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二 12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015.6.6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曰:
「為道不憂,則操心不遠。處身常逸,則用志不大。
古人歷艱難,嘗險阻,然後享終身之安。
蓋事難則志銳,刻苦則慮深,遂能轉禍為福,轉物為道。
多見學者,逐物而忘道,背明而投暗。
於是飾己之不能,而欺人以為智。強人之不逮,而侮人以為高。
以此欺人,而不知有不可欺之先覺。以此掩人,而不知有不可掩之公論。
故自智者人愚之,自下者人高之。
惟賢者不然。謂事散而無窮,能涯而有盡。
欲以有盡之智而周無窮之事,則識有所偏,神有所困。
故於大道,必有所闕焉。」
《與秀紫芝書》

【演蓮法師譯文】
佛鑒慧勤禪師說:
「修行人如果對自己的道業毫不擔憂,那就說明他的操守靠不住,向道之心亦不會久遠。若是只想過著安逸的日子,那就可以知道他的志向並不大。古人學道歷盡無數艱辛,備嘗多少險阻,一旦道業成就了,然後才可以享終身之安逸。因此,事越是難行,就越需要鼓足勇氣;越刻苦用力,思慮就越見深遠。如此勇猛精進,便能轉禍為福,轉物為道。
每見近來許多學道的人,追逐外物竟忘了所學之道,正如背明而投暗。其實對教理一無所知,卻偏要裝腔作勢,故弄玄虛,使人以為他是天下最聰明的人,別人都比不上他,處處高人一等。然而,用這種愚蠢的方法去欺騙人,自以為騙得很順當,哪知道這世間尚有不可欺的先知先覺在;儘管可以用卑鄙的手段去掩人耳目,哪知道世間尚有不可掩蓋的公正輿論在。因此自作聰明的人,別人只會認為他愚蠢。自己能謙卑退讓一些,別人反而會把他當做高尚的人看待。
惟有賢達之士才不至那麼愚蠢,他們認為世間的事物無窮無盡,千變萬化,以個人有限的智慧想全面地去探索無窮的事物,只會使智識方面產生偏差,精神上受到困擾,而於大道便不能完全洞明而有缺漏。」
良因贊曰:
雖說「禪」不離日用之間,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然非世俗之人所謂,放鬆身心即是禪。
將「禪」作為時尚者,豈知「語默動靜體安然」 之意為何?
唯有學習,並努力參究般若之道,
並輔以「歷艱難,嘗險阻」之歷練,能處處往道上會者,
方有明心見性,「轉物為道」之日。
否則就只是「逐物而忘道」,若加以種種巧飾,終究是自欺欺人罷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見白雲禪師謂:「以窮達得喪移其所守者,未可語道也」,心中不禁警聳。 未遇事時潔身自愛,或許一般修行人尚能如此; 但遇到考驗仍能持守節操者,則多數或許未能。 未經考驗前,不要妄說我也能; 唯有戰戰兢兢,守護自心, 並多閱讀古德開示、傳記,以培養道心, 遇事或許方能守住。
2013/5/26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 良因曰: 因為尊重自靈,所以能攝護自心,積極地斷惡修善。 反之,不知自重者,則身心粗躁, 又不知反省,只是怨天尤人,這樣必招屈辱! 所言畏者,是對因果、輿論戒慎恐懼的態度。
2013/5/25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 良因曰: 憨山大師《醒世歌》:「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剛刀口易傷。」 因此深深體會,學退讓能消災免難, 所以不僅不吃虧,反而是討了便宜。 更何況忍辱以積大德,福德由此增崇呢! 所以應當調伏貪瞋煩惱!
2013/5/19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人生最不幸處,是偶一失言,而禍不及; 偶一失謀,而事倖成;偶一恣行,而獲小利。 後乃視為故常,而恬不為意。 則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良因曰: 由於僥倖成功,往往就將事情看容易了, 並養成了粗疏的壞習慣,也為將來的失敗種下了因。
2013/5/18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富貴,怨之府也。 才能,身之災也。 聲名,謗之媒也。 歡樂,悲之漸也。」 「只是常有懼心,退一步做,見益而思損,持滿而思溢,則免於禍。」 良因曰: 富貴等是福報相,本不涉及好壞。 但是如果富貴而不能施,有才能而不以德配之
2013/5/12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聰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謙。」 良因曰: 所謂「守之」的意思,並非刻意持守,而是自然顯現於外的。 也就是說,聰明睿智者,必然不外露;道德隆重的人,自然謙卑自牧。 相反的,當一個人急於炫耀聰明,只是曝露他的淺薄; 這些都來自於無知!
