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住身心 13

更新於 2022/04/3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良因法師
<經文>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
在最後的結論部分,先引佛菩薩來做證明。佛菩薩都是依著這八種法,從建立正見、少欲、知足、精進、多聞、培福,到出家修梵行、培養慈悲心、乃至發菩提心,諸佛菩薩都是通過這樣的修行,覺悟這八法,最終成就佛道的。
<經文>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
這是說明實踐八法,所成就自利的功德。諸佛菩薩通過精進地修持這八法,來增長慈悲與智慧。因為慈悲與智慧,是佛法的「兩大車」,也就是兩大修行的重點
但是前面的八種覺悟,都屬於事相上的修行。我們必須把這些事相上的修行,會歸到法身不生不滅的理體上,也就是經文所說的「乘法身船,至涅槃岸」。
例如,行布施、少欲、知足、精進等等之時,不但在事相上精進地去修,同時要觀察:這一切都是我們法身所顯,都不離我們的自性,其本質是不生不滅的。所以,並沒有一個能修行的「我」,也沒有所謂「我」所修習的「法」,雖然不斷觀察這個道理,但並不妨礙我們依舊精進地修行。安住法身不生不滅的理體而修,這就是「乘法身船,至涅槃岸」。
「船」是依託的意思。乘著性具無生,般若智慧之船,通過精進地修行前面八法,才能幫助我們度過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這是自利的功德。
<經文> 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
成就自利的功德之後,菩薩還要生起利他的功德。何以故?因為菩薩自利的目的,是為了利他。所以必須再回到生死此岸,來度脫眾生。
怎麼度脫眾生呢?就是將前面所說的,菩薩已經親證的八法,來開導一切眾生,使眾生都能覺悟生死的苦惱,捨離五欲而「修心聖道」——依佛法來修心。
<經文> 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如果一個佛弟子,常能誦念此「八大人覺」,並能常常思惟、憶念它的道理,就能在念念中,滅除無量的罪業。
為什麼呢?因為一切的罪業,都來自於貪瞋癡的思想。而這「八大人覺」,正是能滅除我們貪瞋癡的力量。離開貪瞋癡,自然不再造罪,故稱「滅無量罪」。同時,三毒之根既斷,過去由三毒所引發無量罪業種子,自然也就漸漸枯萎。
誦念此「八大人覺」,不僅是滅罪,還能進趣佛果菩提,使我們「速登正覺」——迅速獲證佛果正覺。成佛之後,能夠「永斷生死」,這是成就佛的大智慧,而恆常受用菩提覺法樂。且能「常住快樂」,安住在涅槃的境界中,恆常受用涅槃寂靜樂。
所以若能常常憶念、讀誦、思惟這八大人覺,就能安住身心,乃至來世得到解脫,這就是佛陀告訴我們,如何安住身心的方法。
我們若能於日常生活中,多誦念此經,常常循著經文的道理去思惟、體會。在煩惱沒生起時,就用這些道理去照破煩惱種子;煩惱現前時,更用這些道理來提起正憶念,便能超越煩惱。漸漸地,我們的修行就能上路,心也能慢慢安定下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更就多了一層把握。
在此假借《八大人覺經》,以說明佛法中安心之道,在此簡述已畢。希望我們皆能沐浴於八大人覺法光明中,念念往生西方,進趨菩提。
──如何安住身心---《八大人覺經》隨筆 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所以,所謂的「願代眾生受無量苦」,是指菩薩為了度化眾生,什麼樣的辛勞、困苦,他都願意承受。
禪林寶訓 2014.7.17 良因法師 隨筆 白雲謂無為子①曰: 「可言不可行,不若勿言;可行不可言,不若勿行。 發言必慮其所終,立行必稽其所蔽,於是先哲謹於言,擇於行。 發言非苟顯其理,將啟學者之未悟;立行非獨善其身,將訓學者之未成。 所以發言有類,立行有禮,遂能言不集禍,行不招辱。言則為經,行則
禪林寶訓 2014.7.13 良因法師 隨筆 白雲曰: 「道之隆替豈常耶?在人宏之耳。 故曰:『操則存,捨則亡』。 然非道去人,而人去道也。 古之人處山林,隱朝市,不牽於名利,不惑於聲色,遂能清振一時,美流萬世。 豈古之可為,今之不可為也。 由教之未至,行之不力耳。 《答功輔書》 【演蓮法師譯文】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下面我們討論第八覺:大心普濟覺。 前面我們提到應當以慈悲心來利益一切,但僅有慈悲心,其實還不夠,因為它的量還不夠廣大。慈悲心是通於二乘的聲聞、緣覺,甚至也是通於外道。所以第八覺悟就要求我們,要進一步地發起菩提心。 所以,
