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講記 0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我們透過《華嚴經》修行菩薩因地種種的莊嚴,然後能夠徹證大方廣的法性,是能夠徹證佛果這樣圓滿的人。所以大方廣也好、佛也好都是所莊嚴的,而菩薩是能莊嚴的。我們今天修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到極樂世界成佛之後,我們自性本具的極樂就會開顯出來。因為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加持所顯現的,所以事實上,是在佛力的加持之下,而使我們自性本具的極樂開顯出來的。
我們再拿做夢來作譬喻好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白天的時候,你常常讀誦經典、拜佛、念佛、思惟佛法,在三寶當中不斷地去熏習,你晚上就可能夢到三寶的境界。能夠夢到三寶的境界,是你這念能夠做夢的心,它本來就具足這個能力,只是因為我們平常熏的都是貪瞋癡,所以晚上睡覺夢到的都是貪瞋癡。但是相反的,當你能夠在白天的時候,不斷地熏習三寶的境界,你晚上在這種白天熏習力量的加持、幫助之下,這念心就能夠真正夢到三寶。所以真正能夠夢到三寶的因,是你的這念心,而白天的熏習只是助緣。
同樣道理,你往生極樂世界之後,極樂世界種種七寶池、八功德水,種種無量無邊的妙用,它都是你自性所顯的。你的自性是這個境界的因而佛力的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是助緣。因緣和合之下,我們自性的功德就能顯現出來。所以,就是以因地裡面的修行,為能莊嚴;極樂世界依正二報,乃至佛果的依正二報,為所莊嚴。這個就是「大方廣佛華」別相,種種能莊嚴、所莊嚴,總相來說就是莊嚴
古德說:「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各位要看看《華嚴經》裡面,對於整個佛果的描述、佛果境界的描述,以及菩薩在因地,祂的發心、祂的智慧、祂的修行、祂所成就的功德,從因到果,你會發現處處都是莊嚴。
我過去在做執事的時候,有一次是起了大煩惱(就是很煩惱很煩惱),後來剛好也是那陣子,我在讀《八十華嚴》。讀《八十華嚴》之後,看到菩薩的這個境界(還不是佛境界,還是菩薩的境界),菩薩的發心,祂的發心是緣法界眾生,「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緣法界眾生,那法界眾生有喜歡菩薩的、有討厭菩薩的,但是菩薩一樣,這些都是菩薩所度化的境界。菩薩的智慧,祂能夠憶持如恒河沙般的偈頌。
比如一個頌,五個字或者七個字為一句,然後四句成一個頌。如果五個字的話,四句,那就是二十個字。比如說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就是一偈頌,然後五乘四共二十個字。
而菩薩的智慧是什麼?祂能夠憶持像恒河沙般,乃至無量恒河沙的偈頌,祂的智慧是這樣子!然後是菩薩的悲心,祂憶持這麼多的偈頌幹嘛?不是為了興趣,不是喜歡研究,不是的!做學問?不是的!是因為「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因為眾生無邊,眾生的煩惱也是無盡,所以菩薩必須要配合不同的法藥來度眾生,所以祂必須要憶持無量無邊的偈頌、無量無邊的法義,然後去熏習,甚至去修。
菩薩的悲心就是晝夜六時不斷地觀察:哪個眾生可以為他栽培善根,就過去為他說法;或者現神通種種的方便,為他栽培善根;哪個眾生善根已經成熟了,這個時候菩薩就過去讓他善根成熟;有的眾生,他善根成熟可以脫落,可以開花結果了,這個時候菩薩就過去為他說法、加持他,使他善根脫落。菩薩晝夜六時就是不斷地在觀察「眾生的善根成熟與否」,祂的發心、祂的智慧、祂的慈悲是這樣子的莊嚴,無量無邊!
