嗑ㄎㄜˋ
- 說話。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五四齣:「小姐,俺淡口兒閒嗑,你和柳郎夢裡、陰司裡,兩下光景何如?」
- 用牙尖咬裂硬物。如:「嗑瓜子」。
- 俗稱對毒品的吸食。如:「他因年少無知,染上了毒癮,鎮日嗑藥。」
溘然謝世(ㄎㄜˋ ㄖㄢˊ)
辭別人世,指死亡。如:「我特地燉了一鍋雞湯到醫院探視老友,想不到他已在昨夜溘然謝世。」
盍(ㄏㄜˊ)
何不,表示反問。《論語.公冶長》:「盍各言爾志?」
公冶長: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公冶長:
顏淵、季路侍奉時。孔子說:「為什麽不說說各人的願望呢?」子路說:「願將車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壞了也不遺憾。」顏淵說:「但願能做到不夸耀優點、不宣揚功勞。」子路說:「您的願望呢?」孔子說:「但願老人能享受安樂,少兒能得到關懷,朋友能夠信任我。」
榻ㄊㄚˋ
狹長的矮床。如:「籐榻」、「軟榻」。《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移我瑠璃榻,出置前窗下。」
潔癖ㄐㄧㄝˊ ㄆㄧˇ
過度愛好清潔的習性。《明史.卷二九八.隱逸傳.倪瓚傳》:「為人有潔癖,盥濯不離手。」
怪僻ㄍㄨㄞˋ ㄆㄧˋ
- 性情怪異偏執。《紅樓夢》第四一回:「黛玉知他天性怪僻的很,不好多話。」
- 不尋常。《福惠全書.卷二五.教養部.講學》:「非求之于高遠而難知也,非履之于怪僻而難行也。」
羝羊觸藩(ㄉㄧ ㄧㄤˊ ㄔㄨˋ ㄈㄢˊ)
公羊以角撞籬笆,被籬笆纏住,前進後退不得。語出《易經.大壯卦.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封神演義》第七回:「紂王沉吟不語,心下煎熬,似羝羊觸藩,進退兩難。」《幼學瓊林.卷四.鳥獸類》:「進退兩難,曰羝羊觸藩。」也作「羊觸藩籬」。
溜ㄌㄧㄡˋ
列。如:「這一溜有五棟房子。」
循
(形)善良守法的。如:「循吏」。
(副)逐漸、漸漸。如:「循循善誘」。《聊齋志異.卷一.青鳳》:「蓋循循善教,有師範焉。」
(名)姓。如南朝時梁有循景智。
場面闊綽(ㄎㄨㄛˋ ㄔㄨㄛˋ)
排場豪華奢侈。《文明小史》第四七回:「一到上海,就搬到禮查客店,住了一間每天五塊錢的房間,為的是場面闊綽些,好叫人看不出他的底蘊。」
支支吾吾ㄓ ㄓ ㄨˊ ㄨˊ
說話含混不清,搪塞了事。《兒女英雄傳》第五回:「怎麼問了半日,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
支吾
㈠ ㄓ ㄨˊ
- 抵抗、抗拒。《舊五代史.卷一三六.周書僭偽傳三.孟知祥傳》:「與遂、閬兵合,則勢不可支吾。」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二折:「逼得他忍飢受冷,並不敢半句支吾。」也作「枝梧」。
- 應付、對付。元.白樸《梧桐雨》第二折:「端詳了你上馬嬌,怎支吾蜀道難!」《水滸傳》第九回:「少間管營來點你,要打一百殺威棒時,你便只說你一路患病,未曾痊可。我自來與你支吾。」
㈡ ㄓ ˙ㄨ
用含混牽強的言語,應付搪塞他人。《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胡說!世間不信有這等巧事,他家失去了十五貫錢,你卻賣的絲恰好也是十五貫錢,這分明是支吾的說話了。」《紅樓夢》第七三回:「你們查的不嚴,怕得不是,還拿這話來支吾。」
結巴(ㄐㄧㄝ ㄅㄚ(變)ㄐㄧㄝ ˙ㄅㄚ)
說話不流利,常有字音重複或語句中斷的現象。 例他一緊張,講話就結巴。
七竅生煙
眼耳鼻口都冒出火來。形容十分憤怒。《蕩寇志》第五回:「那太尉等待回來,看見兒子耳鼻俱無,又見那幾個人這般模樣,氣得說不出話來,三尸神炸,七竅生煙。」也作「七孔生煙」。
喜不自「勝」ㄕㄥ
禁得起、承受得了。如:「勝任」、「不勝其擾」。唐.韓愈〈題木居士〉詩二首之二:「朽蠹不勝刀鋸力,匠人雖巧欲何如。」
局促
- 器量狹小。《文選.古詩十九首.東城高且長》:「晨風懷苦心,蟋蟀傷局促。」也作「侷促」、「跼促」。
- 空間狹小。三國.魏.阮籍〈元父賦〉:「故其城郭,卑小局促。」也作「侷促」、「跼促」。
- 不安適的樣子。《喻世明言.卷二.陳御史巧勘金釵鈿》:「那假公子在席上自覺局促,本是能飲的,只推量窄,夫人也不強他。」也作「侷促」、「跼促」。
- 短促。《北史.卷四五.夏侯道遷傳》:「人生局促,何殊朝露,坐上相看,先後間耳。」
局促一隅ㄐㄩˊ ㄘㄨˋ ㄧ ㄩˊ
局限在某個狹小範圍內。如:「這篇社論立論偏狹,未免局促一隅,不夠深入。」也作「侷促一隅」。
氈ㄓㄢ
名用獸毛加膠汁壓製成的織物,可做墊褥或鞋帽等。如:「
毛氈」、「床氈」。《梁書.卷三六.江革傳》:「乃脫所著襦,並手割半氈與革充臥具而去。」
辭 [辛部-12畫-共19畫]注 音ㄘˊ
釋 義
名
- 辯訟的話。《說文解字.辛部》:「辭,說也」。《周禮.秋官.鄉士》:「聽其獄訟,察其辭。」
- 敘述、說明的語言文字。通「詞」。如:「言辭」、「措辭」。《易經.繫辭下》:「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 口實、話柄。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宋.辛棄疾〈論荊襄上流為東南重地〉:「朝廷固無辭以罪之也。」
- 文體名。起於戰國時期的楚國,屈原為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漢人集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為楚辭,後人因稱此類賦體文學為「辭賦」或「辭」。
動
- 告知。《周禮.夏官.太僕》:「王不視朝,則辭於三公及孤卿。」漢.鄭玄.注:「辭,謂以王不視朝之意告之。」
- 推卻、不接受。如:「推辭」、「辭謝」、「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 告別。如:「告辭」、「辭行」。《戰國策.趙策三》:「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復見。」
- 責備。《左傳.昭公九年》:「晉梁丙、張趯率陰戎伐潁,使詹桓伯辭於晉。」晉.杜預.注:「辭,責讓也。」
- 解雇、解聘。參見「辭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