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20章】絕學無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經文:

王弼本: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帛書(校):

唯與呵,其相去幾何?美與亞,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朢呵,其未央才!眾人巸巸,若鄉於大牢,而春登臺。我博焉未垗,若嬰兒未咳。纍呵,似无所歸。眾人皆又余,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鬻人昭昭,我獨若悶呵。鬻人察察,我獨閩閩呵。沕呵,其若海;朢呵,若无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䦎以鄙。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楚簡(校)

絕學無憂。唯與呵,相去幾何?美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註:

  1. 楚簡部分古字以今字代替。
  2. 帛書於「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多出的人字,可能是衍文。


raw-image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學」的本質是向外接收訊息,訊息虛虛實實、詭譎複雜,如果沒有一套過濾系統,便容易受訊息影響,隨之起伏,如此心就不定,越「學」越憂心,所以「絕學」並非拒絕學習,而是心中須有一把尺,藉以辨清並防止訊息對身、心、靈的各種影響。

「唯」指順應、應諾、稱讚等,屬好的回應;「阿」即「呵」,指呵斥、怒責、譏刺等,屬壞的回應。「善與惡」,王弼於註中寫到:「唯訶美惡,相去何若?」,且帛書及楚簡也寫美與惡,所以此處的「善」應為「美」,「美」是美好,「惡」是醜惡,「美與惡」的涵義如同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從外界接收到的訊息,會與自身的意識混融,然後向外做出反應,這反應即是「唯與呵」,比如看到蛇在爬行,蛇蠕動的現象,透過眼睛、視神經,傳達到大腦,大腦將訊息與遠古記憶連結,產生恐懼感,從而對外界保持警戒,這是訊息與深層意識連結後,身體自然而然產生對外的反應,另外,一般常發生的連結是:看到不公,心裡不平,然後選擇挺身而出或默然接受;聽到別人的讚賞,興奮高興,然後選擇謙卑或自負;不小心出錯,緊張惶恐,然後選擇承擔或逃避等等,都是「接收─混融─反應」的過程,而好的反應(唯)跟壞的反應(呵)相差多少?

「反應」本身是客觀存在,本質上沒有區別,真正的區別在於人會害怕自己做出的反應,對外界會有什麼影響,準確來說,是害怕外界因自己的反應所產生的回饋,會對自己不利,因而修正自己,「唯」與「呵」已不是單純的心思,這便是「憂」的來源之一。

「美與惡」是接收訊息後,與自身的意識混融,所產生的價值判斷。在訊息被「接收」的那一剎那,只要覺得美,惡就產生了,反之,只要覺得惡,美也產生了,所以這種二元概念,產生於自我意識,與外界客觀事實無關,可如此想,於外界之時,訊息只有一種客觀狀態,於內之時則被賦予意義跟喜惡,因此,美與惡有何差別?沒有差別,有差別的是人心

從「唯呵美惡」來看,人之所畏來自於人內心與外界的交涉,以及分別心下的趨利避害,兩種皆來自主觀意識,都是從主觀出發,去評判、推斷外界事物的種種,然後以為自己會有什麼影響或是想成為或獲得什麼,接著產生歸納問題、引發情緒、做出應對......等一連串的內心劇場,這樣的繁雜,不可不畏。

當知道「人之所畏」為何,並了解意識之間的混雜,會發現世界的真相遠不只五官所觸及到的,這樣的體悟卻只有自己懂,猶如身在無盡荒涼的荒原上,與眾人格格不入,但是,既已了解真相,也就看破俗世,因此「荒兮其未央哉」並非自嘆,而是說明體悟後的狀態。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

熙熙:熱鬧的樣子。

太牢:古代祭祀天地,以牛、羊、猪三牲具備,稱為太牢,以表崇敬。

儽儽:讀雷或壘,萎靡頹喪的樣子。

眾人紛紛想享受高規格的禮讚,皆想體會在春天登台樓閣的愜意,而我(指行道者)獨自淡泊得一點心動的徵兆都沒有,如同未開化的嬰兒,外表看似憔悴頹廢,無所依歸。

「享太牢」是比喻人都會想追求高級享受,比如財貨名利權勢地位等,高級不一定是頂級,凡是超出個人所應得的、所能掌握的皆屬於其指涉的範疇;「如春登台」則指出想登高適意的興興然,當受慾望驅使,便會顯露這股興興然,它來自於深層意識,會跳過大腦思維,直接表露,而當大多數人任由慾望驅使,彼此的認知合流,形成集體意識,又會反過來加深個人慾望的堆疊,如要從中跳脫,需得回到自身的感知之中,去找尋合於自身的「度」。

