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案例小教室]雜談-下班後的休息(下班儀式與柴格尼效應)

2020/05/1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下班前我們當然都在上班工作,而在工作中最令人困擾的事或許就是中途被打斷,包含接電話、會議、訪客,以及下班時間到了。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忘記原本在做什麼,進而產生了焦慮感;而下班導致工作中斷的狀況,有的工作者還沒脫離工作狀態,但因為下班時間到了,吃飯或者回家後都容易沉浸在工作尚未完成的心理之中。

什麼是柴格尼效應(Zeigarnik effect)?

柴格尼(Bluma Wulfovna Zeigarnik)是20世紀初的蘇俄心理學家,他的實驗成果被人以他的姓氏命名,主要指出:[我們常被未完成的工作支配著]。
而在工作場域很多人都會聽到同事說晚上睡不好,因為很在意某個案件、項目、專案等等,也許自己就是那個太在意而無法入睡的案例。尤其在下班前未完成的工作是最具有長時間的[殘留],可能會猶豫要不要加班,但有其他因素無法加班時,可能在接續做其他事項的時間裡反覆思索著[未完成],這就是柴格尼效應。

用下班儀式來中止柴格尼效應,開啟下班後的休息時間

最近在看《深度工作力Deep work》這本書,作者提到下班儀式*與柴格尼效應,以下班儀式來中止柴格尼效應,很難一開始就有作用,但是透過練習能夠拿回注意力的掌控能力。
剛開始走到準時下班必須要讓自己接受準時下班會發生的問題,包含著終止跟同事的下班後閒聊、把工作擠壓在上班時間內避免加班、與工作對口反覆確認時間,以及對工作的在意等等。其實最難的是對工作的在意,長達8小時的工作時間,在一天結束前無法完成常讓人耿耿於懷,但工作大多是連續性的,今日的未完成正式明日工作開始,透過下班儀式確實可以降低或中止柴格尼效應的影響。
我回想起我下班前的習慣性動作──把未完成的案件闔上,擺放在辦公桌的正中間,這個就是我的下班儀式,而儀式一完成時,我好像就進入了[下班的狀態]。並不是有這個儀式就馬上有作用,一開始仍有焦慮的感受,透過反覆的執行這個儀式後,才養成屬於自己的切換模式,相較於其他同事,確實我對工作放下的速度是比較快的,對於下班後的生活經營,像是運動,能夠自由的安排。
因此,對於下班仍會有焦慮感的工作者來說,建立屬於自己的下班儀式是可以嘗試的切換方式,除了幫助自己有效地轉換到下班後的休息時間,也能後蓄積後續上班的動力。
*關於下班儀式,《深度工作力Deep work》的作者提出我覺得很重要的兩個重點:第一、下班儀式應該要能夠確保每一件未完成工作都經過檢視確認,不是把工作都放著而已,而是清楚的知道所有狀態;第二、儀式的程序該像是固定的運算法則,有一些固定的步驟,當這些步驟完成就是儀式完成。

希望喜歡職場案例小教室的閱讀者可以多多追蹤、訂閱、贊助、參與課程喔~

粉絲團連結,觀迎追蹤與按讚~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林沛瑩(青雲姐姐)
林沛瑩(青雲姐姐)
寫東寫西。書寫對書的心得、慢遊以及小說。2019/8/1起將開始寫有關過去工作的經驗分享,如果覺得有所獲得,屆時請我喝杯咖啡,以贊助告訴我你們喜歡的部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