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別錄》010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3/3/1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寡欲故靜,有主則虛。」

良因曰:
嬰兒的眼睛都靈明清澈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的混濁、甚至呆滯。
因為眼睛是心的窗口,所以這其實也就是內心的顯現。
如同《老子》所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因此只有寡欲,方能安住於自性,
猶如同廣袤的天空,萬里無雲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3/3/16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劉直齋云:存心養性,須要耐煩耐苦,耐驚耐怕,方得純熟。」 良因曰: 不是但於供香、靜坐、品茗、清談中,就能體會道; 而是要將所學,不辭勞苦的,於境界中歷練,般若之智方能純熟。 因此,雖說煩、苦、驚、怕,是人所不欲;但倘若道之所趨,亦唯心之所趨。
《格言別錄》 2013/3/10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一動於欲,欲迷則昏。一任乎氣,氣偏則戾。」 良因曰: 心之所趨,則氣之所趨。 當情昏時則氣動,一點小小境界,往往就能使人心浮氣躁。 所以境界不過是個觸發點,而真正的問題,其實是來自於欲心攪擾。 故情昏氣動,遇事則戾。
《格言別錄》 2013/3/9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以虛養心,以德養身,以仁養天下萬物,以道養天下萬世。」 良因曰: 讓心多份空曠而不壅塞,以德行作為操守之標的, 於萬物慈悲心不失,終究會歸不生滅之理體。 在佛法尚未東漸時,孔老等賢聖出世,即為後世大乘佛法作鋪路。 如是相參,勿分河飲水。
2013/3/3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自家有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涵育以養深。 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 良因曰: 每個人都有根深蒂固的習氣,真正修行人對此,唯有念茲在茲; 只有失去慚愧心時,才會誇耀己德,詆毀人失。 《遺教經》:「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格言別錄》 2013/3/2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觀天地生物氣象,學聖賢克己工夫。」 良因曰: 懂得觀察、聆聽,世間就是最好的老師。 由觀察「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中,體會君子的美德; 及「春觀百花開,秋賭黃葉落」中,感受世間無常,而證辟支弗; 到觀音菩薩於聞聲中,修耳根圓通,而徹證法身… 基礎
《格言別錄》 2013/2/23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凜閒居以體獨,卜動念以知幾, 謹威儀以定命,敦大倫以凝道, 備百行以考德,遷善改過以作聖。」 良因曰: 於獨處時不動念,安處於自性;遇境時亦慎守念之萌動; 從四威儀及敦倫盡份中,篤行聖人之道,而非清談; 在實踐中斷惡修善,以期與聖道相契。
2013/3/16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劉直齋云:存心養性,須要耐煩耐苦,耐驚耐怕,方得純熟。」 良因曰: 不是但於供香、靜坐、品茗、清談中,就能體會道; 而是要將所學,不辭勞苦的,於境界中歷練,般若之智方能純熟。 因此,雖說煩、苦、驚、怕,是人所不欲;但倘若道之所趨,亦唯心之所趨。
《格言別錄》 2013/3/10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一動於欲,欲迷則昏。一任乎氣,氣偏則戾。」 良因曰: 心之所趨,則氣之所趨。 當情昏時則氣動,一點小小境界,往往就能使人心浮氣躁。 所以境界不過是個觸發點,而真正的問題,其實是來自於欲心攪擾。 故情昏氣動,遇事則戾。
《格言別錄》 2013/3/9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以虛養心,以德養身,以仁養天下萬物,以道養天下萬世。」 良因曰: 讓心多份空曠而不壅塞,以德行作為操守之標的, 於萬物慈悲心不失,終究會歸不生滅之理體。 在佛法尚未東漸時,孔老等賢聖出世,即為後世大乘佛法作鋪路。 如是相參,勿分河飲水。
2013/3/3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自家有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涵育以養深。 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 良因曰: 每個人都有根深蒂固的習氣,真正修行人對此,唯有念茲在茲; 只有失去慚愧心時,才會誇耀己德,詆毀人失。 《遺教經》:「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格言別錄》 2013/3/2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觀天地生物氣象,學聖賢克己工夫。」 良因曰: 懂得觀察、聆聽,世間就是最好的老師。 由觀察「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中,體會君子的美德; 及「春觀百花開,秋賭黃葉落」中,感受世間無常,而證辟支弗; 到觀音菩薩於聞聲中,修耳根圓通,而徹證法身… 基礎
