著一天的進行而轉向,所以,梵谷畫得並不容易,每天一早就要出門觀察向日葵。
但是,他對向日葵很著迷,也似乎有點預感世人最後會因為這些向日葵而接納他的作品,只是沈重的現實始終重重地打擊他的信心。他最後還是沒能逃過這些來自現實的考驗,最後選擇了自殺。
不過,有一件事他確實預料到了:「向日葵是屬於我的」。今天,大多熟悉西洋畫作的人一想到向日葵,仍舊會想到梵谷。
那麼,到底這時候的西歐市場究竟喜歡什麼樣的藝術風格呢?
我們可以了解一下十九世紀的英國人的品味:當時,大英帝國因為自由貿易的發達,改變了中產階級的生活習性與價值觀,各種行銷方式大行其道,包括了由流行歌手演唱支援戰爭的流行歌曲,其中有一首由 MacDermott 演唱的「By Jingo」更是大為流行。
這首歌的歌詞是這樣的:
The ‘Dogs of war' are loose and the rugged Russian Bear
Full bent on blood and robbery, has crawled out of his lair
It seems a thrashing now and then, will never help to tame
That brute, and so he's bent upon the ‘same old game'
The Lion did his best to find him some excuse
To crawl back to his den again, all efforts were no use
He hungered for his victim; he's pleased when blood is shed
But let us hope his crimes may all recoil on his own head.
We don't want to fight but by Jingo if we do
We've got the ships, we've got the men' we've got the money too
We've fought the bear before, and while we're Britons true
The Russians shall not have Constantinople.
這首歌中的「by Jingo」有「聽好了」! 「注意喔!」的意味,所以,仔細看副歌的部分,就有:「注意了!我們不想打仗,但是我們有船、有士兵、也有錢。我們是真正的英國人,之前也對抗過那隻熊(俄羅斯),還有,俄羅斯人別想拿下君士坦丁堡!」
所以,到底,當時的英國人是想打仗,還是不想打仗呢?
從東亞的戰事來看,英法聯軍已經取得鴉片戰爭的勝利,英軍甚至協助清軍打敗了太平天國,所以,這時的英國人對海外擴張應該是很有信心的,這首「By Jingo」也在英文中衍伸出「Jingoism」這個單字。
至於,Jingoism 這個單字應該要怎麼翻譯成中文呢?
基本上,梵谷的許多畫在今天似乎可以帶給世人許多想像、啟發和反思,不過, By Jingo 這首歌卻似乎還是留給真正的英國人去思辨自身對戰爭的態度比較恰當吧!
推薦參考書籍:
貿易大歷史( A Splendid Exchange: How Trade Shape the World) 伯恩斯坦 著 潘勛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