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學習不只在課堂,我的孩子在瑞芳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我從台北移居瑞芳生活,是為了找回自己本來面目的出走。

作者盤整地方的人事物資源,試圖發展不同的走讀路徑,讓孩子們有機會透過瑞芳的異地異事與異人,探索自己。學習不只是書本或是課堂中,甚至不必要在都市裡,擁有山河海礦漁農的大瑞芳,可以建構出一個陪伴孩子的另類教室。

撰文.照片提供=施岑宜

(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43期 | Cover Story:在新北閱讀

raw-image

這世界的樣貌,常常是透過我們如何看所構成的,我們的想法、感覺、信念與價值觀常常左右著我們的理解,每個人都有一副不同顏色的眼鏡。他人總誤以為我是學霸,其實我只是窮極半生追求著學歷,只為了填補自己內在的自卑與空虛的脆弱靈魂,以為那可以帶著我走向真正的幸福,這是總總過往的建構讓我相信的。

拿到博士學位後我漸漸理解,原來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從不列入學校的規劃,我們只是被當作工具被訓練成為這世俗社會所用,在學校教育的規訓之下,漸漸地被框架化。為此,我展開了尋尋覓覓,從台北移居瑞芳生活,看似浪漫的行動,其實是找回自己本來面目的出走。

raw-image


會在瑞芳辦學創辦新村芳書院是一個特別的機緣,最初因為想找尋習鼓的空間,而與瑞芳火車站旁的百年老貨運行相遇,經歷了一些不小曲折的過程,最終鼓聲沒有在老倉庫響起,卻意外成了小鎮推動閱讀的場域,建構了「在瑞芳學」的多元想像,因為瑞芳是讓我學習與真正長大的地方,我想帶著人們也能有機會經歷這一切。



給當年無法真正選擇的自己,展開另一種可能

兒子國中走向自學,某種程度,透過孩子,我想給那個當年無法真正選擇的自己,重新展開另一種可能,離開體制,找尋它種出路。只是朝著自學選項出發時,才發現前方並非康莊大道,也絕非舒適優雅的小徑;更明確地說,像是身處在一望無際沒有邊界與看不見標的物的荒漠裡。先生總自嘲關於兒子的自學,就是兩個自以為是的父母,妄想教出與眾不同的孩子,然後陷入無底的深淵無法自拔。像是漂流到荒島的魯濱遜,努力從周邊資源中重新建構著教育文明,然後發現自己的無能為力。

肯.羅賓森爵士認為大多數的教育體系思維總認為人生是線性的,努力研讀某些特定學科取得好成績,就是通往人生幸福成功的路徑。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而人生是有機變動的,促使人們成功的因素,是動機、動力與從錯誤中學習的能力。學校教導許多知識,卻很少教我們如何做到,甚至是關於一切的作為及存在的意義,這都不是學校教育的範疇。以至於我們缺乏向內看的能力,也很少真正探求自己的天賦,忘卻了所有的學習與看見,最終是為了回頭反思自己,聽聞自己內在的鼓聲然後勇敢前進,最終成為自己。

其實離開了校園也開始對於既定的一切感恩與理解,學校是一種教學團購的概念,讓教育可以普及與公平,一切的開始,可能都是善意的,只是走著走著忘卻了初衷而困住了。體制外少了集體積累的作為,我們又能為孩子創造什麼樣的資源呢?於是新村芳書院終於與我的孩子有關係了,這幾年透過導讀所連結的社群資源,奇妙地匯聚衍生成「孩子們的在瑞芳學」。

我是個容易受知識所綑綁的人,作為一個寫作的人,文字是我的工具,但同時也深深影響我的思維與行動。這幾年突然意識到,多年來所堅信的閱讀價值,是不是過於狹隘與扭曲。我們為什麼做我們現在在做的事?是什麼讓我們受限住了?埋首在書本裡掌控知識,可能會越陷越深,閱讀的同時也不小心被操控而不自知。


「悦讀」取代「閱讀」,用六感一起共讀

經歷了三年多與翁繼業老師的東方經典導讀,對於讀書這件事有了新的體會,單就字型意義來看,閱讀像是關起門來讀書,少了與真實世界的互動,靠著文字去連結大腦建構所見的世界,我們可能更難認清真正的本質。

我開始轉向用「悦讀」取代「閱讀」,悦讀是打開心來讀,用六感一起共讀,從心與這世界連結,創造理解自己、同理他人、看懂世界的無限可能性。當知識已經無所不在地透過手機就可以在雲端裡搜尋的當代,學習最終的本質是什麼?真正在社會中做有用的人,是自己的能力與存在能成為他人的祝福,無關位階

與學歷,而是我們終獲得自由並擁有選擇權,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或適合做什麼,而且能得到伸展志趣的機會,這可能才是獲得幸福的關鍵。所以如何知道孩子的興趣所在,最佳的方式是為其開啟不同觀點的窗,透過感官體驗來察知外在世界的一切,並時時刻刻回到自己的內在來重新理解,就這樣向內向外地來回探索,那就是「悅讀」的推動初衷,也是「息」的意義,一切的學習與實踐最終都是回到自己的心。

