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學習不只在課堂,我的孩子在瑞芳翫

2022/05/09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從台北移居瑞芳生活,是為了找回自己本來面目的出走。
作者盤整地方的人事物資源,試圖發展不同的走讀路徑,讓孩子們有機會透過瑞芳的異地異事與異人,探索自己。學習不只是書本或是課堂中,甚至不必要在都市裡,擁有山河海礦漁農的大瑞芳,可以建構出一個陪伴孩子的另類教室。
撰文.照片提供=施岑宜
(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43期 | Cover Story:在新北閱讀
這世界的樣貌,常常是透過我們如何看所構成的,我們的想法、感覺、信念與價值觀常常左右著我們的理解,每個人都有一副不同顏色的眼鏡。他人總誤以為我是學霸,其實我只是窮極半生追求著學歷,只為了填補自己內在的自卑與空虛的脆弱靈魂,以為那可以帶著我走向真正的幸福,這是總總過往的建構讓我相信的。
拿到博士學位後我漸漸理解,原來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從不列入學校的規劃,我們只是被當作工具被訓練成為這世俗社會所用,在學校教育的規訓之下,漸漸地被框架化。為此,我展開了尋尋覓覓,從台北移居瑞芳生活,看似浪漫的行動,其實是找回自己本來面目的出走。
會在瑞芳辦學創辦新村芳書院是一個特別的機緣,最初因為想找尋習鼓的空間,而與瑞芳火車站旁的百年老貨運行相遇,經歷了一些不小曲折的過程,最終鼓聲沒有在老倉庫響起,卻意外成了小鎮推動閱讀的場域,建構了「在瑞芳學」的多元想像,因為瑞芳是讓我學習與真正長大的地方,我想帶著人們也能有機會經歷這一切。

給當年無法真正選擇的自己,展開另一種可能

兒子國中走向自學,某種程度,透過孩子,我想給那個當年無法真正選擇的自己,重新展開另一種可能,離開體制,找尋它種出路。只是朝著自學選項出發時,才發現前方並非康莊大道,也絕非舒適優雅的小徑;更明確地說,像是身處在一望無際沒有邊界與看不見標的物的荒漠裡。先生總自嘲關於兒子的自學,就是兩個自以為是的父母,妄想教出與眾不同的孩子,然後陷入無底的深淵無法自拔。像是漂流到荒島的魯濱遜,努力從周邊資源中重新建構著教育文明,然後發現自己的無能為力。
肯.羅賓森爵士認為大多數的教育體系思維總認為人生是線性的,努力研讀某些特定學科取得好成績,就是通往人生幸福成功的路徑。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而人生是有機變動的,促使人們成功的因素,是動機、動力與從錯誤中學習的能力。學校教導許多知識,卻很少教我們如何做到,甚至是關於一切的作為及存在的意義,這都不是學校教育的範疇。以至於我們缺乏向內看的能力,也很少真正探求自己的天賦,忘卻了所有的學習與看見,最終是為了回頭反思自己,聽聞自己內在的鼓聲然後勇敢前進,最終成為自己。
其實離開了校園也開始對於既定的一切感恩與理解,學校是一種教學團購的概念,讓教育可以普及與公平,一切的開始,可能都是善意的,只是走著走著忘卻了初衷而困住了。體制外少了集體積累的作為,我們又能為孩子創造什麼樣的資源呢?於是新村芳書院終於與我的孩子有關係了,這幾年透過導讀所連結的社群資源,奇妙地匯聚衍生成「孩子們的在瑞芳學」。
我是個容易受知識所綑綁的人,作為一個寫作的人,文字是我的工具,但同時也深深影響我的思維與行動。這幾年突然意識到,多年來所堅信的閱讀價值,是不是過於狹隘與扭曲。我們為什麼做我們現在在做的事?是什麼讓我們受限住了?埋首在書本裡掌控知識,可能會越陷越深,閱讀的同時也不小心被操控而不自知。

