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思維|犯錯又如何?先來想怎麼辦

職場思維|犯錯又如何?先來想怎麼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昨晚睡覺的時候,一個伸展,我的棉被就不小心甩到我放在床邊的杯子,他就翻身往下一躍,成為這個樣子了。

raw-image

以前如果在家這樣子,大概就會傻掉,然後等著被父母罵,怎麼這麼粗心。

也明白這個資源都是錢,不過也不是出於故意的。

小時候犯錯後被罵,已經成為一個理所當然了,然後我們為了避免被罵或是避免被一直責怪,我們會先自責來表現我知道錯了。

這個自責出於習慣,會一直延續到很多人長大後的職場或是人際關係,犯錯後,會反射性的責怪自己,或是埋怨對方的責怪讓自己難受。


一、自責和責怪他人的習慣

我們的自責或是怪罪其他人事的反應很快的出現,但這樣的反應卻阻礙了我們去想更重要的事情:「該怎麼辦?」

所以,你可以看到很多公眾人物在犯錯後,面對媒體的反應是什麼?

先道歉,因為大家就是想要看到你的道歉。
然後呢?沒有然後了。

道歉、自責和推卸責任是很多人面對問題反射性的反應,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反應,免於被他人持續的評斷。

不過問題依舊,不會因此而消失,如果要看人真的是否重視,反而要看接下來的行為,他是否有…….

面對問題,這是解決問題的心態建立的第一步。

二、怎麼辦?就接受吧

很多責難與責怪,對問題的解決其實是於事無補的,像是政治人物在事發後,拍拍胸膛說,我願意辭職負責,但隨後的政策修正和改變卻從未發生。

很多事情就是發生了,悲劇和災難就是在你未知風險的情況下發生了,而我們只能接受,然後想想怎麼辦?

有時候這不是誰的錯,或是說「誰不會犯錯呢」,我想更重要的思考是犯錯後怎麼解決問題,而犯錯本身也不代表真的是人的問題,然後值不值得罵?罵了真的有意義嗎?

犯錯的本質是不如預期,其中我們可以做的是:
1. 事後分析:怎麼發生的?並進行風險評估。
2. 改善策略:下次怎麼做,如何改進,降低風險。

我跟朋友笑說,我真的是很擅長小題大作,從日常生活的一個摔破杯子可以延伸到職場和人際關係,但不得不說,正是這些生活小點滴的反思,才讓真正的大事情發生時,有更多的意識去面對。

也歡迎大家跟我分享更多,犯錯的小故事。


raw-image



如果你有生活、職業與人際上的困擾,歡迎點入報名。【人生設計諮詢服務】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愛心、追蹤我及【職場叢林法則】,也歡迎來我的臉書與我互動。感謝你的支持,願你重新找到自己的原力。

昆陽 Peace 2022.4.16

avatar-img
【對話沙龍】找尋人性的新的可能性
269會員
242內容數
世界很大、我們的內心也很深,我們常常在往外尋找有價值的事物,但卻忘記往內尋, 認識自己一直是我們的責任,但往往我們也是傷害自己最深的人。 我是昆陽,我希望用我的觀點為你帶來點新的想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為什麼我們需要職業倫理?專業一定要有倫理嗎? 職業倫理,又可以稱為職業道德、職業原則、或是工作原則。 這是一個鮮少被討論的議題,但我們可能更常討論到「學生思維」 遇到學生思維的同事或是下屬,讓他的同事感到辛苦的是: 消極、被動接受安排 無法獨力完成任務 做完,但沒有做
人生中有大大小小的決策,我們可能中有很多很掙扎的事情,小的事情,午餐要吃什麼?大的事情,像到底要不要離職?但我又怕找不到下一份工作;現在的人生到底要先顧伴侶好?還是先衝事業? 選擇真的是好難好難,好怕選擇了,但那個決定真的對嗎?想了好久,最後決定保持原狀。 但夜深人靜的時候,心中那個聲音仍會提醒
我認為「工作能幹的人」有兩種。第一種不但工作表現很好,另一種則是雖然在工作上確實能夠拿出成果來,但卻是沉浸在高工時,長期加班,沒有自己生活的工作狀態,前者逐漸減少,而後者則是越來越多,更可能面臨到睡眠不足、長期缺乏精力等問題,身體狀況也逐漸惡化。《身體喜歡這樣工作》
為什麼我們需要職業倫理?專業一定要有倫理嗎? 職業倫理,又可以稱為職業道德、職業原則、或是工作原則。 這是一個鮮少被討論的議題,但我們可能更常討論到「學生思維」 遇到學生思維的同事或是下屬,讓他的同事感到辛苦的是: 消極、被動接受安排 無法獨力完成任務 做完,但沒有做
人生中有大大小小的決策,我們可能中有很多很掙扎的事情,小的事情,午餐要吃什麼?大的事情,像到底要不要離職?但我又怕找不到下一份工作;現在的人生到底要先顧伴侶好?還是先衝事業? 選擇真的是好難好難,好怕選擇了,但那個決定真的對嗎?想了好久,最後決定保持原狀。 但夜深人靜的時候,心中那個聲音仍會提醒
我認為「工作能幹的人」有兩種。第一種不但工作表現很好,另一種則是雖然在工作上確實能夠拿出成果來,但卻是沉浸在高工時,長期加班,沒有自己生活的工作狀態,前者逐漸減少,而後者則是越來越多,更可能面臨到睡眠不足、長期缺乏精力等問題,身體狀況也逐漸惡化。《身體喜歡這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