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蔡加尼克效應(Zeigarnik effect),國外媒體常以「初戀」為例來說明。我在我的臉書上提到,臉友們也是反應熱烈。

圖片取自Canva
不過,如果只注意到「初戀」,那就小看蔡加尼克效應的重要性了。我們的大腦如果被「未完成的任務」一直糾纏,工作效率就容易變差,焦慮度也會隨之上升。
所謂焦慮症體質的人,或許就是大腦蔡加尼克反應比別人強烈的人。有時我們會覺得「把事情說出來就比較好了」,說不定是因為「說出來」代表「了結一件事情」,讓蔡加尼克反應又降了一些。
搜尋網路,國外也有心理學家教導如何應用蔡加尼克反應增加工作效率、改善拖延症。也有一些熟知蔡加尼克效應的心理學家寫的書籍(這本有電子書),教人如何改善工作效率、搞定大大小小事情。
在一些小說故事裡,主角會尋找人生各階段的重要師友、情人或競爭者,把放在心裡想說卻一直沒有告訴對方的事情說出來,有些是遲來的道歉、懺悔。這或許也是蔡加尼克效應,可以讓主角從此睡得安穩,只是小說家未必知道這名詞,只是從個人經驗裡知道會有這效果。
要如何克服未完成的工作、計畫帶來的心裡紛亂?有些事情不可能快馬加鞭做完,有心理學家建議,那就時常在心裡把這些計畫跑一遍。比如三個月後要籌辦某個團體的旅遊計畫,心裡一直掛念,那就把行程排好,一個一個細節確認好,然後每個一段時間就重新檢視。確認好的當下,可以減輕蔡加尼克效應。
又或者有個研究計畫,要寫一篇論文,這也不可能迅速完成,那就要把工作細分、切割,擬定時程表,按表操課。如果能細分到天也不錯,每天完成進度後,就比較不會掛念。
善用各種手機軟體,可以協助管理每天要做的事情,降低蔡加尼克效應。我們可以養成習慣,任何想到可能需要做的事情,都馬上記錄在手機app裡面。每隔一段時間檢視,如果已經不重要了就刪除。
記錄的事情大大小小,包括要去超商買東西或要打電話給誰都記起來。每天累積下來的各種事情,如果有些事情是兩分鐘內可以解決,就不要拖延馬上去做。最後剩下的是一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如約朋友吃晚餐、參加某個學習課程。
事情越拖延,蔡加尼克效應越強烈。有時事情拖過時效,無法挽回,會變成長長久久的遺憾(如朋友離開你居住的城市,要再約不容易了)。
蔡加尼克效應會讓我們專注在某件事情時記憶力變好,事情結束後很快忘記。如果我們把一個要用一星期完成的工作切成七份,就有可能每天專注在當天的份額,但做完後一些記憶就會變差。這可以提升生產力,但有時會需要一些軟體協助記憶「已經做完的事情」。
總之,蔡加尼克效應是演化出來協助人類專注在「未完成的任務」,這不是缺陷,但有時會讓我們過度聚焦在未完成但不重要的事情,如回憶往日戀人。我們可以學習如何迴避這效應的缺點,善用這效應的力量,讓生活過得更順利更愉快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