禪林寶訓 2014.7.12 良因法師 隨筆 白雲謂功輔曰: 「昔翠巖真點胸①耽味禪觀,以口舌辯利,呵罵諸方未有可其意者,而大法實不明了。 一日金鑾善侍者②見而笑曰:師兄參禪雖多,而不妙悟,可謂癡矣。」 《白雲夜話》 【演蓮法師譯文】 白雲守端禪師對郭功輔說: 良因贊曰: 曰:「唸《法華經》已及三千
禪林寶訓 2014.7.11 良因法師 隨筆 功輔自當塗絕江,訪白雲端和尚①於海會。 白雲問公:「牛淳乎?」 公曰:「淳矣。」白雲叱之,公拱而立。 白雲曰:「淳乎淳乎,南泉②大溈③無異此也。」 仍贈以偈曰:「牛來山中,水足草足;牛出山去,東觸西觸。」 又曰:「上大人,化三千,可知禮也。」 《行狀》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所以,所謂的「願代眾生受無量苦」,是指菩薩為了度化眾生,什麼樣的辛勞、困苦,他都願意承受。
禪林寶訓 2014.7.17 良因法師 隨筆 白雲謂無為子①曰: 「可言不可行,不若勿言;可行不可言,不若勿行。 發言必慮其所終,立行必稽其所蔽,於是先哲謹於言,擇於行。 發言非苟顯其理,將啟學者之未悟;立行非獨善其身,將訓學者之未成。 所以發言有類,立行有禮,遂能言不集禍,行不招辱。言則為經,行則
禪林寶訓 2014.7.13 良因法師 隨筆 白雲曰: 「道之隆替豈常耶?在人宏之耳。 故曰:『操則存,捨則亡』。 然非道去人,而人去道也。 古之人處山林,隱朝市,不牽於名利,不惑於聲色,遂能清振一時,美流萬世。 豈古之可為,今之不可為也。 由教之未至,行之不力耳。 《答功輔書》 【演蓮法師譯文】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下面我們討論第八覺:大心普濟覺。 前面我們提到應當以慈悲心來利益一切,但僅有慈悲心,其實還不夠,因為它的量還不夠廣大。慈悲心是通於二乘的聲聞、緣覺,甚至也是通於外道。所以第八覺悟就要求我們,要進一步地發起菩提心。 所以,
禪林寶訓 2014.7.12 良因法師 隨筆 白雲謂功輔曰: 「昔翠巖真點胸①耽味禪觀,以口舌辯利,呵罵諸方未有可其意者,而大法實不明了。 一日金鑾善侍者②見而笑曰:師兄參禪雖多,而不妙悟,可謂癡矣。」 《白雲夜話》 【演蓮法師譯文】 白雲守端禪師對郭功輔說: 良因贊曰: 曰:「唸《法華經》已及三千
禪林寶訓 2014.7.11 良因法師 隨筆 功輔自當塗絕江,訪白雲端和尚①於海會。 白雲問公:「牛淳乎?」 公曰:「淳矣。」白雲叱之,公拱而立。 白雲曰:「淳乎淳乎,南泉②大溈③無異此也。」 仍贈以偈曰:「牛來山中,水足草足;牛出山去,東觸西觸。」 又曰:「上大人,化三千,可知禮也。」 《行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我們開始要用方法,方法就是六種。這六種方法,就是從凡夫的此岸,要度過彼岸,這六種就是我們要度到彼岸的工具。 六波羅蜜是 度越生死煩惱的 六種修行方法 若修六波羅蜜行 將能從凡夫的此岸 度過煩惱的中流 到達究竟涅槃的彼岸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業道。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Thumbnail
佛教八大人覺經為佛教經典之一,描述八菩薩大人佛教修行法。文章內容描述愚痴生死和菩薩常念等相關內容,並舉例說明愚痴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鼓勵努力學習增廣智慧,成就一切,以及許多有關愚痴的哲理。
Thumbnail
※經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我們開始要用方法,方法就是六種。這六種方法,就是從凡夫的此岸,要度過彼岸,這六種就是我們要度到彼岸的工具。 六波羅蜜是 度越生死煩惱的 六種修行方法 若修六波羅蜜行 將能從凡夫的此岸 度過煩惱的中流 到達究竟涅槃的彼岸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此法即是十善業道。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Thumbnail
佛教八大人覺經為佛教經典之一,描述八菩薩大人佛教修行法。文章內容描述愚痴生死和菩薩常念等相關內容,並舉例說明愚痴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鼓勵努力學習增廣智慧,成就一切,以及許多有關愚痴的哲理。
Thumbnail
※經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