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與人:草木、正教、鹽鐵論(下)

更新於 2023/02/05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就如同唐代大詩人李白著名的勸酒詩「將進酒」中的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所透露的—— 比起「草」來,大多數人還是比較希望「成材」而不是「成草」。事實上,在傳統華夏社會中,「牆頭草」基本上算是一種帶有「貶意」的用詞,連論語中所說的「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都多多少少隱含著對於「草」的「處世方式」的輕視。
不過,如果從結構力學的角度來看,草本植物雖然因為長不高,以致於壽命受限,卻是其族群能夠持續在許多惡劣環境中存活的關鍵因素。舉例來說,在颱風過境之後,被強風擊敗而倒地的往往是樹而不是草,可見得老子所說的,「柔弱勝剛強」,在許多條件下是可以成立的。
如果帶著這種理解來看待「儒教」這棵樹的成長,我們也可以發現:「儒教」從唐代以後,藉由「科舉」成為華夏正教,逐漸茁壯拉高後,不免要面臨各種外來的挑戰,而其中,最明顯的挑戰大概就屬元朝了。
基本上,元朝屬於成吉思汗想要建立的商業帝國的一部分,其運作方式與華夏民族過往所建立的農業帝國大不相同,這尤其令原本在宋朝地位頗高的漢人士族階級無所適從。雖然,元朝後來也恢復了科舉考試,只是,唐代皇室算是胡漢混血,願意用開放的態度,讓不同的文化能夠彼此交流,進而設計出一套新而有效的政治制度來管理帝國,但元朝卻依舊將漢族視為異族,總是想要為「自己人」保留一點「好缺」,這不免讓漢人士族覺得自己受了委屈。也因為如此,當「紅巾之亂」在淮河流域爆發後,位於北京的朝廷終於不敵此起彼落的抗爭活動,只能退回大漠。
蒙古人走後,贏得天下的,就是出身貧農、曾經當過流浪僧人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 但是,僅管他與白蓮教的關係可能頗為密切,但他最後之所以能夠順理取得天下的關鍵,還是得到儒教培養出的讀書人相助,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有「浙東四先生」之稱的宋濂(字景濂)、劉基(字伯溫)、章溢(字三益)、葉琛(字景淵)四人。
就華夏歷史言,掌握經典知識的儒教讀書人在天下爭奪戰中扮演重要角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如果我們比較一下明代與宋代的文化發展,就可以發現明代所發展出的儒家文化與宋代理學有相當明顯的差別。
考慮浙東四君子對朱元璋的幫助,一個很自然的解讀方法,就是從「浙東學派」開始探討,為何這些出身浙東的讀書人在元末時,會願意成為朱元璋的智囊團,為其獻策呢?
如果從地理找答案,我們可以發現這種現象可能與「南宋意識」有關。南宋的首都在臨安(即今天的杭州),自然是各方宋學名家聚集之處,著名的理學家朱熹雖是承繼北宋程顥、程頤理學的集大成者,但南宋本身也在異族的刺激下逐漸發展出一股強調「經世致用」的學術風氣。
(圖片來源:日本人畫的宋朝地圖
宋朝的地圖
在這種脈絡下,浙東學人與元人的相處想必原本就不甚容易,遇到有機會可以扳倒元朝的機會也不會輕易放棄。只是,他們雖然幫助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但朱元璋理想的國家制度卻與宋朝相差甚大,有些浙東人可能因此決定要另找出路。
此外,考慮到天下既定、而朱元璋又是個權力慾極強的人,若是執意走科舉路線,一來粥少僧多,二來理念不同,最後必然還是要與皇家直接對決,不如改行經商,反能開創一番新局面。
這條路雖有風險,但以明朝處處設限,處處提防,處處管控的經濟政策,商人要做生意還是必須知道如何與官方打交道,這時候,如果讀過些管理經典(如「管子」)、財經學經典(如「食貨志」、「鹽鐵論」),又熟悉官方法令,遇見官方或外地的競爭對手時,自然能從容說明自己的見解和立場,比起一般「草民」做生意多少還是佔了點優勢。
