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你餘生的第一天|儲思《嬉皮記》

三千-avatar-img
發佈於泡個文字浴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保羅.科爾賀_2020
「你的心在哪裡,寶藏就在哪裡」
這是保羅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這本成名作中寫的一句話,同樣廣為人知的還有另外一句
「當你真心渴望某樣事物,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
讀《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那一年,我對所謂的「心」是什麼還不甚了解,生活中充滿了衝突、懷疑、自我厭倦以及排山倒海對未來的無力感。升學的重要轉折點上,我沒有好好表現,錯過了一條相對安全平穩的路。
現在回想起來也許參雜遺憾,但我們終究沒辦法過兩種人生;誠實而言,再給我一次機會,那個人生的交叉路口上我仍會選擇走進書裡,去看那些我不曾見過的濃縮人生。
就像卡菈找到了保羅,從阿姆斯特丹前往尼泊爾的這趟魔法旅程。
《嬉皮記》是作者保羅根據年輕時期的經歷所寫成的半自傳小說,當年他23歲,結束了祕魯馬丘比丘的探險,輾轉到了阿姆斯特丹並在那裡遇見了尋找旅伴的卡菈,受邀搭乘「魔法巴士」同行前往尼泊爾的首都加德滿都。 然而保羅最後沒有完成這趟旅途,他在伊斯坦堡與卡菈分別,留在當地學習當地的宗教,探索他所尋找的真實的自我。
多年後,保羅成為了一個國際知名的作家,創作出了銷量超過三千五百萬冊,廣為人知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回想起這段橫跨歐洲與亞洲的心靈之旅他曾自述,若無這趟旅程,就沒有《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魔法巴士與尼泊爾之旅】

魔法巴士的行經路線穿越土耳其、黎巴嫩、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印度的一部分,這是一條數百哩長的路線,行經的時間大約需要三個星期。在當時,這樣的旅行方式吸引了許多想要探尋異國文化的,現今我們稱之為嬉皮的人們。
有別於西方國家,東方的宗教多半給人更為神秘的印象,主張向內尋找答案,學習如何跟自己對話,藉著冥想、瑜珈或是其它輔助的道具如啟靈藥、LSD、大麻等,試圖去看到世界的另一面,那個僅在虛實之間存在,屬於精神層面的一面。

【保羅】

故事的主角保羅是作者的化身,立志成為作家,基於這個動機遊歷世界各地,體驗不同的文化與宗教信仰,參與各式各樣的儀式,特別是宗教舞蹈與冥想。
書中幾乎沒有提到保羅是否曾經依靠毒品來開啟新的感官體驗,但在一段他與毒品藥頭的對話之中可以窺見他心中的正義感,面對毒販的利誘,即便報酬足夠支持他大幅度延長在外遊歷的時間,他仍然不願意協助運毒。

【卡菈】

而故事的女主角卡菈是一個美麗的嬉皮女孩,具有典型的嬉皮特徵:使用迷幻藥、穿著色彩鮮豔、頭髮上裝飾著花、不穿胸罩、對愛情懷抱憧憬。
故事對卡菈最初的描寫是正在閱讀托爾金的《魔戒》,似乎多少暗示著對奇幻冒險的嚮往。在魔法巴士之旅中我們也可以觀察到,她對平行宇宙的話題比對真實世界中發生的事,以及國與國之間混亂的政治關係更感興趣。
兩人的目標在一開始就存在著一些差距,保羅立志成為作家,且在尋找可以讓他更進一步向內在自我深掘的方法;而卡菈則是向外尋找,也許她相信只要能多看一些風土文化,多了解世界的面貌一點,就能夠確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魔法巴士其實並沒有魔法,當然,但這些搭乘巴士的各個都像是魔法師,藉由一趟旅程,讓自己的人生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時的世界正處於動盪之中(正如同所有的時候)。
故事中法新社的女記者對魔法巴士的乘客進行採訪前,心裡卻充滿對嬉皮文化的不諒解。
這些人搭乘巴士想從歐洲前往亞州,正如同許許多多從反方向前往歐洲尋求機會與財富的早期移民。
除此之外,當時的世界正面臨戰火一觸即發的處境,南斯拉夫政局的混亂多變、希臘與土耳其的劍拔弩張、庫德人試圖爭取自治、約旦剛結束了一場叛亂;而這群人搭著巴士,希望可以在數百公里外找到內心的平靜。
也許這樣的反差就是尼泊爾的魅力,逃離一切烽火硝煙,漠視所有權力鬥爭,當無法從所處環境中獲得安全感,也無法以一己之力帶來和平的時候,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學習向內尋找答案,這甚至可以說是整個嬉皮文化的魅力。

