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壓力」挺得過嗎?心理學人:疫情蔓延初期,台灣人民與其他國家人民「疫情壓力」的距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20年開始,全球開始陷入一場恐怖的疫情風暴,歷經兩年多的肆虐,幸運的大家到現在都活了下來。在這段時間裡,我們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改變與壓力,這股壓力恐怕化約為另一股為了適應疫情壓力下的壓力,這恐怕又是我們的另一股挑戰。

誰在 COVID-19 大流行的期間壓力最大?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的數據

在疫情初期,來自波蘭的學者Marta Kowal與 Maciej Karwowsk曾經做一個疫情壓力的研究,他們針對全球26 個國家和地區的53,524 名民眾,做了一場線上的壓力測驗。研究者使用感知壓力量表(PSS),參與者女性佔了64.6%、男性 佔了34.2%,樣本中的年齡介於 18 至 110 歲之間(M = 38.17,SD = 13.79)。

疫情壓力的國家排名

就國家或地區的疫情壓力結果分析,瑞士的疫情壓力最低(壓力分數為13.93 、標準差為6.66)、芬蘭為次低國家(壓力分數為14.85 、標準差為7.50。

而台灣也在這一次的研究取樣內,台灣民眾的疫情壓力平均為15.97 、標準差為6.85。

在這次的研究中,疫情壓力最高的國家是土耳其,疫情壓力的平均分數為21.71、標準差為6.67。疫情壓力次高的國家是波蘭,平均壓力分數為20.19 、標準差為7.28。

另外,疫情相當嚴重的美國,在疫情一開始的時候,民眾的壓力並沒太高,平均壓力分數為17.50 、標準差為7.36。

疫情壓力的人口統計

在Marta Kowal與 Maciej Karwowski的這個研究裡,他們也分析出疫情之下,壓力相對比較高的人口特徵。

在疫情蔓延期間,「女性」感受到的壓力大於男性。
「單身的人」,相對於已婚活同居的人,感受到較大的壓力。
疫情期間,隨著「家中兒童人數」的增加,壓力的感受性也會增加。
「年輕人」相較於年長者,在疫情期間感受到更多的壓力。
管制嚴格的共產國家國民,相對於民主國家的國民,在疫情期間,並未承受更多的壓力。
「獨立獨居的人」,相對於共同居住的人,在疫情期間,感受到較小的壓力。

年輕人、女性、教育程度較低、單身與家庭小孩較多的族群,特別需要政府相關單位的關照

這個研究的數據是在 2020 年 3 月 30 日至 4 月 6 日期間收集的,換言之,這是在新冠病毒一開始時期的壓力調查。2022的今年,我們除了可以透過這個研究,來驗證這兩年來民眾疫情壓力的狀況外,更可以提醒我們,對於因應疫情壓力相對弱勢的族群,提供更完善的服務與後續處遇措施。

新冠疫情影響恐怕會以不同的型態持續下去,不久的將來,當疫情逐漸趨緩,各式各樣新型態的生活方式會孕育而生。看來我們不只要適應眼前的抗疫生活,更得因疫情壓力所衍生出的「疫後新生活模式」做好準備。(文:心理學人吳學治心理師/圖:pexels)

