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普快時光#04-台東市區短短一下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在九月藍天白雲下的加祿車站月台迎接3671次普快進站,也載著枋寮上車的三位旅伴,是趟難得朋友同行的普快之旅。同時,南迴線的電氣化工程,和沿線公路的改建,都比兩年前造訪時有明顯進展。至於只待短短一下午的台東市區,也因租機車拉長了移動距離,多逛了幾個市區景點。

那或許是第一次,知道相同形式的鐵道旅行,會因為獨自、有人同行,甚至陪伴的人是誰,而帶來新的意義。


【有旅伴的普快】

2016年9月12日這天,3671次負責牽引普快車廂的是R138柴電機車,我跟三位朋友約在最尾端那節車廂碰頭。至於整部列車,一如既往地乘客稀稀落落,停駛前一年的那股盛況還未到來。

離開加祿後,列車依序停靠內獅、枋山並向東駛去,並在不辦客運的枋野號誌站停留,站內多了載滿石碴的貨車。

raw-image
raw-image

這趟其實是自己在三位女子出遊的第二天突然加入,好在不會覺得尷尬,畢竟跟兩個人算認識。我沒特別問她們為何選擇搭普快去台東,或許理由很單純,就是想嘗試這個獨特且稀少的乘車體驗。她們很享受開窗看風景的乘車氛圍,或者偷觀察其他鐵道迷的所作所為。

這確實是普快乘客中,可能鐵道迷還占大多數的時間點。

raw-image
raw-image

通過南迴線唯一的雙線路段,普快一如往常在大武與對向列車交會,來的是柴聯自強號。

raw-image
raw-image

大武車站不是南迴線離海最近的路段,也不是唯一能在月台看到海的車站,但與太平洋之間隔著山下聚落,豐富了月台看出去的風景層次,尤其當天氣,跟這天一樣陽光普照的時候。

知道天空跟太平洋有多藍的大武車站啊!

raw-image

普快繼續往台東方向駛去,走在南迴線標配的橋梁與隧道群之間,也途經大武至金崙間離海最近的路段,並且又一次的,與多良的紅色欄杆擦肩而過。

果然多良車站是旅伴們都知道的景點,有早一步提醒她們瀧溪發車後要先準備好手機拍照。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普快進到金崙車站,很難不注意靠海的那一側,出現興建中的巨大量體高架橋,由南向北逐漸往上爬坡。有一度我以為是不是金崙這段的鐵路要改線,實際上就未完工的台9線金崙大橋。

2017年大橋通車後,讓金崙車站的天際線,永遠多了座高聳的陸橋,而既壯觀又不繞行市區的道路設計,也使金崙市區的車流大幅減少。以在地人角度,自然是擔憂觀光業受波及,可就不知何時才能以汽車做主要代步工具的自己來說,當然是車越少越適合散步巡禮囉。

raw-image
raw-image

我是不是太沒同理心。

據說曾經也有拓寬原本金崙市區道路的構想,但看仟仔崙橋跟主幹道的寬度,要不重建橋樑及徵收道路兩旁現有建築用地,實在是不太可能。這種情況下,依然能把人帶進市區的金崙車站,似乎地位變得更重要了。

raw-image
raw-image

來到知本,也是我之前在加祿買名片式車票時票上的終點站,原本想說要決定是車上補票還是到台東再補,結果,我直接從知本出站了。

那時這班普快會在知本停留十多分鐘,忘了是待避還是交會列車,結果一位旅伴說想出站去上廁所,我便跟著她出去,並在她去洗手間時,拍下這張站前圓環的照片。

raw-image

先不說這大車站周邊也太空曠,山的那頭是在狂風暴雨嗎?

等朋友出來後,我直接用電子票證刷卡進站,最低限度的完成有在知本進出站的條件,但號稱完成南迴線全部車站踏破後,才發現我居然沒有拍到知本車站正面的照片,是之後需要補齊的漏洞。畢竟當初這趟還是要趕快進站搭普快,沒空檔去遠一點的位置拍站房照片。

3671次從台東南側調車中的R137柴電機車旁通過後,我第二次踏上台東車站的月台,而這次只會在台東待短短一下午。

raw-image

【台東半日遊】

因為四人都沒吃午餐,因此到台東後我們很快租兩台機車,騎到舊站附近的一間臭豆腐店吃東西,沒記錯是「林家臭豆腐」,用餐完就到一旁的台東舊站走走。我趁吃飯時把「加祿東海」的名片式車票給她們三人。

這區域對比兩年前改變不少,除了長出一整排有波浪狀屋頂的貨櫃屋,不僅車站站場的工程圍籬撤除,軌道區草地也有整理過,讓軌道不再被植被覆蓋。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此時站內最突兀的一個東西-活像是從都會文創園區莫名瞬移來此的一樣,指的是停放在鐵路上的「叭噗白鯨冰淇淋」。這個與火車相較起來十分迷你的設施,外型是一隻巨大白鯨趴在水藍色且正面附有車燈跟鐵捲門的餐車上。這確實很像把公路餐車開上鐵路的感覺,不過出餐口通常在側面才是。