見白雲禪師謂:「以窮達得喪移其所守者,未可語道也」,心中不禁警聳。 未遇事時潔身自愛,或許一般修行人尚能如此; 但遇到考驗仍能持守節操者,則多數或許未能。 未經考驗前,不要妄說我也能; 唯有戰戰兢兢,守護自心, 並多閱讀古德開示、傳記,以培養道心, 遇事或許方能守住。
2013/5/26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 良因曰: 因為尊重自靈,所以能攝護自心,積極地斷惡修善。 反之,不知自重者,則身心粗躁, 又不知反省,只是怨天尤人,這樣必招屈辱! 所言畏者,是對因果、輿論戒慎恐懼的態度。
2013/5/25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 良因曰: 憨山大師《醒世歌》:「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剛刀口易傷。」 因此深深體會,學退讓能消災免難, 所以不僅不吃虧,反而是討了便宜。 更何況忍辱以積大德,福德由此增崇呢! 所以應當調伏貪瞋煩惱!
2013/5/19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人生最不幸處,是偶一失言,而禍不及; 偶一失謀,而事倖成;偶一恣行,而獲小利。 後乃視為故常,而恬不為意。 則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良因曰: 由於僥倖成功,往往就將事情看容易了, 並養成了粗疏的壞習慣,也為將來的失敗種下了因。
2013/5/18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富貴,怨之府也。 才能,身之災也。 聲名,謗之媒也。 歡樂,悲之漸也。」 「只是常有懼心,退一步做,見益而思損,持滿而思溢,則免於禍。」 良因曰: 富貴等是福報相,本不涉及好壞。 但是如果富貴而不能施,有才能而不以德配之
2013/5/12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聰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謙。」 良因曰: 所謂「守之」的意思,並非刻意持守,而是自然顯現於外的。 也就是說,聰明睿智者,必然不外露;道德隆重的人,自然謙卑自牧。 相反的,當一個人急於炫耀聰明,只是曝露他的淺薄; 這些都來自於無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原文:不依過患,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無量苦。   釋義舉例:我們常常看到一個人可以幫助他人的事卻不願幫助他人,甚至有落井下石及毀謗他人的心態,此心態在來生必墮惡趣。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看見有老人家過馬路,或是走路比較慢的人,都會說:走快一點好嗎。沒有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若是不幸依止一位無智慧、具有私心的上師,以貪瞋來毀壞佛教,僅僅是聽聞一些佛法的皮毛,便自認為自己是大修行人或宗派、法教之持有者而生驕慢心,遇事便說:「我已經觀察過,這合理、這不合理。」猶如目盲之人在評論畫作的用色是否得當一樣。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經莊嚴論》云:「聞後具智慧,若謗所聞法現種種身相,愚者為何作。」聽聞正法以後會生出智慧,但是你又去謗毀、否定正法,還現種種的身相,這就是真的是愚痴至極的人。我們凡夫眾生,在學佛修行的人要特別小心,不小心沾上這些惡業因果,有的時候長劫都在受報自己都不知道。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原文:不依過患,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無量苦。   釋義舉例:我們常常看到一個人可以幫助他人的事卻不願幫助他人,甚至有落井下石及毀謗他人的心態,此心態在來生必墮惡趣。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看見有老人家過馬路,或是走路比較慢的人,都會說:走快一點好嗎。沒有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若是不幸依止一位無智慧、具有私心的上師,以貪瞋來毀壞佛教,僅僅是聽聞一些佛法的皮毛,便自認為自己是大修行人或宗派、法教之持有者而生驕慢心,遇事便說:「我已經觀察過,這合理、這不合理。」猶如目盲之人在評論畫作的用色是否得當一樣。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Thumbnail
《經莊嚴論》云:「聞後具智慧,若謗所聞法現種種身相,愚者為何作。」聽聞正法以後會生出智慧,但是你又去謗毀、否定正法,還現種種的身相,這就是真的是愚痴至極的人。我們凡夫眾生,在學佛修行的人要特別小心,不小心沾上這些惡業因果,有的時候長劫都在受報自己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