更多心理健康文章,請瀏覽:https://sharepsy.com

參考資料:Marta Kowal與 Maciej Karwowski等人(2020),Who is the Most Stressed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Data From 26 Countries and Areas,APPLIED PSYCHOLOGY: HEALTH AND WELL-BEING, 2020,12(4), 946–966。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Gwene-avatar-img
2022/06/29
真的感到壓力,尤其家中有小孩
avatar-img
心理學人的沙龍
16會員
16內容數
歡迎來到~心理學人 跟著心理學人,一起成為學習心理學的人
心理學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8/18
文章摘要: 從恐懼到焦慮、從執念到強迫 強迫症的大腦地圖 對抗強迫症的三個路徑 強迫的思考與行為,是ㄧ件很煩人的事,有時候,明明自己知道重複想著某種念頭、重複執行某個動作是很不合理的,但腦袋裡卻一直克制不了不再去想、不再去做的衝動…… 從恐懼到焦慮、從執念到強迫 強迫症是「焦慮
Thumbnail
2023/08/18
文章摘要: 從恐懼到焦慮、從執念到強迫 強迫症的大腦地圖 對抗強迫症的三個路徑 強迫的思考與行為,是ㄧ件很煩人的事,有時候,明明自己知道重複想著某種念頭、重複執行某個動作是很不合理的,但腦袋裡卻一直克制不了不再去想、不再去做的衝動…… 從恐懼到焦慮、從執念到強迫 強迫症是「焦慮
Thumbnail
2023/08/18
活著,好累,能拖就拖 就構造與運作的路徑而言,人類的大腦確實是上帝完美的傑作,但就大腦的動能而言,卻是無比的吝嗇。在可以躺下,絕對不坐、可以坐著,絕不站著,不見棺材、幹嘛流淚的動力原則下,每當外界的訊息量過多的時刻,大腦最佳的選擇就是「躺平」,展現在日常的工作與生活當中的現象,就是拖延。
Thumbnail
2023/08/18
活著,好累,能拖就拖 就構造與運作的路徑而言,人類的大腦確實是上帝完美的傑作,但就大腦的動能而言,卻是無比的吝嗇。在可以躺下,絕對不坐、可以坐著,絕不站著,不見棺材、幹嘛流淚的動力原則下,每當外界的訊息量過多的時刻,大腦最佳的選擇就是「躺平」,展現在日常的工作與生活當中的現象,就是拖延。
Thumbnail
2022/06/23
在快要窒息的婚姻裡,尋找走味的愛情?心理學人:六個心理彈性的技巧,有效提昇婚姻的滿意度。 文章摘要: 一、心理彈性,一個調節婚姻滿意度的中介變向 二、提昇婚姻裡「心理彈性」的六個建議 「心理彈性」,一個調節婚姻滿意度的中介變向 心理學人:提升婚姻裡「心理彈性」的六個建議 (一)提昇自我的效能
Thumbnail
2022/06/23
在快要窒息的婚姻裡,尋找走味的愛情?心理學人:六個心理彈性的技巧,有效提昇婚姻的滿意度。 文章摘要: 一、心理彈性,一個調節婚姻滿意度的中介變向 二、提昇婚姻裡「心理彈性」的六個建議 「心理彈性」,一個調節婚姻滿意度的中介變向 心理學人:提升婚姻裡「心理彈性」的六個建議 (一)提昇自我的效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隨著時間即將進入2022年6月,第三波COVID-19/Omicron BA.2的疫情越燒越旺,兒童死亡人數節節上升,民眾的疫情焦慮又重新開始出現。讓我們一起來複習,去年的「COVID-19疫情焦慮處方」。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隨著時間即將進入2022年6月,第三波COVID-19/Omicron BA.2的疫情越燒越旺,兒童死亡人數節節上升,民眾的疫情焦慮又重新開始出現。讓我們一起來複習,去年的「COVID-19疫情焦慮處方」。
Thumbnail
台灣進入日常與病毒共處的「後疫情時代」。這場席捲全球的新型病毒不只改變了既有社會經濟活動,也衝擊了人們的幸福感受。 讓我們一起看見COVID-19 疫情下的全球幸福樣貌,以及擁抱全體人類的幸福永續指標。
Thumbnail
台灣進入日常與病毒共處的「後疫情時代」。這場席捲全球的新型病毒不只改變了既有社會經濟活動,也衝擊了人們的幸福感受。 讓我們一起看見COVID-19 疫情下的全球幸福樣貌,以及擁抱全體人類的幸福永續指標。
Thumbnail
一年多來的疫情,衝擊了全人類的各大生活領域,也讓世界產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每個人面對疫情的反應都不盡相同,原因可能來自成長環境、知識背景、社會資源、支持系統等各方面的差異。然而,「性別」是否也會影響一個人面對疫情的心態及反應?這就是本研究想探討的問題。
Thumbnail