【嬉皮|花之子】

「今天是你餘生的第一天。」
法新社的記者替嬉皮文化下了一連串定義,直截了當的點出了當代主流社會對嬉皮文化的敵意與排斥。
「這是一個沒有偏見歧視的社會運動,根基在毒品、音樂、自由奔放的露天音樂會、旅行、對當下社會議題豪不在乎,也不關心誰在為一個理想自由公義的社會而戰、對於性愛抱持更解放自由的態度......」
即便這樣的註解明顯並非基於善意,其中的部分特徵的確是嬉皮文化留給後人的主要印象。
嬉皮是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國家興起的非主流文化,嬉皮文化的特色在於鮮艷的服裝風格、主張自由性愛、強調愛與和平、重視自我意識與內在精神世界的富足、重視環保。許多嬉皮以公社式和流浪的生活方式來表達對民族主義和戰爭的反對。
有許多嬉皮沉迷於啟靈藥物、迷幻藥,喜愛搖滾音樂。
男生長髮披肩並且習慣蓄鬍;女孩留長髮辮,髮間插滿鮮花,喜歡穿著長裙,不戴胸罩。這些外型特徵時常讓主流大眾感到排斥,並指責他們不修邊幅的外表和服飾表現,加上當年思想較為封閉,所以對嬉皮文化產生出了許多的誤解。
由於許多嬉皮喜歡在頭髮裡插上花朵或向行人分送鮮花以傳達和平的理念,因此他們也有「花之子」(children of flower)的外號。
然而嬉皮並不是一個理念統一的文化運動,沒有共同的目標、宣言或領導人物,加上隨著文化擴展,出現了許多更為極端、脫離初衷、甚至影響社會秩序的行為,例如加入激進的革命組織、沉迷毒品中無可自拔、助長毒品的流通、過度使用性解放的理念而模糊界限等,逐漸使得嬉皮文化邁向沒落。