學習不只是書本或是課堂中,甚至不必要在都市裡,擁有山河海礦漁農的大瑞芳,可以建構出一個陪伴孩子的另類教室,提供學習的不同可能性,從玩中學。我開始盤整屬於地方的人事物資源,試圖發展了不同的走讀路徑,讓孩子們有機會透過瑞芳的異地異事與異人,探索自己。

raw-image

於是「孩子們的在瑞芳翫」開辦,帶著他們上山下海還有到河谷。古老的火山口群演替與造山運動,這裡的山脈各自平行偏右直插入海洋,形成可以滋養豐沛海產資源的美麗岬灣。火山運動同時造就自然金與珍貴礦石的養成,因為出色的礦石與特殊地質,這裡早就是台灣之光,在國際的地質舞台享有盛名。基隆河也因為火山岩的阻擋被迫改道,意外成為串起山城與平地物流的水運交通,成為北台灣的母親之河。

raw-image

跟著在礦山敲石頭長大的地質學家視角,看見一個島嶼與一個地方的生成,發現原來人是如此的渺小,理解礦石如何無所不在地支持著我們的日常生活,不再輕忽腳底下所踩踏的土地。和住在河畔的陶藝家一起觸碰泥土感知土性,同時下到基隆河谷體驗最初的淘金,將河沙土帶上岸,透過淘砂、沉澱、水洗的過程理解手中陶土的製程。與返鄉找生機的築夢人,在里山學習如何手作一口水梯田,理解過往的人們順應風土自然的智慧。隨著山村音樂家散步,試著打開耳朵的感官去接收屬於瑞芳與環境獨特的聲音。還有回到最初栽下台灣第一棵茶樹苗的山丘上,採摘屬於瑞芳的茶。悅讀是透過勞動參與及感官經驗讓身體留下印記,成為對自己對他人與環境更有感知的人。知識可能不再是重點,而是孩子們看見在勞動中的大人們,他們的態度、德行、勇敢與堅持的模樣。

什麼是自由的靈魂?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腦袋裡的東西是如何根深蒂固被建構的,終究難回本來面目,真正的教育是為了賦權與賦能,讓每個孩子終能找到天賦成為這世界大大的祝福。

---

作者簡介:施岑宜

天龍國出生長大的女子,移居陰陽海邊二十年,從兩個人兩條狗兩隻貓,後來成為一雙兒女的母親。從博物館館長、類博物館的推動、不一鼓到創辦新村芳書院,致力建構「在瑞芳學」。隨著孩子的成長,開始發展屬於孩子們的在瑞芳翫。2019 年因十三層點燈衝擊原本寧靜的山居山活,遂每週在《聯合報》的家庭副刊書寫專欄,2021 年出版第一本書《我的幸福在瑞芳學》。


《新北市文化》第43期

《新北市文化》第43期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年6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

