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國中後,為了加強英文,母親買了一套補教名師的錄影帶,每天放學回到家,晚餐之前約莫一個小時的時間,就是我的英文補習。長方形、黑膠的錄影帶,推進錄放影機中,發出「咖─」的聲響,寂靜的房間裡,可以聽見膠條捲動的聲響,與空氣摩擦著。累了一天的我,其實沒什麼耐心看影片,偶爾會偷偷快轉,感受著膠條加速運轉,看著螢幕畫面的人形模糊至快要消失,雖然有些罪惡感,卻又同時鬆了一口氣,彷彿可以暫時拋開沉重的升學壓力。

在房間閉關一個小時,要將錄影帶倒帶,這時候就要使用那台蝦趴的小車。兒時總以為它是模型玩具,後來才知道原來叫做「迴帶機」,撇開看英文的枯燥時光,等待迴帶機將錄影帶倒轉的須臾片刻,莫名地感到輕鬆,代表著我又完成一天的「上工」。

手提音響畢竟不好攜帶,國、高中時期開始流行MP3,不到巴掌大的硬碟,可以存放歌曲,那時家裡還沒有電腦,只好拜託同學幫忙存歌曲,那時網路隨處可抓歌,現在想想還真是令人捏一把冷汗呀。高中時搭校車上下課,一台MP3不只是複習的工具,也是轉換心情的良伴。戴上耳機,在課後夕陽西下時緩步於操場,或是通勤時間的放空,都不能沒有它。

曾幾何時,這些陪伴我們熬過每一個苦讀的時刻的電子產品,已經走入歷史,成為記憶中的一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