一年多來的疫情,衝擊了全人類的各大生活領域,也讓世界產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每個人面對疫情的反應都不盡相同,原因可能來自成長環境、知識背景、社會資源、支持系統等各方面的差異。然而,「性別」是否也會影響一個人面對疫情的心態及反應?這就是本研究想探討的問題。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對生活在臺灣的人來說,2021年5月、6月是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特別難忘的一段時間。三級警戒中,因為實體互動減少,「感覺寂寞」成為許多人的共享經驗。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疫情好轉,有些人的寂寞感卻彷彿時間凍結,遲遲無法消解。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對生活在臺灣的人來說,2021年5月、6月是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特別難忘的一段時間。三級警戒中,因為實體互動減少,「感覺寂寞」成為許多人的共享經驗。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疫情好轉,有些人的寂寞感卻彷彿時間凍結,遲遲無法消解。
Thumbnail
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反思這幾天在家防疫時,是如何調適壓力,重新找回內心的平安
Thumbnail
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反思這幾天在家防疫時,是如何調適壓力,重新找回內心的平安
Thumbnail
#臺灣郎的疫情日記(2) 連續幾日的三位數確診人數,沒有明顯降溫的感覺,還是著實令人提心吊膽。 Line的訊息傳來大馬友人的訊息「我們單日6000多人確診,大馬失控了⋯⋯」,我也回覆台灣似乎也正在失控中⋯⋯ 友人回覆了我,你們台灣200多人確診,怎能說失控呢? 我說我們是疫情初級生……
Thumbnail
#臺灣郎的疫情日記(2) 連續幾日的三位數確診人數,沒有明顯降溫的感覺,還是著實令人提心吊膽。 Line的訊息傳來大馬友人的訊息「我們單日6000多人確診,大馬失控了⋯⋯」,我也回覆台灣似乎也正在失控中⋯⋯ 友人回覆了我,你們台灣200多人確診,怎能說失控呢? 我說我們是疫情初級生……
Thumbnail
好了,經過一天歡樂的結衣之亂(?)後,來講一下比較嚴肅的話題。 提醒大家外出記得戴口罩,除了防疫還能美顏呢。 這次台灣的疫情必然讓人重視,但還有一項我們要注意的,是疫情下大家的心理狀況。 本來平安的日常,突然從短短一星期內轉化為三級警戒,大家都無法出遠門、正常工作、見朋友,在家也看著一堆恐慌搶口罩、
Thumbnail
好了,經過一天歡樂的結衣之亂(?)後,來講一下比較嚴肅的話題。 提醒大家外出記得戴口罩,除了防疫還能美顏呢。 這次台灣的疫情必然讓人重視,但還有一項我們要注意的,是疫情下大家的心理狀況。 本來平安的日常,突然從短短一星期內轉化為三級警戒,大家都無法出遠門、正常工作、見朋友,在家也看著一堆恐慌搶口罩、
Thumbnail
想念陽光、想念地鐵捷運的嘈雜,渴望見上朋友、渴望回到忙碌的校園、工作崗位上、熟悉的桌椅前,這是許多人在新冠疫情期間的心聲,每人對疫情感受深淺不同、痛苦不同,但它無疑改變了世界。 整個世界,發生了什麼事? 如大浪拍岸,退去的潮水留下滿地狼藉,目前一些國家已度過疫情高峰,一些卻遭逢更致命的第二波感染潮。
Thumbnail
想念陽光、想念地鐵捷運的嘈雜,渴望見上朋友、渴望回到忙碌的校園、工作崗位上、熟悉的桌椅前,這是許多人在新冠疫情期間的心聲,每人對疫情感受深淺不同、痛苦不同,但它無疑改變了世界。 整個世界,發生了什麼事? 如大浪拍岸,退去的潮水留下滿地狼藉,目前一些國家已度過疫情高峰,一些卻遭逢更致命的第二波感染潮。
Thumbnail
由於疫情,全球都在推行「留在家𥚃,stay home 」,因為「家」,是疫情最安全的避風港。但人類,是很奇怪的動物。大家天天在家,「家」,卻不一定是抗疫的快樂天堂。 COVID19 🦠肆虐全球,各國專家陸續提出警告:「由於民眾因疫期無法外出或工作,將使家庭暴力發生的風險增加」。這些家暴數據...
Thumbnail
由於疫情,全球都在推行「留在家𥚃,stay home 」,因為「家」,是疫情最安全的避風港。但人類,是很奇怪的動物。大家天天在家,「家」,卻不一定是抗疫的快樂天堂。 COVID19 🦠肆虐全球,各國專家陸續提出警告:「由於民眾因疫期無法外出或工作,將使家庭暴力發生的風險增加」。這些家暴數據...
Thumbnail
這篇文章稍微整理一些全球因應疫情的經濟數字,還有政府的紓困方案等。 疫情當下,我們需要的是更多愛心與勇氣。朋友們,撐著點,難關會平安順利度過的。 團結力量大:我們一起協心齊力的做個關懷滿滿、有愛心、有責任的良好市民;這也能產生很大的力量。 愛與關懷、包容心、想像力與勇氣,我們一定會平安走過!
Thumbnail
這篇文章稍微整理一些全球因應疫情的經濟數字,還有政府的紓困方案等。 疫情當下,我們需要的是更多愛心與勇氣。朋友們,撐著點,難關會平安順利度過的。 團結力量大:我們一起協心齊力的做個關懷滿滿、有愛心、有責任的良好市民;這也能產生很大的力量。 愛與關懷、包容心、想像力與勇氣,我們一定會平安走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