【愛與和平 與音樂】

即便走過了潮起潮落,嬉皮精神依然延續至今,面對暴力與衝突,人們依然下意識的想要高喊「愛與和平」,這樣的訴求就跟當年的嬉皮們並無二致。
除了反戰思想,音樂更是一個與嬉皮文化相輔相成的元素。
許多著名的音樂人隨著嬉皮文化而興起,眾所皆知的披頭四風格變得更加搖滾,另外代表的樂團還有The ByrdsGrateful DeadThe DoorsRavi ShankarThe Mamas & The PapasJimi Hendrix(後譽吉他之神)、Janis Joplin等。
1969年8月15至17日,在紐約郊外的一座農場,一場可謂嬉皮文化中最重要的音樂祭,Woodstock,在此進行。最初主辦單位預估到場人數約為20萬人,三天之內共32組樂團出演。殊不知最終總計一共有超過40萬名觀眾,龐大的參與人數造成附近交通癱瘓,幾乎可以說是一場音樂祭災難,但這龐大的觀眾人數、場面混亂卻無人受傷的紀錄、登場的音樂人在日後對樂壇的重大影響等原因,這場音樂祭仍然被認為是音樂歷史中傳奇性的一章。
最後分享一首John Phillips(The Mamas & The Papas 成員、蒙特利音樂節,史上第一場戶外大型搖滾音樂的主辦人之一) 為Scott McKenzie寫的《San Francisco》,這日後也成為了嬉皮文化中重要的一首歌曲。
歌詞中出現的「love-in」概念來自「Sit-in」,指的是靜坐抗議,對抗不公不義、強權,表達拒絕離場的決心;love-in在嬉皮文化中則用以簡稱和平的公共聚會,在公園草地上等公共場所自由的冥想、享樂、親熱、演奏音樂等活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30會員
20內容數
閱讀本應是件愉快的事,而這件愉快的事會使你與眾不同。 放點音樂,我個人推薦Cicada,找一本書,跟著書評一起舒服的泡個文字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三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作者開頭便提到,我們的「心」就像是一頭放任的大象;我們的「智」則是具備掌控能力的騎象人。 這次的書籍分享根據本書的主要提問「如何找到幸福?」來展開,希望可以讓大家對這本書有初步的認識。
日語中有一個詞叫做「忙殺」。 意思就是工作太忙,被工作趕著走,人的精神壓力和身體壓力過大,就容易患上身心疾病,從而被工作殺死。
所謂的敵人,也許只是彼此在目標上無法達成共識,無法理解或包容對方的考量,或誤判了對方期望你在這段短暫關係中應該扮演的角色。 本書以簡單的幾項分類,將溝通中常見的狀況做出了適當的分類,透過「HEAR原則」以及四種動物模型,幫助讀者判斷並突破那些僵持不下,或劍拔弩張的溝通現場,創造溫暖並健康的信任關係。
時下台灣在民主這條路上還是個學步者,借鏡前人的經驗,無論是作為一個引導群眾的領袖,甚或被領袖領導的群眾的一部分,都必須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在任何群體裡不至變得瘋狂、盲目、與衝動。
「中魔的人」是赫拉巴爾自創的詞,時常用來描述他小說中一種特殊的人物形象。他們通常生活在悲慘的處境中,卻能透過「靈感的鑽石孔眼」來觀看這個世界浪漫的一面。 正也因此,他們所看到的世界與他們所身處的環境產生衝突與反差,往往進一步強化了故事主人公的悲慘境地。
一本好的商業書就該具備其特有的「作者濾鏡」,並透過這個濾鏡改變自己的觀點。商業書是一種工具,閱讀時必須抱持著目標、並且能夠引發後續行動,不僅僅是為了取樂,而是一種拓展視野的方式。
作者開頭便提到,我們的「心」就像是一頭放任的大象;我們的「智」則是具備掌控能力的騎象人。 這次的書籍分享根據本書的主要提問「如何找到幸福?」來展開,希望可以讓大家對這本書有初步的認識。
日語中有一個詞叫做「忙殺」。 意思就是工作太忙,被工作趕著走,人的精神壓力和身體壓力過大,就容易患上身心疾病,從而被工作殺死。
所謂的敵人,也許只是彼此在目標上無法達成共識,無法理解或包容對方的考量,或誤判了對方期望你在這段短暫關係中應該扮演的角色。 本書以簡單的幾項分類,將溝通中常見的狀況做出了適當的分類,透過「HEAR原則」以及四種動物模型,幫助讀者判斷並突破那些僵持不下,或劍拔弩張的溝通現場,創造溫暖並健康的信任關係。
時下台灣在民主這條路上還是個學步者,借鏡前人的經驗,無論是作為一個引導群眾的領袖,甚或被領袖領導的群眾的一部分,都必須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在任何群體裡不至變得瘋狂、盲目、與衝動。