厲害的人於起心動念之際,可熄滅慾望的念頭;而行道者,則是心如止水,毫無徵兆,心裡就像沒發生過事一樣,外表看似頹廢、精神若乎無所適從,實際上,清晰明白卻又不為所動,也就無事展露於形外。

raw-image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有餘」有兩種解,一是餘財以為奢,餘智以為詐,財與智過多就會驕奢狡詐;二是有懷有志,盈溢胸心,即是以慾望為底,追求超出合乎自身的目標理想,顯露志滿貪求。奢與詐是描述本性會變為如何,志懷盈溢則是點出本性改變之前的成因。

慾望讓眾人目標明確,形成一道清晰明亮的進步路線,走上這條道路,便會使勁讓自己閃耀(昭昭),以獲取能量,也開始懂分別(察察),以自我意識去定義、劃分這個世界,然後進入「自以為」。

相對於眾人的精明,行道者有著一顆愚人之心,就像遺失了什麼,少了那股明確、銳利的神氣,呈現混沌、愚昧、迷糊不清的樣子,當然他並非真的愚笨,相反的,他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所以不會過度強求,因為了解與感悟甚多,所以無分別心,無分別心便不會輕易下定義,對萬事萬物有著崇高的尊重。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帛書:沕呵,其若海;朢呵,若无所止。

澹:恬静、安然的样子;水波纡缓的样子。

沕:讀密或勿,潛藏。

飂:讀六或聊,飄。

行道者外表頹然愚鈍,內在卻是如海之深、如風不止。我們會以為只要澹泊名利,便能擁有和他一樣的心胸與智慧,但事實上跟澹泊名利沒有正相關,澹兮,雖有恬靜安然的意思,但它不是目的,而是了解「很多事」之後的淡然,事包含虛體與實體,一般人大多止於實體。

懂了很多,便會發覺很多不懂,所以會不斷探究這個世界,因為自己身處其中,自己與世界是無時無刻在交流激盪著,知道一些事,也會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以回應這個世界,即是所謂的:知道,順其道。與眾人為了自我而趨利競爭的態度截然不同。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以,用也。因為眾人有心有為,所以事應有所用,行道者因其無心無為,所以顯得愚頑鄙陋,他與眾人不同,只著重於道。