鄰近浙東的(安徽)新安商人或許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慢慢崛起的,也因為求學的目標不同,所以他們所受的教育並非影響科舉學子至深的「朱子學」,而是以陸九淵為尊的「象山之學」。同是南宋前期大儒的陸九淵,認為朱熹承襲北宋所發展而出的「理學」有著不切實際和教條化的隱患,因此其學說在傳諸後世之時,強調的是「治生」而非「窮理」。
另一方面,在明代,如果想藉由科舉進入政府體系,自然還是要讀朱子(朱熹)的「四書集注」,然而,明朝的學術風氣和宋代大不相同,所以,當一個富有「觀察」、「實證」精神的學子如王守仁(字陽明)決定「檢驗」一下朱子學所強調的「道理」時,就發生了「陽明格竹七天,最後格出病來」的軼事。
王守仁雖然沒有因為「格竹失敗」而因此放棄仕途之路,但也從此對朱子之言產生懷疑,最後在(貴州)龍場終於領悟「聖人之道、無性自足」,無法窮究宇宙之理也可當個好的政治人物。
出身浙東王守仁的一生經歷頗為曲折,雖然為朝廷屢建奇功,但最終還是辭官講學,成為強調「心即是理」的「心學」宗師,也讓浙東成為華夏民族重要的學術分支,薰陶出不少傑出的文人,甚至遠揚海外,在日本也擄獲不少學生。
不過,在理解這兩股儒教思想的分流時,想必會有很多人想問:如果拋開其他因素,就學習論學習,學子們在學習過程中,究竟是要追隨強調「性即是理」的「程朱理學」,還是追隨「心即是理」的「陸王心學」比較好呢?
也許我們可以借助「莊子」的「逍遙遊」中關於「小年與大年」的故事來思考這個問題——
有些生命如朝菌,朝生而暮死,不會知道一天的明暗變化—— 有些如蟪蛄。春生而夏死,不會知道一年中的季節變化。如果硬要這些生命短暫的「小年」,去思考生命週期長的「大年」所要面臨的變化,不是很奇怪嗎?
所謂「人生也有涯,學也無涯」,若想用「有限」的生命去參透「無限」的時空變化,確實不可能。可是,就生命的意義而言,如果我們能保持不斷學習的態度,去欣賞、了解各種事物的演變,不也是一種讓人生活得更充實的修行嗎?
另一方面,王陽明之所以沒法從竹子上悟道,是因為他雖然很有觀察的精神,卻沒有掌握自然觀察的方式與知識,自然無從體會宋代理學中內含的文藝復興精神,在這種情形下格竹,確實會把自己搞昏。
我們也可由此看出,明代中期的儒學教育,已失去宋代那種與外來文化交流而孕育出的求知求真的精神,而陷入「考試領導教學」的困境。
當然,我們可以將「程朱理學」和 「陸王心學」看作是一種學習的一種自然分流——「程朱理學」強調「性即是理」,所以鼓勵學子在解決問題時,要試圖掌握問題的特性,如此才能規劃出一套具整體性的治理辦法,讓政府系統能夠順利運作。「陸王心學」強調「心即是理」,所以認為學子要自己就自己的條件去取捨如何解決問題。
我們或者可以說,「程朱理學」希望學子對各種現象能先有比較全面性的認識,再嘗試解決問題 :而「陸王心學」則認為學子可以從「關鍵問題點」開始切入,先試著解決各種小問題,慢慢再想法解決大問題。
至於,那種辦法好呢?
也許,還是要考慮自己的志趣、志向和生存環境,才能做出適當的決定吧!
只是,就一個朝代言,明朝就因為一直沒能試圖解決「大問題」,所以,國壽雖不短,但是,一路走來,顛顛簸簸,起伏頗大,朝政就如同著名文史學者易中天先生所形容的:「前期鬧哄哄、中期懶洋洋、後期病殃殃」。
(下面影片顯示明朝各期疆域的變化)
推薦參考書目:
結構是什麼?(Structures:Or Why things don't fall down) 作者 JEGordon 中信出版集團
行為設計學(Made to Stick):
avatar-img
52會員
425內容數
曬書天,好奇地。 文圖連播,播出新識界。 紅柿子在這方小天地不只曬書,也曬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們不光可以從「木」的「典型」探討「草木之別」,也可以從「草」的「典型」來討論。如果,我們將政府視為「木本」,民間視為「草本」,或許我們就可以對西漢期間舉辦的「鹽鐵論」為何最後淪為「無謂的爭辯」有更進一步的解讀。
雖然大多數人會覺得「草」與 「木」不難分辨,但其實對植物學人來說,草與木的差別其實有很多模糊空間。如果,將儒教文明比喻成一棵樹,那麼這棵樹會是怎麼樣的一棵樹呢?