再看看我們自己,有時候就常常為了一件小事情,心中打結而過不去,就像世間人常說「過不去心中這個坎」。再想想那時候我在執事當中,遇到的也就是一些芝麻綠豆的小事啊!這樣心中就打結?再看看《華嚴經》裡面菩薩的境界、佛的依正二報的境界,想想:「哎呀!我的心應該是緣這種『大方廣』的境界才是!」
為什麼要這樣修?因為這個是我們眾生自性本具的。這一切是所詮的道理,能詮的語言文字是經典,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華嚴經》非常的殊勝,而且內容非常豐富,它可以說是整個成佛從因到果的一個次第,非常好的!各位以後有機會,應當去讀誦。
以上是說明經的題目,再回到第一頁,我們看這個經題的下面是: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不思議解脫境界——這個是所契入的境界;普賢行願——這個是能契入之行,就是說,以普賢行願來契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而所謂不思議解脫境界,它指的就是大方廣的境界,在這種不思議解脫境界當中,其智慧能夠徹證這個法性的源底。
就像經典講的「三獸過河」:三種野獸過河,兔子過河是漂在水上過;鹿也是在水上游,但是牠入水就比較深;而大象,牠是踏著水底而過的。當證得這個不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就像大象一樣,祂踩在實相的理體之上,徹證實相理體,安住在實相理體當中,這個是就「體」上來說。
就「用」上來說,「不可思議」就是說祂能夠現種種的妙用——把時間、把空間,在這個當中做種種的神變。就時間上來說,可以把七天延長成一劫,一劫濃縮成七天;然後就空間來說,祂可以把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就像丟鐵餅一樣,丟出去,再丟回來,這裡面的眾生完全不知道,這個菩薩有這樣的神變。這個是不思議的「用」,不思議解脫的「用」。
怎麼樣契入不思議解脫的「用」呢?就是修《普賢行願品》,這是我們現在所要學習的,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的方法。當你修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的時候,不是說等到到極樂世界才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而是在你修十大願王的時候,「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同時念念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跟實相智慧念念相應地來修十大願王,這個時候,念念當中你在「禮敬諸佛、稱讚如來、乃至普皆回向」當中,念念地就是在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了,所以這部經──《行願品》,有這樣子的殊勝之處。
接著看底下頌文:
「稽首歸依真法界 光明遍照諸如來 普賢文殊海會尊 願得冥資贊玄妙」
這是清涼國師注解《行願品》的時候,前面求三寶加持的頌。我們要入於不思議解脫境界的理,入這個理當中,也是要祈求文殊普賢乃至光明遍照諸如來、乃至我們所歸依的真法界三寶的加持。
其中,「真法界」是法寶,「光明遍照諸如來」是佛寶,「普賢文殊海會尊」是僧寶,祈求清淨三寶的聖眾的加持。
所以我們在佛七當中來講說《行願品》正是其時——是個很好的時候!為什麼?
因為在佛七當中,有阿彌陀佛的加持,有三寶的加持,這個時候,我們心很容易跟清淨心相應,這與平常的時候很散亂的狀態,是不一樣的,此時,再來聽聞《行願品》就容易相應,以上是解釋經題的部分。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普賢行願品》講記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再來,在《華嚴經》裡面,包括《行願品》當中,它所發的這個菩提心,不只是世俗上所說的菩提心,也不只是說,看到菩薩種種修行的功德、莊嚴,而是入於勝義菩提心。
《普賢行願品》講記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再來,在《華嚴經》裡面,包括《行願品》當中,它所發的這個菩提心,不只是世俗上所說的菩提心,也不只是說,看到菩薩種種修行的功德、莊嚴,而是入於勝義菩提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廣發十大願,作為自己修行的目標,最終解脫證悟,成為後世所有學佛行者的典範。其中的『廣修供養』願是非常值得我們細細探討,了解之後再去行持。因為末法時代,眾生普遍福薄障重,導致種種善行窒礙難行,若能讓行者自身有一些福慧資糧,那在上求解脫道的過程中
Thumbnail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廣發十大願,作為自己修行的目標,最終解脫證悟,成為後世所有學佛行者的典範。其中的『廣修供養』願是非常值得我們細細探討,了解之後再去行持。因為末法時代,眾生普遍福薄障重,導致種種善行窒礙難行,若能讓行者自身有一些福慧資糧,那在上求解脫道的過程中
Thumbnail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