有心有為,是帶入自身執念,意圖使自己經手的事物有所變動,事因己而變,即是有為;無心無為,是將自身融於道中,該怎麼做便怎麼做,循道而作不妄作,順勢而為不自為

因此,行道者收斂內斂,外顯一般,境界極深,不在乎世界如何看待他,只在乎自己是否在這世界處於合適的位置,並發揮該有的作用。

「眾人熙熙......」、「眾人有餘」、「眾人有以」等現象,皆是來自於「學」,「學」不僅是學知識技能,更多是來自意識上的交流,使得人有分別心、有心有為,「絕學」是過濾訊息雜質,避免走偏,讓自身更接近於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唯之與阿”,多解釋指向“態度和發聲”解。 例如:誠懇輕聲回答和不耐大聲回應,兩相較差別有多少?(這種解釋我第一個直覺就不對。)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若指常識的「善和惡」,這善和惡本差異就很大,我想老子不會舉這種例來砸自己的腳。 在老子《帛書甲本》原文是「美與惡,其相去何若?」 還有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所以我想“善與惡”應是指美和醜。 而且“美醜觀”這種也比較接近“自由心證”;「你看覺得美,我看沒那麼美」。舉例美醜也較適當。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恭敬唯諾和阿諛奉承,從行動外表看起來又差多少?(兩者很像) 美和醜相較起來又各如何?(美醜自由心證) 「唯、阿」若是看作態度和發聲解,那和第二句「美與醜」,就不太合! 「唯、阿」是形象外表,「美、醜」也是形象外表。 這符合邏輯性,舉例意義相近性,不落差太大。 【荒兮其未央哉】 我看老子的個性,應該不是那種人云亦云,人怕亦怕的人! 蠻多解釋應說幾乎,都把“荒兮其未央哉”做單句解: 「荒漠阿!無邊際無窮止盡」或「大道!深遠廣闊不能停止」等等大概諸如此類 ..,還有你現在的解釋。 “荒兮”上一句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綜合兩句意思, “人們所畏懼的,我們也不能不畏懼,大道阿!深遠廣闊沒有止盡。” 我覺得這樣見解,感覺沒頭沒腦!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衆人熙熙,如享太牢 .. 」。 從上下句看,我老覺它是連繫上一句,而且還是很有個性的一句話,我覺應該是這樣解, 「人們害怕的,我也就要跟著怕,那到天荒地老也沒完沒了阿!?」 而且句尾“哉”字有反問的語意。 這一段我為什麼這樣看待呢? 因為看老子寫這本道德經,我不相信他會是個人云亦云,人怕亦怕的人!
avatar-img
Peace的沙龍
78會員
47內容數
Peac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7/07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2024/07/07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2024/04/28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2024/04/28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2023/07/02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Thumbnail
2023/07/02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給兒童的啟蒙讀物<三字經>,也有教孩子辨識人類與生俱來的七種基本情緒:喜怒哀懼愛惡欲。辨識這七種情緒,是為了管理它們。 我喜悅、我憤怒、我哀傷、我恐懼、我愛、我討厭、我想要。 我們的生活、人際關係、心情……等,都受到這七種情緒的影響,無法管理,就會導致失控。一但失控,憤怒會傷人、愛會生恨、慾望會導致
Thumbnail
給兒童的啟蒙讀物<三字經>,也有教孩子辨識人類與生俱來的七種基本情緒:喜怒哀懼愛惡欲。辨識這七種情緒,是為了管理它們。 我喜悅、我憤怒、我哀傷、我恐懼、我愛、我討厭、我想要。 我們的生活、人際關係、心情……等,都受到這七種情緒的影響,無法管理,就會導致失控。一但失控,憤怒會傷人、愛會生恨、慾望會導致
Thumbnail
從希言自然到焉有不信,似乎在說明道與自然包覆一切,而人的意識只停留在自己區劃的領域,難以體會宇宙的包羅萬象,人的生命短暫,但應有其天命與任務,了悟自然之道,或許能活出自我,遂與天合。
Thumbnail
從希言自然到焉有不信,似乎在說明道與自然包覆一切,而人的意識只停留在自己區劃的領域,難以體會宇宙的包羅萬象,人的生命短暫,但應有其天命與任務,了悟自然之道,或許能活出自我,遂與天合。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我們執著於「美」,對「醜」就失去了包容性。 同樣的,執著於「善」,對「惡」的排斥性就增加了。 如果不察,往往在成就阿修羅道而不自知。 固然,我們再初階段必須擇善固執, 但是我們漸漸地發現,對於善、惡的執取, 往往也會成為內心擾動之因。 例如:我們愛一個人, 就希望他成為我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我們執著於「美」,對「醜」就失去了包容性。 同樣的,執著於「善」,對「惡」的排斥性就增加了。 如果不察,往往在成就阿修羅道而不自知。 固然,我們再初階段必須擇善固執, 但是我們漸漸地發現,對於善、惡的執取, 往往也會成為內心擾動之因。 例如:我們愛一個人, 就希望他成為我
Thumbnail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反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專於物外 。專於相內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體不懼怕大能量的衝擊,則大能量即會來到。 正因爲不滿足,所以不滿足。 「厭」是指滿足。
Thumbnail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反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專於物外 。專於相內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體不懼怕大能量的衝擊,則大能量即會來到。 正因爲不滿足,所以不滿足。 「厭」是指滿足。
Thumbnail
ㄧ葉可知秋 . ㄧ葉可蔽目 想法太多,而呈現於外,是呼吸時會用到的材料。呼吸時,想法太多,會示現於外。
Thumbnail
ㄧ葉可知秋 . ㄧ葉可蔽目 想法太多,而呈現於外,是呼吸時會用到的材料。呼吸時,想法太多,會示現於外。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這把刀子有刀鋒、刀背和刀柄,你可以只拿起刀鋒嗎?或只拿起刀背或刀柄?刀柄、刀背和刀鋒這些部位都在同一把刀上,當你拿起刀時,這三個部份都同時被一齊拿起。 良因曰 :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這把刀子有刀鋒、刀背和刀柄,你可以只拿起刀鋒嗎?或只拿起刀背或刀柄?刀柄、刀背和刀鋒這些部位都在同一把刀上,當你拿起刀時,這三個部份都同時被一齊拿起。 良因曰 :
Thumbnail
「學」的本質是向外接收訊息,訊息虛虛實實、詭譎複雜,如果沒有一套過濾系統,便容易受訊息影響,隨之起伏,如此心就不定,越「學」越憂心,所以「絕學」並非拒絕學習,而是心中須有一把尺,藉以辨清並防止訊息對身、心、靈的各種影響。
Thumbnail
「學」的本質是向外接收訊息,訊息虛虛實實、詭譎複雜,如果沒有一套過濾系統,便容易受訊息影響,隨之起伏,如此心就不定,越「學」越憂心,所以「絕學」並非拒絕學習,而是心中須有一把尺,藉以辨清並防止訊息對身、心、靈的各種影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