大麻的產地在亞洲,人們很早就試著開發這種生長力很強的植物的各種不同的用途。但是,大麻又為何成為毒品呢?這其實要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美國說起。
丁香曾經是歐洲在中古世紀的珍貴藥材,掀起不少爭端。為何中原地區的華夏民族只是將丁香當作不錯的海藥,而歐洲人卻將其視為神秘的珍寶呢? 也許拜占庭帝國的故事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
薑科植物在植物界主要分佈在熱帶地區,其中可以食用的生薑 起源在亞洲,所以是亞洲草藥愛好者很熟悉的材料之一。不知道各位分得出生薑和乾薑的差別嗎? 老薑和生薑的差別又是什麼?對「生薑」比較陌生的歐洲人對於生薑又有什麼有趣的想像呢? 一起來探究吧!
杏花在中國傳統中和桃花一樣都是春天開的花,北宋宋祈的「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名句更因其生動描繪出了杏花春天盛開的景項而為其在華夏詞壇中贏得一席「詞人」的名號。不過,雖然春天紅杏滿枝的景象很美,但是杏花在許多畫家的筆下卻是白色的,這又是為什麼呢? 華夏文化中又為何稱醫界為「杏林」呢?一起探究
我們不光可以從「木」的「典型」探討「草木之別」,也可以從「草」的「典型」來討論。如果,我們將政府視為「木本」,民間視為「草本」,或許我們就可以對西漢期間舉辦的「鹽鐵論」為何最後淪為「無謂的爭辯」有更進一步的解讀。
雖然大多數人會覺得「草」與 「木」不難分辨,但其實對植物學人來說,草與木的差別其實有很多模糊空間。如果,將儒教文明比喻成一棵樹,那麼這棵樹會是怎麼樣的一棵樹呢?
大麻的產地在亞洲,人們很早就試著開發這種生長力很強的植物的各種不同的用途。但是,大麻又為何成為毒品呢?這其實要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美國說起。
丁香曾經是歐洲在中古世紀的珍貴藥材,掀起不少爭端。為何中原地區的華夏民族只是將丁香當作不錯的海藥,而歐洲人卻將其視為神秘的珍寶呢? 也許拜占庭帝國的故事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
薑科植物在植物界主要分佈在熱帶地區,其中可以食用的生薑 起源在亞洲,所以是亞洲草藥愛好者很熟悉的材料之一。不知道各位分得出生薑和乾薑的差別嗎? 老薑和生薑的差別又是什麼?對「生薑」比較陌生的歐洲人對於生薑又有什麼有趣的想像呢? 一起來探究吧!