《新北市文化》季刊官方網站

加入官方臉書粉絲團「讀新北 Reading Life」文章與活動訊息不漏接

紙本刊物免費索取,請洽新北市化局(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一段161號28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新北市文化季刊的沙龍
91會員
111內容數
2025/02/06
汐止不僅是迅速集聚島內移民與城市化的縮影,小城歷史猶如《百年孤寂》中魔幻寫實篇章,承載政權更迭、產業變遷與家族興衰的交織記憶。一幢幢百年古厝,如同小說中的布恩迪亞家族,成為歲月的見證,繁華與衰落交錯成詩,故事如煙霧般飄散,卻又透過一次次水患,深深嵌入每一寸泥土中,訴說著隱藏在時間縫隙中的瑰麗與夢想。
Thumbnail
2025/02/06
汐止不僅是迅速集聚島內移民與城市化的縮影,小城歷史猶如《百年孤寂》中魔幻寫實篇章,承載政權更迭、產業變遷與家族興衰的交織記憶。一幢幢百年古厝,如同小說中的布恩迪亞家族,成為歲月的見證,繁華與衰落交錯成詩,故事如煙霧般飄散,卻又透過一次次水患,深深嵌入每一寸泥土中,訴說著隱藏在時間縫隙中的瑰麗與夢想。
Thumbnail
2024/11/07
新北市貢寮區的馬崗社區,是臺灣最東邊的小漁村,居住人口不到50人,近年卻因土地開發案議題,意外闖入大眾視野。憑著獨特的人文底蘊、漁港的自然資源與景觀,刺激觀光人潮前來朝聖,也吸引更多文史工作者匯聚於此,帶領在地居民與外地人從日常中欣賞不一樣的漁村文化。
Thumbnail
2024/11/07
新北市貢寮區的馬崗社區,是臺灣最東邊的小漁村,居住人口不到50人,近年卻因土地開發案議題,意外闖入大眾視野。憑著獨特的人文底蘊、漁港的自然資源與景觀,刺激觀光人潮前來朝聖,也吸引更多文史工作者匯聚於此,帶領在地居民與外地人從日常中欣賞不一樣的漁村文化。
Thumbnail
2024/08/12
在淡水,有一群二度就業的媽媽們,走出家庭,導覽「淡水女路」,講述六個時代女性在淡水發光發熱的歷程。由李琪創辦的旅學堂,將旅行和女性歷史結合,陪伴在地的二度就業婦女,建立信心並與社會重新接軌,成為在地的導覽合作夥伴,創造了美麗的人文風景。
Thumbnail
2024/08/12
在淡水,有一群二度就業的媽媽們,走出家庭,導覽「淡水女路」,講述六個時代女性在淡水發光發熱的歷程。由李琪創辦的旅學堂,將旅行和女性歷史結合,陪伴在地的二度就業婦女,建立信心並與社會重新接軌,成為在地的導覽合作夥伴,創造了美麗的人文風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好久沒有提筆寫作了,這次來談談我一直都很想分享的主題—如何在看似很少資源的學校裡充實大學生活。
Thumbnail
好久沒有提筆寫作了,這次來談談我一直都很想分享的主題—如何在看似很少資源的學校裡充實大學生活。
Thumbnail
我從台北移居瑞芳生活,是為了找回自己本來面目的出走。 作者盤整地方的人事物資源,試圖發展不同的走讀路徑,讓孩子們有機會透過瑞芳的異地異事與異人,探索自己。學習不只是書本或是課堂中,甚至不必要在都市裡,擁有山河海礦漁農的大瑞芳,可以建構出一個陪伴孩子的另類教室。 撰文.照片提供=施岑宜 ---
Thumbnail
我從台北移居瑞芳生活,是為了找回自己本來面目的出走。 作者盤整地方的人事物資源,試圖發展不同的走讀路徑,讓孩子們有機會透過瑞芳的異地異事與異人,探索自己。學習不只是書本或是課堂中,甚至不必要在都市裡,擁有山河海礦漁農的大瑞芳,可以建構出一個陪伴孩子的另類教室。 撰文.照片提供=施岑宜 ---
Thumbnail
採訪陳瀅州、羅詩雲。走上文學研究,像背反之影,懷著老派的浪漫,放慢了腳步鑽研文本的一字一句,如負載千鈞,為了一夕微光。這條路走得曲折,理由卻很單純。
Thumbnail
採訪陳瀅州、羅詩雲。走上文學研究,像背反之影,懷著老派的浪漫,放慢了腳步鑽研文本的一字一句,如負載千鈞,為了一夕微光。這條路走得曲折,理由卻很單純。
Thumbnail
譬喻「自學」這件事。假如爸媽對教育的方式我不喜歡,所以我想改變方式,最後選擇了離家出走,自力更生。我不覺得家裡會在金援,而且金援也是有條件的。如果接受,就必須接受條件,拿就喪失原本離家自主的目的了。
Thumbnail
譬喻「自學」這件事。假如爸媽對教育的方式我不喜歡,所以我想改變方式,最後選擇了離家出走,自力更生。我不覺得家裡會在金援,而且金援也是有條件的。如果接受,就必須接受條件,拿就喪失原本離家自主的目的了。
Thumbnail
好險,在這趟尋城之旅。城市終於是和他們產生了交集,生發了關係。那文學呢?總是理性看待一切,每次在課堂進行情意延伸,總是很容易脫離現場、追求「實用價值」的孩子們,是否也能發現文學表面「無用」下的「大用」?能不能更接近一點無學的「真」和「美」?
Thumbnail
好險,在這趟尋城之旅。城市終於是和他們產生了交集,生發了關係。那文學呢?總是理性看待一切,每次在課堂進行情意延伸,總是很容易脫離現場、追求「實用價值」的孩子們,是否也能發現文學表面「無用」下的「大用」?能不能更接近一點無學的「真」和「美」?
Thumbnail
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台灣教育的缺與盲   其實借這本書是一個很奇妙的緣份,我對楊照先生的印象一直是仰慕已久,但由於手上書債太多,所以一直沒有機會拜讀。最近想多讀一些台灣作家的作品,當然就不可以放掉楊照先生,一上圖書館預約,天啊!他出了好多書真是令我不知從何下手,就先生哪本沒有被預約借走,
Thumbnail
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台灣教育的缺與盲   其實借這本書是一個很奇妙的緣份,我對楊照先生的印象一直是仰慕已久,但由於手上書債太多,所以一直沒有機會拜讀。最近想多讀一些台灣作家的作品,當然就不可以放掉楊照先生,一上圖書館預約,天啊!他出了好多書真是令我不知從何下手,就先生哪本沒有被預約借走,
Thumbnail
題目取自徐志摩的詩作〈偶然〉,破瓜之前,我想為15及16歲的交會寫下一些東西,也許是很多尚無解答的困惑、也許是我目前的想法與方向。不過與一般作者的差別是,看這篇文章的人不是因為我的名氣和經歷而點進來,而只是因為我的文字。光是這一點,就讓我足夠開心與感謝。
Thumbnail
題目取自徐志摩的詩作〈偶然〉,破瓜之前,我想為15及16歲的交會寫下一些東西,也許是很多尚無解答的困惑、也許是我目前的想法與方向。不過與一般作者的差別是,看這篇文章的人不是因為我的名氣和經歷而點進來,而只是因為我的文字。光是這一點,就讓我足夠開心與感謝。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