《格言別錄》 2013/2/23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凜閒居以體獨,卜動念以知幾, 謹威儀以定命,敦大倫以凝道, 備百行以考德,遷善改過以作聖。」 良因曰: 於獨處時不動念,安處於自性;遇境時亦慎守念之萌動; 從四威儀及敦倫盡份中,篤行聖人之道,而非清談; 在實踐中斷惡修善,以期與聖道相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這段文字表達了人們一旦沉迷於外在的五色、五音、五味之中,就容易受到傷害。文章就貪嗔痴的外境之相進行了分析,告誡人們要適度追求物慾享受,保持安定身心過著樸實自然的生活。文章強調了控制慾望對於人們的重要性。
Thumbnail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若無見本性,學法無益 ★我們要回歸本源,要如何在本源修? 修行不是在本源修,因為你找不到本源   佛說:【從萬物修】 從萬物的感受中去修   電影:「美麗人生」 小孩子的心境, 當你把萬物的一切當做是遊戲 就進入到天真本性的天真生活   所有的一切
Thumbnail
在全知全能福慧具足的大智者世尊佛陀面前,我們所有人都只是小嬰兒。故以書名直接破題,這不是一本闡釋佛法經典的著作,純粹是以一位因為受到世尊的大智慧與大慈悲所感動的無明眾生的角度,以自我的一點小小心得以及克制不住想要分享的熱情,希冀讓更多如同我的無明眾生得以發現世尊佛陀的大智慧
氣質、氣場是流動的,現不存在,不表示未來不會有,眼神會跟著際遇、心境隨之變化 多欣賞、接觸好人、好東西、自然、藝術,同樣可淨化眼神、氣場、氣質,這是萬變不離其宗的真理。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Thumbnail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這是出自《老子 道德經 二十章》中的一段話,修道人的行為雖是入世,但心境是出世的,不斤斤計較個人利益,因此給別人看成傻子。外表「和光同塵」,混混沌沌,而內心清明灑脫,遺世獨立。胸襟也要,像寧靜的大海一樣,寬闊無際,容納一切細流
水靈兒有天下第一美顏,去到六色世界會成為大家搶奪的對象嗎?如果說會,哪Sincere明心與Harmonious和諧如何出來?哪就不叫六色世界了。如果說不會,那是要如何做到的?就是要有原生的愛,次生的思考。水靈兒你真無法做到將失去更多的愛,因為你已看不到和諧,和人們對你的明心了。 倒霉兒!水靈兒如果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透過古聖賢的主張與反應,覺察到「無為」與「四大皆空」的本質,原來一直都是擔心著我們怯懦的走走停停,說「無」講「空」,原來是在為我們的自我設限做準備。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這段文字表達了人們一旦沉迷於外在的五色、五音、五味之中,就容易受到傷害。文章就貪嗔痴的外境之相進行了分析,告誡人們要適度追求物慾享受,保持安定身心過著樸實自然的生活。文章強調了控制慾望對於人們的重要性。
Thumbnail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若無見本性,學法無益 ★我們要回歸本源,要如何在本源修? 修行不是在本源修,因為你找不到本源   佛說:【從萬物修】 從萬物的感受中去修   電影:「美麗人生」 小孩子的心境, 當你把萬物的一切當做是遊戲 就進入到天真本性的天真生活   所有的一切
Thumbnail
在全知全能福慧具足的大智者世尊佛陀面前,我們所有人都只是小嬰兒。故以書名直接破題,這不是一本闡釋佛法經典的著作,純粹是以一位因為受到世尊的大智慧與大慈悲所感動的無明眾生的角度,以自我的一點小小心得以及克制不住想要分享的熱情,希冀讓更多如同我的無明眾生得以發現世尊佛陀的大智慧
氣質、氣場是流動的,現不存在,不表示未來不會有,眼神會跟著際遇、心境隨之變化 多欣賞、接觸好人、好東西、自然、藝術,同樣可淨化眼神、氣場、氣質,這是萬變不離其宗的真理。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Thumbnail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這是出自《老子 道德經 二十章》中的一段話,修道人的行為雖是入世,但心境是出世的,不斤斤計較個人利益,因此給別人看成傻子。外表「和光同塵」,混混沌沌,而內心清明灑脫,遺世獨立。胸襟也要,像寧靜的大海一樣,寬闊無際,容納一切細流
水靈兒有天下第一美顏,去到六色世界會成為大家搶奪的對象嗎?如果說會,哪Sincere明心與Harmonious和諧如何出來?哪就不叫六色世界了。如果說不會,那是要如何做到的?就是要有原生的愛,次生的思考。水靈兒你真無法做到將失去更多的愛,因為你已看不到和諧,和人們對你的明心了。 倒霉兒!水靈兒如果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透過古聖賢的主張與反應,覺察到「無為」與「四大皆空」的本質,原來一直都是擔心著我們怯懦的走走停停,說「無」講「空」,原來是在為我們的自我設限做準備。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