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習慣Holy Shit】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即使已經離開彼此的生活,也習慣了一個人的日子怎樣好好過。
平時並不會夢見,也不會想起這個人。有的時候甚至會覺得很疑惑,這十幾年的時光它真的存在過嗎?或者是說,曾經過過的日子,其實很難想得起來,每一天都是那樣的平淡自然,沒甚麼特別到我也想不出有甚麼日子是特別難忘的。那種感覺就像是,一股氣,聚集在一起的時候是一股氣息,分開了以後,氣息就散了,你想不起來那是甚麼感覺,是甚麼滋味。
但是,當有某些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時刻裡,當你準備要吃飯了,卻想得看的都是對方喜歡吃而你根本不碰的東西。逛超市的時候,你看著各式各樣的食材,想的卻是想要做一頓對方愛吃的菜。逛網站的時候,會想要買新的對方也許能喜歡的生活用品。甚至,有時候下班的時候,常常會轉錯了彎回到以前的住處...等等等等。
其實你也明瞭,這和愛情早已無關。這只是一種習慣。你不管是以前或是現在,都不是為了甚麼,以前可能會覺得,啊,是愛啊,但現在,你明白這只是一種習慣。你會去看到甚麼東西適合對方,你會首先想到對方愛吃甚麼,你會考慮想要煮甚麼給對方吃。但是,你毫無動力。你其實並不會想要去做這些事,它只是一種無意識的人體導航功能,無關情愛。
當你清楚這只是一種習慣,而不是一種制約了以後,你會看得更清楚,你們有多麼的不同。所以你才會去困惑過去那些時光,到底是甚麼?
但其實無須困惑。當你一個人生活的時候,許多習慣也慢慢地在改變,而在這時間裡,無須約束、沒有制衡、不必妥協。你只需要跟自己妥協就好了,並不是一件太困難的事(當然,如果是青少年或者還在思想混沌時期就很難說)。
慢慢地,你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習慣。你喜歡看的電影。你想要花時間讀的書。你是自由的,你的喜好可以屬於你自己,由此,你會更享受生活帶來的樂趣。
習慣不代表你忘不了,不代表你還有甚麼感覺,不代表你還有多關心。它就只是一個習慣而已。久而久之,自然會被另一個習慣給取代。
And that's life.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7會員
6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heeno L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標題真的超級長。 但其實講的是同一個案子,來自北九州連續監禁殺人事件。 (莫名其妙的浪漫情懷...還是變態XDDD) 每個人遇事自保時都無法這麼坦誠吧?! 一定要為自己辯駁什麼的,但純子就輕輕一句帶過了,就像她在事件裡的存在感一樣。 人性很難懂,犯罪者的心理更難懂... 很一貫的園子溫。
最近因為雞排妹和翁立友的性騷擾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甚至翁立友今天還大費周章的開了記著會,大言不慚說自己是受害者。
先不論患病本身的原因。如果你把憂鬱症看成是腦袋的感冒,應該大家也常常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就感冒了吧?但只是這個感冒是感冒很久,或者就是易感冒的體質,有事沒事就來場大感冒。大概是這樣的狀態。 患病的原因是不是因為脆弱,不知道,不確定。但大致上可以確定的是,患病者原則上多是敏感的。病患不願意出門,不願意接觸
這裡我使用的fantacy,純粹是一種「空想」。無論你是唯物論者,或者唯心論者,都會掉入的某種漩渦般的黑洞,無法自拔。 當初的「高雄發大財」,對唯物論者來說,重點是發大財這個實際得到的利益。但對唯心論者來說,就像是教條式的精神喊話,當然,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這兩面去看。
最近臉書上一片撻伐聲,當然也很不捨濁團的解散。但是這股撻伐聲卻綿延到了樂迷的身上,其實我還挺不爽的。 音樂祭也好,專場也好,其實很多的樂迷是跟著樂團的中心思想走的,因為除了喜歡他們的音樂以外,也喜歡他們腦袋裡的東西。
