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與人:草木、正教、鹽鐵論 (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曾經在這首成名詩中,很傳神地描繪了一年生草本植物短暫的生命週期與強盛的繁衍力。但是,後來一度成為台灣歌壇在民歌時期所歌頌對象的「小草」展現出的卻是另一種形象。



只是,若以朱熹「格物致知」的精神來聽這首歌的話,就可以發現歌詞當中對小草的「立志要長高」其實是有點小問題的,因為,大體來說,「小草」的奮鬥精神應該是如白居易所說的,表現在「即使生命短暫、環境惡劣、地力不足,卻依舊奮力開疆闢土,求取新的生存空間」才對。固然,有些多年生草本植物也會努力向上長,但如果木質化不夠,最後終究還是會因為樹型無法維持所以長不高。

這番分析多少也透露了「草」和「木」不同的生存謀略。

野草的主要目標是擴大領土,而樹木的策略是往上發展,好讓負責行光合作用的葉子能夠捕捉到光子。也就是說,大多數的樹,在樹林中仍舊要與其他的樹進行生存鏡爭,所以不斷向上爭取生存空間。即使是荒野中的樹,不需要與其他的樹競爭,但為了維持生命,扔需要開枝散葉,好讓更多的葉子有辦法捕捉到光子。

作為一棵在「漢帝國」中慢慢茁壯的樹,「儒教」儘管在武帝時受到皇家的重視與保護,卻似乎還是不免因為在「開枝散葉」的過程中,面臨許多源自「戰國時代」的其他思想宗派的干擾。

西漢時期的「鹽鐵論」提供我們的正是這些不同思維的交錯激盪。

首先,從這場大辯論的發生背景看起 :

當時主政的大臣是大司馬霍光,其以落實漢武帝晚年的「輪台罪己詔」為由,除了希望開放官營事業讓民間經營外,也希望節省政府開支,輕徭薄役,以回復民間經濟在「文景之治」的榮景。然而,身為武帝托孤大臣之一的霍光儘管有漢武帝的詔書撐腰,但因為武帝在位期間,為了籌措軍費,除了讓官員和商人徹底合流外,也讓政府官員人數因此大為膨漲,想要讓官員從商業活動中退出,談何容易?

面對這種情勢,霍光於是找了善於文辭的儒生來替他幫腔,而這些人也就是「鹽鐵論」中被稱為「賢良」、「文學」的辯士。

既然這是一場辯論,所以自然有正方、反方——其中,來自民間的賢良、文學竭力反對繼續武帝時代的鹽鐵專買,所以可被歸為反方,而正方的主要代表就是當時主管財經的桑弘羊。桑弘羊其實也是武帝的托孤大臣,因此「鹽鐵論」雖然發生在宣帝之時,但其實也可視為武帝老臣們之間的路線之爭。

接下來,讓我們試著從恆寬寫下的會議紀錄,也就是「鹽鐵論」中,找出這場路線之爭牽涉的議題為何?

基本上,這場辯論的主軸是一場「官民之爭」,所以賢良文學強調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所以希望可以廢除鹽鐵專賣,抑制官營事業,而主掌國家財政的官員則主張「國富」必須優於「民強」,國家財政要健全,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如果民強國弱,國家就無法管束人民,最後將「眾邪群聚」。

由此觀之,這場「鹽鐵論戰」應該可以算是中原帝國經濟史上最有「共和」理想的一個章節,「官方巨賈」和「民間賢良」彼此爭鋒相對,試圖為自己的立場尋找正當性,只可惜缺乏居中協調的角色,所以未能有具體的結論。

這場辯論既然出現了某種「共和」精神,自有許多現代(經濟)史家會想從不同方向解讀,但是,如果我們承繼前文,將宋代以後的儒家文化,視為一個主幹明顯的「喬木」的話,那麼,我們可以看到,在「鹽鐵論」這場大辯論中,不論是「官方」或「民間」,其實都帶有很強的「本位主義」,立場堅定、不肯讓步,這點不太像宋代以後的儒士風格,倒是很有「戰國時代」的「楊朱學派」的作風。

兩派的不同其實也在「治國的方針」上表現出來。雖然這時候的儒家應該是「正教」,但正方代表想走的顯然是「管家」還有「法家」的路線,而反方代表希望走的路線卻有「道家」、「農家」、甚至「墨家」的色彩。可以說,「官方代表」想走的是「大政府」的路線,有一個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掌管國家的一切,而「民間代表」卻認為「任己者事廢而無功」,政府不要什麼都要管,這樣最後一定會一事無成。