「悦讀」取代「閱讀」,用六感一起共讀

經歷了三年多與翁繼業老師的東方經典導讀,對於讀書這件事有了新的體會,單就字型意義來看,閱讀像是關起門來讀書,少了與真實世界的互動,靠著文字去連結大腦建構所見的世界,我們可能更難認清真正的本質。
我開始轉向用「悦讀」取代「閱讀」,悦讀是打開心來讀,用六感一起共讀,從心與這世界連結,創造理解自己、同理他人、看懂世界的無限可能性。當知識已經無所不在地透過手機就可以在雲端裡搜尋的當代,學習最終的本質是什麼?真正在社會中做有用的人,是自己的能力與存在能成為他人的祝福,無關位階
與學歷,而是我們終獲得自由並擁有選擇權,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或適合做什麼,而且能得到伸展志趣的機會,這可能才是獲得幸福的關鍵。所以如何知道孩子的興趣所在,最佳的方式是為其開啟不同觀點的窗,透過感官體驗來察知外在世界的一切,並時時刻刻回到自己的內在來重新理解,就這樣向內向外地來回探索,那就是「悅讀」的推動初衷,也是「息」的意義,一切的學習與實踐最終都是回到自己的心。
學習不只是書本或是課堂中,甚至不必要在都市裡,擁有山河海礦漁農的大瑞芳,可以建構出一個陪伴孩子的另類教室,提供學習的不同可能性,從玩中學。我開始盤整屬於地方的人事物資源,試圖發展了不同的走讀路徑,讓孩子們有機會透過瑞芳的異地異事與異人,探索自己。
於是「孩子們的在瑞芳翫」開辦,帶著他們上山下海還有到河谷。古老的火山口群演替與造山運動,這裡的山脈各自平行偏右直插入海洋,形成可以滋養豐沛海產資源的美麗岬灣。火山運動同時造就自然金與珍貴礦石的養成,因為出色的礦石與特殊地質,這裡早就是台灣之光,在國際的地質舞台享有盛名。基隆河也因為火山岩的阻擋被迫改道,意外成為串起山城與平地物流的水運交通,成為北台灣的母親之河。
跟著在礦山敲石頭長大的地質學家視角,看見一個島嶼與一個地方的生成,發現原來人是如此的渺小,理解礦石如何無所不在地支持著我們的日常生活,不再輕忽腳底下所踩踏的土地。和住在河畔的陶藝家一起觸碰泥土感知土性,同時下到基隆河谷體驗最初的淘金,將河沙土帶上岸,透過淘砂、沉澱、水洗的過程理解手中陶土的製程。與返鄉找生機的築夢人,在里山學習如何手作一口水梯田,理解過往的人們順應風土自然的智慧。隨著山村音樂家散步,試著打開耳朵的感官去接收屬於瑞芳與環境獨特的聲音。還有回到最初栽下台灣第一棵茶樹苗的山丘上,採摘屬於瑞芳的茶。悅讀是透過勞動參與及感官經驗讓身體留下印記,成為對自己對他人與環境更有感知的人。知識可能不再是重點,而是孩子們看見在勞動中的大人們,他們的態度、德行、勇敢與堅持的模樣。
什麼是自由的靈魂?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腦袋裡的東西是如何根深蒂固被建構的,終究難回本來面目,真正的教育是為了賦權與賦能,讓每個孩子終能找到天賦成為這世界大大的祝福。
---
作者簡介:施岑宜
天龍國出生長大的女子,移居陰陽海邊二十年,從兩個人兩條狗兩隻貓,後來成為一雙兒女的母親。從博物館館長、類博物館的推動、不一鼓到創辦新村芳書院,致力建構「在瑞芳學」。隨著孩子的成長,開始發展屬於孩子們的在瑞芳翫。2019 年因十三層點燈衝擊原本寧靜的山居山活,遂每週在《聯合報》的家庭副刊書寫專欄,2021 年出版第一本書《我的幸福在瑞芳學》。
《新北市文化》第43期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年6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
加入官方臉書粉絲團「讀新北 Reading Life」文章與活動訊息不漏接
紙本刊物免費索取,請洽新北市化局(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一段161號28樓)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