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想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不能想像 (淨慶2022.1.5)

佛經、祖論 總是說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絕待圓融、超情離見」

「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不可思、不可議」……

尤其淨土宗 號稱 難解難信 而易行易生

自力難成 全靠佛力~~似乎違反 人文思潮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清淨安穩,微妙快樂」,超乎想像

「虛無之身,無極之體」,難以想像

名號之功德,能救眾生,不能想像

名號與本體,合而為一,無可想像

若未親證 只能想像,卻又說

事法界,有形有相,可看可聽可摸,可想像

涅槃界,非有非無,離四句 絕百非 難思議

豈不進退失據?

若強作想像 據經文而擬其像 其豐盛 已夠驚嘆了

何況 想像所不能及 不思議 非測度 那是什麼啊

我不能想像:念佛必生~~ 真的 這樣 簡易?

我不能想像:今生是 最後一生 那是什麼感覺?

我不能想像:往生之後 淨土風光何等殊勝?

經典 繪聲繪影 窮文字之描述 極娑婆之見聞

立體加重其質量 窮奢極侈 故名極樂

但 表面相似實不同 此假彼真 有漏無漏

清靜 無為 涅槃之樂 常 樂 我 淨

此樂只應淨土有 娑婆不得一回饗

因此~啊 只能想像 卻怎麼想都不像 無奈何

不能想像……說「只」說「不」 是娑婆的困惑

經云 到了淨土 想像瞬間成真 法爾自然無造作

眼可見 耳可聞 鼻可嗅 舌可嚐 身可觸 覺受~鮮明

一切現成 不勞想像 六識縱橫自然悟  未藉思量一念功」

想像是意識 體證是現量 無比真實 又不讓人黏著

不似娑婆 有樂必貪 有貪必執 有執必苦 因為 其樂是假

是苦的緩解 苦極必反 以此錯覺為樂 樂中有不安 虛疲

苦中(作)樂 強歡裝笑 誇張 狂暴 歇斯底里 乃至昏厥

娑婆的我 不能想像:本願 往生 淨土 成佛

只能信受 彌陀「願廣則行深」 眾生「心真則事實」

守愚念佛 安心等待

雖說 平生業成 但未親證 如太子墮地 仍是王儲

雖說 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又「憐彼是佛尚未成」

道通天地有形外」,我卻不能「思入風雲變態中」

那是什麼樣的經驗啊 我在娑婆 不能想像

這輩子 或窮劫以來 曾往生淨土嗎 不知 至今仍在輪迴

《觀經》定善十三觀 境界描述 很詳細

我沒定力 既不能「息慮以凝心」 又如何隨文而入觀

只能說 「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揚神飛,觀難成就」

散善三觀 淨業三福 「廢惡以修善」 確該如此

世善戒善行善 單修兼修具修 很好 「但」是……

日行一善 也難做到 如何奢談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那樣的人格 是聖賢 君子 善人 我只能景仰 不能想像

倒是 三福無分 一介凡夫 就是我

因此啊 只能想像的 卻 不能想像 怎辦啊 無措啊 ……

幸好…… 不! 是 釋尊慈悲 彌陀大願

就在 跌到谷底 死盡偷心之餘, 耳邊響起:

「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稱名易故,相續即生!」

如閃光 如鳴雷 天哪,佛啊! 破涕為笑 絕處逢生

豈只「柳暗花明又一村」 直是「眼前無路想回頭」

歡喜踴躍 信釋尊的開示 順彌陀的本願

不疑惑 不慨嘆 擱置妄想自力 重整娑婆身心~白木念佛

乘佛願力 到彼岸 生極樂 就一目了然 豁然開朗

不想 就像 經論所說 果然如此 不虛 不迷 因為

念佛→往生→親證→成佛 這件事 全靠佛力

比之於娑婆 自修求開悟 每嘆「行路難!多歧路!」

欲渡黃河冰塞川 將登太行雪滿山」 於事無補 情何以堪

倒不如 信佛念佛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更實在 更簡易

大道無言 做就是了 千言萬語 不敵一句

南無阿彌陀佛 念 就對了

just do it , let it be

與其身在娑婆想像 不如往生淨土親證

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

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

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

這不是想像 是真實 是彌陀的許諾→釋尊的開示→諸佛的證誠

釋尊與諸佛 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若是有緣 即應相勸 「世出世間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雖不能想像 但可以親證 惠而不費 只須