如果對照宋朝「強幹弱枝」的政策,我們可以說,「鹽鐵論」中「民間代表」認為,政府既然很多事都沒做好,那就「治大者不可以煩,煩則亂 ; 治小者不可以怠,怠則廢」——要試著把握重點,處理大事不要弄得過於複雜,以免出現錯誤;處理小事不要鬆懈,以避免施政無所進展。

當然,這些批評官員「施政不力」的怨言到後來似乎越來越多,所以,後來,連霍光也受不了。這場「鹽鐵聽證會」最後也就像大多「民主辯論」一樣,雖然雙方言詞犀利,但始終沒有交集,而且最後還有「人身攻擊」的傾向。

另外,作為一個會議記錄,除了文辭中出現太多金句外,內容也實在太過詳盡了,所以,也有人懷疑這當中有很多論述是作者虛構的。不過,就算是如此,熟悉後世「正統」儒者形象的讀者,在讀到「鹽鐵論」的「民間代表」的表現,想必多會驚嘆漢代時的「鄙儒」(桑弘羊的用語)面對「大儒」時毫不退縮的勇氣,可見當時的民間儒者還是保留了先秦時期「不畏強權」的論政特色。

看起來,漢代時期的儒教雖是正教,但其主幹並不明顯,而是偏向「灌木」型態,分枝多而繁雜,甚至連漢武帝也是表面尊儒,卻偷渡了「法家」和「管家」的思想,而桑弘羊想要延續的正是這種「強國」路線。

只是,當時手握大權卻讀書不多的霍光卻只想藉「文學賢良」之口打擊同為漢武一朝的財政重臣桑弘羊,由於這當中也牽涉到宮廷中的諸多鬥爭,所以其實也很難論斷其是非。只能說,一般儒教史家對霍光輔政的成果評價還不錯,其輔政成績也贏得了「昭宣之治」或 「昭宣中興」的「小獎章」。

不過,這時的儒教在「官家」確實已有優勢地位,因為即使是「鹽鐵論」中的「官方代表」,其言詞中還是大致遵循漢武帝時的大儒董仲舒的說法,以陰陽比附刑德,希望陰陽調和,不敢太過以勢欺人,甚至願意承認「茂林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這種現象。

雖然,這句「茂林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在「鹽鐵論」中原意是要為桑弘羊辯護的,而我們也可以從這句話中看出這場辯論為何無法達到共識:雙方似乎都同意當時貧富差距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但對政府應該採取的措施卻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官方代表說,你們認為富商太多是問題,那麼繼續經營官營事業不是正好可以抑制這些富商繼續巧取豪奪嗎?(畢竟,政府官員就像樹,而民間百姓就像草一樣,樹林茂盛,草自然就不會豐盛。而野地沒有經過整治管理,也就不會有美苗長出。)

但民間代表認為,這番言論就像是庸醫治病,完全沒有看到問題所在。

很顯然,雙方都明白國家社會出了問題,但對於問題的產生根源見解不同,所以提出的解法也不同。

而我們也可以看見,鹽鐵論之所以沒有共識,有一部分原因在於主持人無法導引議題的發展,而是讓兩方各抒己見。比如說,正方既然提到「樹」與 「草」的關係,主持人就應該鼓勵雙方好好討論理想的「樹」與 「草」的關係是什麼? 有些樹,比如說「榕樹」,這種樹的根系發達,但四周就是長不出草來,所以,現在官方是想成為榕樹嗎?或者說,有些樹,比如說「椰子樹」, 其根系主要是往下發展,所以不會妨礙草的生長,椰子樹長得既高,又有果實,又不會妨礙草的生長,政府是不是應該試著把自己變成椰子樹才對?

當然,不論「榕樹」或是「椰子樹」都算是熱帶樹種,而「鹽鐵論」的參與者多是在溫帶生長的,不會想到這點,也是很自然的。從這理,我們也可以看到,當時的政治中心是在黃河流域以北的乾燥區域,所以沒能進一步思索「木」與「草」的關係。(相關文章:孔雀為何東南飛

總之,我們可以看見,在這場辯論中,雖然上場的辯士都很盡力,卻因為過於「堅守立場」,沒能順著一個議題,持續思考相對應的解決方式,最後「冰炭同器」,始終處於相互指責的狀態。

這種狀況其實應當是期望「真理能越辯越明」者所不樂見的,而這種情形為什麼會出現呢?