杏花在中國傳統中和桃花一樣都是春天開的花,北宋宋祈的「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名句更因其生動描繪出了杏花春天盛開的景項而為其在華夏詞壇中贏得一席「詞人」的名號。不過,雖然春天紅杏滿枝的景象很美,但是杏花在許多畫家的筆下卻是白色的,這又是為什麼呢? 華夏文化中又為何稱醫界為「杏林」呢?一起探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前言 宋神宗不到二十歲就即帝位了;他有心改變北宋從立國以來,日益積貧、積弱的現象,因此重用王安石實施變法,史稱「熙寧變法」。王安石為人執著,不恤人言,不通人情,在當時就有許多負面批評,然而為了振興北宋王朝,神宗仍然擋住所有批判,執意任用,並全力支持。史載高太后認為王安石在變亂天下,孝心很重的宋神宗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文章介紹了宋徽宗的藝術成就以及慈雲太子的鄉野生活傳奇,並針對籤詩中的故事進行了解析,指出人生不論出身如何,始終需要不斷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才能獲得真正屬於自己的地位。同時討論了慈雲太子的內心恐懼與外在力量之間的關係,以及楊柳花精的助力。
Thumbnail
朱熹(1130~1200)字元晦,是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現代人只知朱熹是理學大家,卻不知他精通風水,也是南宋有名的堪輿大師。
這篇文章涵蓋的部分是明代隆慶朝和萬曆朝五十餘年之儒學發展,尤其是後者作為明代最長的統治期,這段半個世紀的歲月不只政治、經濟和國際局勢的發展相當劇烈,延續十五世紀前半的朱王兩派平分天下,這段時期經歷了陽明心學的鼎盛時期,逐漸沒落,朱王合流的趨勢形成等轉變。 一、陽明學的鼎盛時期:
Thumbnail
我們上次看到,由於蘇洵過世,二蘇兄弟不得不再度離開官場,運送父親的靈柩返回蜀地(四川);守孝期滿,二蘇兄弟返回京城,沒想到直接撞上了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熙寧二年,1069 年,沒有在開黃腔🥵) 無論從什麼層面看,年僅 20 歲的宋神宗都是個亟思進取的皇帝,他渴望痛擊遼國、西夏,重振大宋基業。打
Thumbnail
雙神會面後,宋神宗立即授王安石翰林學士兼經筵侍講,換句話說,王安石成了皇帝的國政+學術指導教授。 王安石學問豐厚,口才一流,無論宋神宗問什麼問題,王安石都能對答如流且發人深省。沒過多久,宋神宗就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兩人思想逐漸同步。 宋神宗愈來愈想重用王安石,不只是因為他信奉「安石教」,還因為反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孫慎行再論方從哲和黃克纘的疏辯。最終的廷議結果和熹宗的裁決。
前首輔方從哲否定弒君,左都御史鄒元標聲援孫慎行,以及兵部尚書黃克纘聲援舊首輔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前言 宋神宗不到二十歲就即帝位了;他有心改變北宋從立國以來,日益積貧、積弱的現象,因此重用王安石實施變法,史稱「熙寧變法」。王安石為人執著,不恤人言,不通人情,在當時就有許多負面批評,然而為了振興北宋王朝,神宗仍然擋住所有批判,執意任用,並全力支持。史載高太后認為王安石在變亂天下,孝心很重的宋神宗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文章介紹了宋徽宗的藝術成就以及慈雲太子的鄉野生活傳奇,並針對籤詩中的故事進行了解析,指出人生不論出身如何,始終需要不斷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才能獲得真正屬於自己的地位。同時討論了慈雲太子的內心恐懼與外在力量之間的關係,以及楊柳花精的助力。
Thumbnail
朱熹(1130~1200)字元晦,是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現代人只知朱熹是理學大家,卻不知他精通風水,也是南宋有名的堪輿大師。
這篇文章涵蓋的部分是明代隆慶朝和萬曆朝五十餘年之儒學發展,尤其是後者作為明代最長的統治期,這段半個世紀的歲月不只政治、經濟和國際局勢的發展相當劇烈,延續十五世紀前半的朱王兩派平分天下,這段時期經歷了陽明心學的鼎盛時期,逐漸沒落,朱王合流的趨勢形成等轉變。 一、陽明學的鼎盛時期:
Thumbnail
我們上次看到,由於蘇洵過世,二蘇兄弟不得不再度離開官場,運送父親的靈柩返回蜀地(四川);守孝期滿,二蘇兄弟返回京城,沒想到直接撞上了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熙寧二年,1069 年,沒有在開黃腔🥵) 無論從什麼層面看,年僅 20 歲的宋神宗都是個亟思進取的皇帝,他渴望痛擊遼國、西夏,重振大宋基業。打
Thumbnail
雙神會面後,宋神宗立即授王安石翰林學士兼經筵侍講,換句話說,王安石成了皇帝的國政+學術指導教授。 王安石學問豐厚,口才一流,無論宋神宗問什麼問題,王安石都能對答如流且發人深省。沒過多久,宋神宗就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兩人思想逐漸同步。 宋神宗愈來愈想重用王安石,不只是因為他信奉「安石教」,還因為反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孫慎行再論方從哲和黃克纘的疏辯。最終的廷議結果和熹宗的裁決。
前首輔方從哲否定弒君,左都御史鄒元標聲援孫慎行,以及兵部尚書黃克纘聲援舊首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