信受彌陀救度 稱念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就這樣

簡明 易行

阿彌陀佛為 定觀不成 散善難為 之我輩

煩惱深重 作惡多端 卻自救無力的凡夫

量身訂做 無條件保送 細思量 何樂不為?

別再等了 別想像了 就這麼歇下包袱 念佛吧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念萬 念億 也不厭倦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註記】:

美國電影《夢想心樂章》記錄了福音歌手巴特米拉德(Bart Marshall Millard 1972年12月1日生) 的成長故事,同時也見證了福音的大能;從小被父親家暴及打壓,卻與幾個青年組成「憐憫我MercyMe」樂團,創作福音歌曲,巡迴美國各地演唱;遭遇挫折之後,回家面對病重臨死的父親,以基督之愛,「原諒」了他,而重獲生命的熱情,並寫出〈I Can Only Imagine〉:「我只能想像 被您的光輝圍繞 我的心情怎樣 ……高唱哈利路亞頌歌嗎 可能說不出話……當那天到來 我就站在您面前 我能想像 我所能做的 就是永遠崇拜您。」

故事中的父子之情與信仰之力,讓人感動振作;歌詞中Bart經歷生命的低谷而以唱出溫柔的「原諒」,令人如獲新生。

看了影片,聽了歌曲,心情連結於阿彌陀佛的救度,順手改為<我不能想像>,並寫了以上幾行詩。

「想像」是製作意象、知覺、概念的能力,是心靈的工作,有助於創造幻想、為經驗給意義,為知識給理解;培養想像力的方式,是聽故事,措辭準確「生出世界」。用心智模擬來解決問題,打破既有規則,將審美帶入新格局。世界觀是以想像把感知編排在現有的意象中。