基本上,如前所述,這場爭辯牽涉到宮廷爭鬥,並不是真的要從民間的賢良文學中選才,因此,辯論過程中,並沒有出現協商的機制,主事者也沒有大幅改變制度的想法。既然,沒有人有能力提出好的、新的設計案來解決爭議,最後大家就只能不歡而散。

從這點看,「鹽鐵會議」的失敗,主要責任應該還是在官方。也因為如此,「昭宣時期」的「中興」是很短暫的,其後更因為土地兼併的情況逐漸嚴重,西漢的國運也很明顯地開始走下坡。

這樣「無謂」的爭辯在現代國家中其實依然很常見,而且,似乎並未因為科技的進步而減緩,甚至有越演越烈的趨勢,個中緣由值得各界深思。

在此提供一則來自尼采(Nietzsche)的觀點。

raw-image


誠如尼采的名言「上帝已死」所透露的,尼采曾經因為對歐洲信仰上帝的「正教」產生懷疑,而拒絕走上成為牧師的道路,但也因為如此,雖然幼時曾是以詩歌、音樂大放異彩的神童,長大後,卻飽經歧視、經歷曲折,雖然對現代哲學影響深遠,但在個人的現實生活中,卻被迫在困頓不安中提出對其時代的質疑。

在這種情況下,後世的人也只能藉由尼采留下的著作中,尋找他自嘲為「不合時宜的思考」(Untimely Meditation) —— 尼采顯然將自己歸類於「不合時宜者」,那麼誰才是「合於時宜者」呢?大概就是那些依附於大學、臣服於政府,停留在宗教信仰的層次中的學者們。

所以,當他說「我們培養的是語文學,而不是語文學家」時,他的意思應該是指「我們培養的是專業學者,而不是知識分子」。

如果將尼采的思考套用在「鹽鐵論」這場大戲上,我們或許可以說:當時「官方養的只是一群政治官僚,而不是真正想要解決人民經濟問題的賢良之士吧!」

推薦參考讀物:

諸子百家大解讀 周非著 遠流出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蓮子水共同體的沙龍
55會員
425內容數
曬書天,好奇地。 文圖連播,播出新識界。 紅柿子在這方小天地不只曬書,也曬心得。
2022/08/21
雖然達爾文對昆蟲和花形的論證,嚷很多人開始相信天擇論。但是,後續對蘭花的研究卻顯示達爾文卻低估了蘭花的生存智慧。據估計,蘭花中約有三分之一是偽裝高手,它們究竟如何靠偽裝手段在這世上生存下來呢?
Thumbnail
2022/08/21
雖然達爾文對昆蟲和花形的論證,嚷很多人開始相信天擇論。但是,後續對蘭花的研究卻顯示達爾文卻低估了蘭花的生存智慧。據估計,蘭花中約有三分之一是偽裝高手,它們究竟如何靠偽裝手段在這世上生存下來呢?
Thumbnail
2022/08/19
史普林格和達爾文的論文究竟有什麼不同?達爾文究竟又是如何超越了史普林格的觀點,提出了他對植物授粉的看法?達爾文又從什麼論文找到靈感,為自己的研究找到更多的支持證據? 一起來探討吧!
Thumbnail
2022/08/19
史普林格和達爾文的論文究竟有什麼不同?達爾文究竟又是如何超越了史普林格的觀點,提出了他對植物授粉的看法?達爾文又從什麼論文找到靈感,為自己的研究找到更多的支持證據? 一起來探討吧!
Thumbnail
2022/08/15
西元1876年達爾文出版了一本書,試圖探討花的構造與自然的奧秘。到底,達爾文當初為何會想到以花為主角,來論證自然的奧秘呢?這當中,達爾文是否偷了別人的論文點子呢?讓我們一起從福爾摩斯說起吧!
Thumbnail
2022/08/15
西元1876年達爾文出版了一本書,試圖探討花的構造與自然的奧秘。到底,達爾文當初為何會想到以花為主角,來論證自然的奧秘呢?這當中,達爾文是否偷了別人的論文點子呢?讓我們一起從福爾摩斯說起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文帝死後,已經持續了近四十年的休養生息政策仍在釋放著強大的慣性。 因為他將「黃老之術」交棒到了他的皇後,即後來的竇太後。 竇太後不像當年的呂太後那樣強勢,她對於政策的影響力是依靠持續教育獲得的。 老太後在皇室辦起了黃老培訓班,要求所有宗室子弟都必須學習並深入實踐黃老理論,並以此為指導思想治國。 從中
Thumbnail
文帝死後,已經持續了近四十年的休養生息政策仍在釋放著強大的慣性。 因為他將「黃老之術」交棒到了他的皇後,即後來的竇太後。 竇太後不像當年的呂太後那樣強勢,她對於政策的影響力是依靠持續教育獲得的。 老太後在皇室辦起了黃老培訓班,要求所有宗室子弟都必須學習並深入實踐黃老理論,並以此為指導思想治國。 從中
Thumbnail
胡適早年留學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撰寫博士論文<中國古代哲學方法之進化史>,回國後他據此寫成《中國哲學史大綱》。全書 12 篇,10 餘萬字,1919 年出版。 北大校長蔡元培說: 我曾細細讀了一遍,看出其中的幾處特長:證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統的研究。將三千年來一半斷爛,一半龐雜的哲學
Thumbnail
胡適早年留學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撰寫博士論文<中國古代哲學方法之進化史>,回國後他據此寫成《中國哲學史大綱》。全書 12 篇,10 餘萬字,1919 年出版。 北大校長蔡元培說: 我曾細細讀了一遍,看出其中的幾處特長:證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統的研究。將三千年來一半斷爛,一半龐雜的哲學
Thumbnail
國家一統之業,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複合者,秦檜之罪也。
Thumbnail
國家一統之業,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複合者,秦檜之罪也。
Thumbnail
財用不足,皆起於養兵。十分,八分是養兵,其他用度,止在二分之中。古者刻剝之法,本朝皆備,所以有靖康之亂。 — — 朱熹,朱子語類·卷一百一十·朱子七
Thumbnail
財用不足,皆起於養兵。十分,八分是養兵,其他用度,止在二分之中。古者刻剝之法,本朝皆備,所以有靖康之亂。 — — 朱熹,朱子語類·卷一百一十·朱子七
Thumbnail
我們如果把仁宗親政時,呂夷簡(979年-1044年,字坦夫。北宋壽州[今安徽壽縣,一說鳳台縣人]人)上奏的“手疏陳八事”稱為老八條,範仲淹新政稱為新十條,放在一起來看,更可以看出,所謂新政不過是新瓶舊酒的政策宣示而已。
Thumbnail
我們如果把仁宗親政時,呂夷簡(979年-1044年,字坦夫。北宋壽州[今安徽壽縣,一說鳳台縣人]人)上奏的“手疏陳八事”稱為老八條,範仲淹新政稱為新十條,放在一起來看,更可以看出,所謂新政不過是新瓶舊酒的政策宣示而已。
Thumbnail
雖然在華夏文化中,大部分的人都希望自己或兒女「成材」,而不是「成草」,但是,壽命較長的「大樹」不免要面臨更多的外在挑戰。儒教。作為一棵在唐宋發展出主幹的樹,在元明時又有什麼新發展呢?一起來探討吧!
Thumbnail
雖然在華夏文化中,大部分的人都希望自己或兒女「成材」,而不是「成草」,但是,壽命較長的「大樹」不免要面臨更多的外在挑戰。儒教。作為一棵在唐宋發展出主幹的樹,在元明時又有什麼新發展呢?一起來探討吧!
Thumbnail
我們不光可以從「木」的「典型」探討「草木之別」,也可以從「草」的「典型」來討論。如果,我們將政府視為「木本」,民間視為「草本」,或許我們就可以對西漢期間舉辦的「鹽鐵論」為何最後淪為「無謂的爭辯」有更進一步的解讀。
Thumbnail
我們不光可以從「木」的「典型」探討「草木之別」,也可以從「草」的「典型」來討論。如果,我們將政府視為「木本」,民間視為「草本」,或許我們就可以對西漢期間舉辦的「鹽鐵論」為何最後淪為「無謂的爭辯」有更進一步的解讀。
Thumbnail
大約自高陽以來,以帝國官場為題材的小說就免不了權謀算計,高陽之後則以二月河將這一點發揮得最是淋漓盡致,大開後來中國影視作品無止盡鬥爭主題之門,而後在以青少年為主的網路小說族群中掀起不是朝鬥就是宮鬥的寫作和閱讀熱潮,結果形成百花齊放但百花都是同一種花的單調場景。
Thumbnail
大約自高陽以來,以帝國官場為題材的小說就免不了權謀算計,高陽之後則以二月河將這一點發揮得最是淋漓盡致,大開後來中國影視作品無止盡鬥爭主題之門,而後在以青少年為主的網路小說族群中掀起不是朝鬥就是宮鬥的寫作和閱讀熱潮,結果形成百花齊放但百花都是同一種花的單調場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