較可惜是有「冰淇淋車」的構想,但除了假日下午會發出泡泡,從沒看過它開張營業的畫面,似乎真的只能拿來當拍照背景而已。

raw-image

我們之後到台東鐵花村北側的星巴克休息,或許是我首次在星巴克內點餐,不是別人請客。話說比對Google地圖,2022年鐵花村旁的星巴克新生店,跟當初去的位置似乎不一樣。我們入座的,應是現在名為「台東藍晒圖」的那棟兩層建築才對,而星巴克在2018年搬至現址,在網路上還能找到報導。

後續我們再去兩個純看風景的景點,一個是台東濱海公園。

raw-image
raw-image

第二是我們多繞了一圈才找到入口的台東森林公園,差點就直接騎台11線往富岡漁港而去,於是偷跟自己解釋說,就當順便在折返路上加個油吧。

raw-image
raw-image

這個公園誇張地大,還橫跨了台11線過卑南溪的橋樑兩側,就算我們預留一小時逛,也沒有把每個區域走完。不得不說,在東海岸天際線的加持下,這座公園比我進來前猜想的,漂亮很多很多,很難想像在相對都會的地方,能有如此寬廣的森林綠地。

raw-image
raw-image

短短一下午的行程最後,因為她們兩人的共同朋友要回台北,我們便先騎車送她到台東車站,再回到台東市區買飲料跟一些吃到,至於有沒有買名店的炸雞,倒也過太久而忘了。

我只記得三人搭自強號回高雄後,我還有跟其中一人去後站的豆漿店吃點東西。

相比兩年前那一趟三天兩夜,雖然時間較短,就比較專注在逛台東市區的景點,而且租機車後也移動得比較遠些。或許最特別的,還是有三位旅伴一起搭普快的契機,讓我能知道一般人是用什麼心境,去體驗在台鐵南迴線搭普快的這檔事,畢竟還真不是隨時能搭到可開窗的火車。