「想像」是個人意識的虛擬,類似電腦科技的元宇宙,根據或模仿「真實」世界的景物,製作一個科技幻象的空間,又平行、互滲,或另創;念佛人身在娑婆,心飛淨土,在此岸環境中擬想彼岸風光;在念佛的專注中,此彼、虛實、厭欣、捨取,往來切換,可能模糊了兩岸的界線,直到命終往生,停止了想像、親證了真實;然而,在此地想像彼土,既可說娑婆現實,極樂虛擬;也可說世間虛假,淨土是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2會員
328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4/14
念佛乃是菩薩行(象山慶25.4.12)         有人說,「菩薩」的含義是傾其心智、意志於「追求」覺悟的修行者。其核心在「發心」、「立志」,是「求覺」的動態歷程,而非「已證」的靜態結果(覺悟的眾生)。bodhi-sattva 與bodhi-citta(菩提心)本質上一脈相承,指向大乘佛教的根
2025/04/14
念佛乃是菩薩行(象山慶25.4.12)         有人說,「菩薩」的含義是傾其心智、意志於「追求」覺悟的修行者。其核心在「發心」、「立志」,是「求覺」的動態歷程,而非「已證」的靜態結果(覺悟的眾生)。bodhi-sattva 與bodhi-citta(菩提心)本質上一脈相承,指向大乘佛教的根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我不能想像 (象山慶24.10.9)  佛經、祖論 總是說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絕待圓融、超情離見」 「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不可思、不可議」……  尤其淨土宗 號稱 難解難信 而易行易生  且 自力難成 全靠佛力~~似乎違反 人文思潮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
Thumbnail
我不能想像 (象山慶24.10.9)  佛經、祖論 總是說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絕待圓融、超情離見」 「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不可思、不可議」……  尤其淨土宗 號稱 難解難信 而易行易生  且 自力難成 全靠佛力~~似乎違反 人文思潮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
Thumbnail
本書收錄的三篇文章,都是淨土宗的核心教理,原本各自成篇,於不同時間發表;但其中的宗義脈絡與教理結構,彼此關聯、前後融通。
Thumbnail
本書收錄的三篇文章,都是淨土宗的核心教理,原本各自成篇,於不同時間發表;但其中的宗義脈絡與教理結構,彼此關聯、前後融通。
Thumbnail
淨土法門 三根普被 大暢如來 度生胸懷 彌陀弘誓 九界全收 唯依念佛 得度生死
Thumbnail
淨土法門 三根普被 大暢如來 度生胸懷 彌陀弘誓 九界全收 唯依念佛 得度生死
Thumbnail
9.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唯佛獨明了,我輩所修一切有漏善資糧,全無可能望及,若能信受彌陀之本願救度,則可稱名獨達,領受阿彌陀佛全體功德而往生成佛。
Thumbnail
9.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唯佛獨明了,我輩所修一切有漏善資糧,全無可能望及,若能信受彌陀之本願救度,則可稱名獨達,領受阿彌陀佛全體功德而往生成佛。
Thumbnail
《淨土宗「四不」》[1]此書對應兩種機緣的念佛人,有不同的意義: 1.直入之機:今生未學其他法門,直接遇入本願念佛之淨土正宗,此或乃福報較好,心性單純而視為理所當然者,當隨喜讚嘆!
Thumbnail
《淨土宗「四不」》[1]此書對應兩種機緣的念佛人,有不同的意義: 1.直入之機:今生未學其他法門,直接遇入本願念佛之淨土正宗,此或乃福報較好,心性單純而視為理所當然者,當隨喜讚嘆!
Thumbnail
淨土宗 號稱 難解難信 而易行易生 且 自力難成 全靠佛力~~似乎違反 人文思潮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Thumbnail
淨土宗 號稱 難解難信 而易行易生 且 自力難成 全靠佛力~~似乎違反 人文思潮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Thumbnail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你完全成佛的心態,都沒有準備,你不可能往生!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九面, 甲三、如何真正發心。 我們前面講到發心的差別相貌,有些相貌是邪惡的,有些是正確的,乃至有的是偏有的是圓,還有發菩提心的次第。 思惟生死過患、死殁無常而發出離心
Thumbnail
菩提心修學述要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你完全成佛的心態,都沒有準備,你不可能往生!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九面, 甲三、如何真正發心。 我們前面講到發心的差別相貌,有些相貌是邪惡的,有些是正確的,乃至有的是偏有的是圓,還有發菩提心的次第。 思惟生死過患、死殁無常而發出離心
Thumbnail
有人說學佛是為了成佛,學道是為了得道, 但這樣不就是目的性的去所向,而不是順其自然的變化。
Thumbnail
有人說學佛是為了成佛,學道是為了得道, 但這樣不就是目的性的去所向,而不是順其自然的變化。
Thumbnail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分享一   剛接觸精舍時,初初認識佛法,覺得終於找到正法,心中偷偷想著,我一定要回淨土,再也不想來這個殘忍、互相殺戮而且危險的人間了,但隨著開出的各種罪業,業債如須彌山那麼高時,我才知道自己離淨土有多麼遙遠!
Thumbnail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分享一   剛接觸精舍時,初初認識佛法,覺得終於找到正法,心中偷偷想著,我一定要回淨土,再也不想來這個殘忍、互相殺戮而且危險的人間了,但隨著開出的各種罪業,業債如須彌山那麼高時,我才知道自己離淨土有多麼遙遠!
Thumbnail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Thumbnail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