「中魔的人」是赫拉巴爾自創的詞,時常用來描述他小說中一種特殊的人物形象。他們通常生活在悲慘的處境中,卻能透過「靈感的鑽石孔眼」來觀看這個世界浪漫的一面。 正也因此,他們所看到的世界與他們所身處的環境產生衝突與反差,往往進一步強化了故事主人公的悲慘境地。
一本好的商業書就該具備其特有的「作者濾鏡」,並透過這個濾鏡改變自己的觀點。商業書是一種工具,閱讀時必須抱持著目標、並且能夠引發後續行動,不僅僅是為了取樂,而是一種拓展視野的方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2025 年,從分享精彩的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開始!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通知已送達 vocus 的 2024 有超過 12 萬筆訂單、35 萬則以上的內容、16 萬以上的新會員、4 千+ 筆數位商品訂單,5 萬 + 則貼文! 曬曬你的 2024 vocus 吧!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波特貝羅女巫 A bruxa de portobello》 ✍️作者:保羅.科爾賀 原文作者:Paulo Coelho 譯者: 李淑珺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2/10/11 📝閱讀記錄: 因為《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而對作者保羅·科爾賀的
Thumbnail
       這次要介紹的書就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作者是保羅‧科爾賀(Paulo Coelho),譯者是周惠玲。這是一本已經出版很久的書,但是所長最近看完。    
Thumbnail
笨豬主筆: 保羅是我曾經的室友。 今年年初的時候他突然問我,想不想在5月4日東正教復活節的時候來他家的農場小聚一下。 他常年漂泊在劍橋──物理意義上的漂流──他靠在康河上給人划船謀生。 為此,他甚至會說好幾種方言的“徐志摩”,以精確地戳中中國遊客的心頭好。 這次回家,一來可以見見父母,二來也是舊友
Thumbnail
身為讀了十九遍保羅・科爾賀《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忠實讀者,就算久久沒有重讀,偶爾仍會想起書中內容。其中有一段關於幸福的描述,以前一直沒讀懂: 一個男孩到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那裡,學習幸福的秘密。 他以為會遇見擺脫塵俗的智者,結果當他踏入城堡大廳,卻看見鬧哄哄的聚會,人來人往穿梭聊天,還有滿桌的
Thumbnail
保羅出現在臺北,手上拿著一張古老地圖,黑妞帶著他一邊走一邊找目的地,順便問路上遇到的老臺北人。途中遇到許多事情,黑妞很好奇保羅從沙漠星球直接飛來臺北的目的是什麼。
沒有夢想的不是生活,但有人追求夢想而落的失敗的收場,那是因為夢想不慈悲。魔慈的夢想不一定慈悲,因為人間誰也能來誰也能去,我們都是獨特的自己。但夢想的慈悲就是愛,這就是一種我常說的佛法新思考,因為沒有夢想就不是生活,因此有了這種新思考。 人間譜寫愛的夢想者,都是以現時報是生活為依據,因此我的內在聲音
Thumbnail
《夢行者保羅》從高概念出發,探討明星身處流行文化的大起大落,卻仍不忘回到人性底層的慾望,重新理解媒體的本質不是邪惡,而是使用媒體的方式,讓我們迷失自己原本的渴望。如果哪天初嘗爆紅滋味,面對眾人眼光的犀利時,我想,保持清醒、清楚自己是誰,才不會莫名變成他人口中的噩夢吧?
保羅和瑪麗穿越到八十年代的馬來西亞,他兩找到在上小學時代的我,我自己在地上畫了格子,自己一個人在玩跳房子。保羅說:這個孩子是不是廢了?長大了不大會說話,國語也學不好,英語更不容說了,不能成大事。瑪麗說:也許這就是他的幸福。 我不知眼前這對外國人,為什麼看著我一個人玩跳房子,但我聽得懂他們在說什麼,
保羅想要去找阿良,他希望可以找到真實的自己,他不相信自己是美國人。索非亞對保羅說:是瑪麗在寫你,瑪麗希望你去發現阿良,看看這個人怎樣看世界。瑪麗這時在日本看漫畫,他看了城市獵人,瑪麗想到了一個構思,他希望孟波的故事出自於自己的子女,這是子女怎樣寫出自己的父親。 保羅也想到了,子女們的故事全是出自於
Thumbnail