這趟之後,別說四人碰頭,連要把在高雄的三人找齊,甚至出遊,也都成為無法再現的曾經。所以,這真的是很珍貴的一天,不管是普快,還是有旅伴一起旅行的這件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乘零|獨旅漫行式
41會員
153內容數
關於那些獨旅,或有幸三五好友同行時走過的旅途。如果某些過往畫面始終記憶猶新,就代表你無意間把一些靈魂碎片留在那裡,無論開心或難過,都是生命永恆的印記。
2025/03/01
要說回程有什麼開心的事,除了在月台上跟可愛狗狗互動了好一陣子外,騎著Youbike沿福興路接回台鐵橋下時,發現橋墩上在2010年看過的壁畫竟依然存在,只是褪色不少而已,就好似在提醒自己,有些回憶該過去就讓他過去,只管繼續往前走就對了。
Thumbnail
2025/03/01
要說回程有什麼開心的事,除了在月台上跟可愛狗狗互動了好一陣子外,騎著Youbike沿福興路接回台鐵橋下時,發現橋墩上在2010年看過的壁畫竟依然存在,只是褪色不少而已,就好似在提醒自己,有些回憶該過去就讓他過去,只管繼續往前走就對了。
Thumbnail
2024/03/21
2011年起不短的10年裡,泰安舊站經歷曇花一現的復駛,而後陷入發展停滯的時光裡;這也使當年自己曾與旅伴走過,自車站循鐵路走向大安溪鐵橋的500公尺路途,變得雜草叢生、綠樹成蔭,就連百年鐵橋也早已封閉且大面積生鏽。
Thumbnail
2024/03/21
2011年起不短的10年裡,泰安舊站經歷曇花一現的復駛,而後陷入發展停滯的時光裡;這也使當年自己曾與旅伴走過,自車站循鐵路走向大安溪鐵橋的500公尺路途,變得雜草叢生、綠樹成蔭,就連百年鐵橋也早已封閉且大面積生鏽。
Thumbnail
2024/03/19
騎上YouBike沿安眉路往泰安舊站而去,沿途見識原有景點的沒落,及落雨松、櫻花林等新亮點的興起;車站狀況比預期好很多,不僅站房外觀和室內環境保持乾淨,氛圍也停滯在這座日治時期站房停用的1998年,彷彿多年前短暫有過的舊山線復駛,僅僅是一場夢。
Thumbnail
2024/03/19
騎上YouBike沿安眉路往泰安舊站而去,沿途見識原有景點的沒落,及落雨松、櫻花林等新亮點的興起;車站狀況比預期好很多,不僅站房外觀和室內環境保持乾淨,氛圍也停滯在這座日治時期站房停用的1998年,彷彿多年前短暫有過的舊山線復駛,僅僅是一場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台東之行,南迴踩線,家園之美眼見為憑。小站有遠方,遠方有足跡,背著輕便行囊、一頂運動帽,懷著期待已久的心情,開始上路。
Thumbnail
台東之行,南迴踩線,家園之美眼見為憑。小站有遠方,遠方有足跡,背著輕便行囊、一頂運動帽,懷著期待已久的心情,開始上路。
Thumbnail
2020年12月23日,南迴鐵路電氣化通車,為臺灣鐵路環島電氣化最後一英里路,導演蕭菊貞電氣化前最後的時光裡,留下珍貴的鐵道人文紀錄片。 一段長98.2公里的枋寮到台東的南迴線,眾人以它為生,也以它為樂,它乘載了眾人的記憶。
Thumbnail
2020年12月23日,南迴鐵路電氣化通車,為臺灣鐵路環島電氣化最後一英里路,導演蕭菊貞電氣化前最後的時光裡,留下珍貴的鐵道人文紀錄片。 一段長98.2公里的枋寮到台東的南迴線,眾人以它為生,也以它為樂,它乘載了眾人的記憶。
Thumbnail
普悠瑪號引進台灣六年後,抱持著前一年剛有事故不安感,選擇在踏進花蓮縣的最後一哩路上,安排人生第一次普悠瑪號乘車,前往預計待不滿24小時的玉里。
Thumbnail
普悠瑪號引進台灣六年後,抱持著前一年剛有事故不安感,選擇在踏進花蓮縣的最後一哩路上,安排人生第一次普悠瑪號乘車,前往預計待不滿24小時的玉里。
Thumbnail
第三次搭乘普快,也是九月中旬往台東的3671次,可非常不同的是,有三位旅伴在加祿會合,一同看著車窗外海景,也在台東租機車逛了一下午。相同旅程,可以因身邊的人而產生無可取代的意義。
Thumbnail
第三次搭乘普快,也是九月中旬往台東的3671次,可非常不同的是,有三位旅伴在加祿會合,一同看著車窗外海景,也在台東租機車逛了一下午。相同旅程,可以因身邊的人而產生無可取代的意義。
Thumbnail
純粹心血來潮的緣起 先聲明我並不是甚麼資深的鐵道迷,只是偶然在藍皮普快停駛的前兩天看到新聞報導,很多人搶搭該列車,並爭睹藍皮普快最後的身影跟風采。所以,我就很好奇,藍皮普快究竟是能夠有怎樣的魅力,讓很多人甘願風塵僕僕、不辭辛苦地搭車前往再搭車?
Thumbnail
純粹心血來潮的緣起 先聲明我並不是甚麼資深的鐵道迷,只是偶然在藍皮普快停駛的前兩天看到新聞報導,很多人搶搭該列車,並爭睹藍皮普快最後的身影跟風采。所以,我就很好奇,藍皮普快究竟是能夠有怎樣的魅力,讓很多人甘願風塵僕僕、不辭辛苦地搭車前往再搭車?
Thumbnail
很幸運地,從台中有一班自強號會停枋寮,早早在火車上補眠,一覺醒來,南海天氣(當天是陰天沒有藍天)迎接我。
Thumbnail
很幸運地,從台中有一班自強號會停枋寮,早早在火車上補眠,一覺醒來,南海天氣(當天是陰天沒有藍天)迎接我。
Thumbnail
台鐵南迴線常態運行的兩班普快,將在12/23啟用電氣化的改點中停駛。此消息使鐵道關注圈外的人也趕來搭乘。每個人都有追尋這段舊時鐵道經驗的理由,是跟風又如何?不就表示普快確實是特別的存在。
Thumbnail
台鐵南迴線常態運行的兩班普快,將在12/23啟用電氣化的改點中停駛。此消息使鐵道關注圈外的人也趕來搭乘。每個人都有追尋這段舊時鐵道經驗的理由,是跟風又如何?不就表示普快確實是特別的存在。
Thumbnail
每日僅停靠區間及普快,共計四班次的枋山車站,剛好是每日清晨、正午及黃昏時段停靠。不同時段的天空與陽光營造出不同氛圍,映照著站房及經過此處的列車,帶來一天內多樣化的風景與感受。
Thumbnail
每日僅停靠區間及普快,共計四班次的枋山車站,剛好是每日清晨、正午及黃昏時段停靠。不同時段的天空與陽光營造出不同氛圍,映照著站房及經過此處的列車,帶來一天內多樣化的風景與感受。
Thumbnail
應該是第四次搭乘這班普快,小時候它叫平快車或普通車。 每天上午10點40分從屏東枋寮開出車次的普快車,沿途停靠加祿、內獅、枋山、枋野、古莊、大武、瀧溪、金崙、太麻里、知本、康樂,最後抵達台東火車站。下午4點10分再從台東反向開回枋寮。 這是台灣唯一還在服役的普快車,每次台鐵有意要停駛時,全國的鐵道
Thumbnail
應該是第四次搭乘這班普快,小時候它叫平快車或普通車。 每天上午10點40分從屏東枋寮開出車次的普快車,沿途停靠加祿、內獅、枋山、枋野、古莊、大武、瀧溪、金崙、太麻里、知本、康樂,最後抵達台東火車站。下午4點10分再從台東反向開回枋寮。 這是台灣唯一還在服役的普快車,每次台鐵有意要停駛時,全國的鐵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