第一次接觸到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是因為高中的讀書會活動,全班一起讀同一本書再分成小組討論,對當時的我來說這是一本精彩的「冒險故事」,並被那句「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熱血沸騰。
Thumbnail
2025 年,從分享精彩的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開始!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通知已送達 vocus 的 2024 有超過 12 萬筆訂單、35 萬則以上的內容、16 萬以上的新會員、4 千+ 筆數位商品訂單,5 萬 + 則貼文! 曬曬你的 2024 vocus 吧!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波特貝羅女巫 A bruxa de portobello》 ✍️作者:保羅.科爾賀 原文作者:Paulo Coelho 譯者: 李淑珺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2/10/11 📝閱讀記錄: 因為《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而對作者保羅·科爾賀的
Thumbnail
       這次要介紹的書就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作者是保羅‧科爾賀(Paulo Coelho),譯者是周惠玲。這是一本已經出版很久的書,但是所長最近看完。    
Thumbnail
笨豬主筆: 保羅是我曾經的室友。 今年年初的時候他突然問我,想不想在5月4日東正教復活節的時候來他家的農場小聚一下。 他常年漂泊在劍橋──物理意義上的漂流──他靠在康河上給人划船謀生。 為此,他甚至會說好幾種方言的“徐志摩”,以精確地戳中中國遊客的心頭好。 這次回家,一來可以見見父母,二來也是舊友
Thumbnail
身為讀了十九遍保羅・科爾賀《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忠實讀者,就算久久沒有重讀,偶爾仍會想起書中內容。其中有一段關於幸福的描述,以前一直沒讀懂: 一個男孩到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那裡,學習幸福的秘密。 他以為會遇見擺脫塵俗的智者,結果當他踏入城堡大廳,卻看見鬧哄哄的聚會,人來人往穿梭聊天,還有滿桌的
Thumbnail
保羅出現在臺北,手上拿著一張古老地圖,黑妞帶著他一邊走一邊找目的地,順便問路上遇到的老臺北人。途中遇到許多事情,黑妞很好奇保羅從沙漠星球直接飛來臺北的目的是什麼。
沒有夢想的不是生活,但有人追求夢想而落的失敗的收場,那是因為夢想不慈悲。魔慈的夢想不一定慈悲,因為人間誰也能來誰也能去,我們都是獨特的自己。但夢想的慈悲就是愛,這就是一種我常說的佛法新思考,因為沒有夢想就不是生活,因此有了這種新思考。 人間譜寫愛的夢想者,都是以現時報是生活為依據,因此我的內在聲音
Thumbnail
《夢行者保羅》從高概念出發,探討明星身處流行文化的大起大落,卻仍不忘回到人性底層的慾望,重新理解媒體的本質不是邪惡,而是使用媒體的方式,讓我們迷失自己原本的渴望。如果哪天初嘗爆紅滋味,面對眾人眼光的犀利時,我想,保持清醒、清楚自己是誰,才不會莫名變成他人口中的噩夢吧?
保羅和瑪麗穿越到八十年代的馬來西亞,他兩找到在上小學時代的我,我自己在地上畫了格子,自己一個人在玩跳房子。保羅說:這個孩子是不是廢了?長大了不大會說話,國語也學不好,英語更不容說了,不能成大事。瑪麗說:也許這就是他的幸福。 我不知眼前這對外國人,為什麼看著我一個人玩跳房子,但我聽得懂他們在說什麼,
保羅想要去找阿良,他希望可以找到真實的自己,他不相信自己是美國人。索非亞對保羅說:是瑪麗在寫你,瑪麗希望你去發現阿良,看看這個人怎樣看世界。瑪麗這時在日本看漫畫,他看了城市獵人,瑪麗想到了一個構思,他希望孟波的故事出自於自己的子女,這是子女怎樣寫出自己的父親。 保羅也想到了,子女們的故事全是出自於
Thumbnail
第一次接觸到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是因為高中的讀書會活動,全班一起讀同一本書再分成小組討論,對當時的我來說這是一本精彩的「冒險故事」,並被那句「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熱血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