先知總是孤獨的。但在這世上,到底有多少真的先知呢?到底有多少人的Shining可以解救自己,甚至是別人呢?這個問題沒人知道。那如果事先預見的事情沒有發生的話,先知就成了騙子。 聖經上所在多有先知被認為是騙子的存在。而在現在的社會上,我反而覺得,自稱為先知的大多都是騙子(概率大概99.99%)吧。
標題真的超級長。 但其實講的是同一個案子,來自北九州連續監禁殺人事件。 (莫名其妙的浪漫情懷...還是變態XDDD) 每個人遇事自保時都無法這麼坦誠吧?! 一定要為自己辯駁什麼的,但純子就輕輕一句帶過了,就像她在事件裡的存在感一樣。 人性很難懂,犯罪者的心理更難懂... 很一貫的園子溫。
最近因為雞排妹和翁立友的性騷擾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甚至翁立友今天還大費周章的開了記著會,大言不慚說自己是受害者。
先不論患病本身的原因。如果你把憂鬱症看成是腦袋的感冒,應該大家也常常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就感冒了吧?但只是這個感冒是感冒很久,或者就是易感冒的體質,有事沒事就來場大感冒。大概是這樣的狀態。 患病的原因是不是因為脆弱,不知道,不確定。但大致上可以確定的是,患病者原則上多是敏感的。病患不願意出門,不願意接觸
這裡我使用的fantacy,純粹是一種「空想」。無論你是唯物論者,或者唯心論者,都會掉入的某種漩渦般的黑洞,無法自拔。 當初的「高雄發大財」,對唯物論者來說,重點是發大財這個實際得到的利益。但對唯心論者來說,就像是教條式的精神喊話,當然,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這兩面去看。
最近臉書上一片撻伐聲,當然也很不捨濁團的解散。但是這股撻伐聲卻綿延到了樂迷的身上,其實我還挺不爽的。 音樂祭也好,專場也好,其實很多的樂迷是跟著樂團的中心思想走的,因為除了喜歡他們的音樂以外,也喜歡他們腦袋裡的東西。
先知總是孤獨的。但在這世上,到底有多少真的先知呢?到底有多少人的Shining可以解救自己,甚至是別人呢?這個問題沒人知道。那如果事先預見的事情沒有發生的話,先知就成了騙子。 聖經上所在多有先知被認為是騙子的存在。而在現在的社會上,我反而覺得,自稱為先知的大多都是騙子(概率大概99.99%)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每天要持續一件事情真的很難,就算只是甩乾牙刷或鞋子歸位,這類不太影響主線任務的小事,學會另個人的習慣卻如此簡單。
Thumbnail
人生在世,每天的所作所為都已經固定,因為心性指導行為,或從善或從惡,也差不多定型牢固了。做習慣的事要改變真的很困難,就像一個人早餐習慣吃燒餅油條沾豆漿已經二三十年,突然要他改吃漢堡配美式咖啡,他怎麼能接受。又比如,一個獨善其身多年的人,對於不相干的人事物早已冷漠成自然,突然要他轉變心性,變成一個熱心
Thumbnail
日常生活發現習慣容易中斷,後來發現自己中斷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 「不知道這習慣是為了什麼?只因看到大家都說這是好習慣,所以才執行。」
Thumbnail
你說,最近深有所感,感覺變了。你不明白,為什麼人説變就變了。不管是人還是事,或環境都一樣,包括感情也是如此。以前不明白,最近好像慢慢懂了。
Thumbnail
我們常常會自然而然地去做一些事,也常聽到跟「習慣」相關的句子,例如:習慣成自然、習慣就好、你這個壞習慣要改掉…等。查閱字典對「習慣」的解釋是:「長期養成,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模式或地方風尚。」而在網路書店查詢跟「習慣」相關的書名,竟有數百本之多,包括全球銷售超過1500萬本以上的《原子習慣》,可見習
Thumbnail
習慣構成生活的基本單位,每個習慣造就了每個小結果,最終影響人生。改變始於足下,從性實習慣開始,最終影響整個世界。
一個人所累積形成的個人習慣必須要經過頻繁不斷的接觸、甚至訓練至嫻熟境界
Thumbnail
你有沒有思考過,習慣在生活中有什麼作用?根據《原子習慣》一書的作者James Clear的說法,習慣是「多次重複後的自動化行為」。當習慣還沒有養成時,我們的大腦需要花費很多精力做決策。想像你剛搬到一個陌生城市要出門上班,一開始面對的就是如何從住家到辦公室,你也許會花費幾天的時間,嘗試不同的交通工具與
改掉「壞」習慣是一件好事;可是改掉一個「好」習慣,事情感覺就不太對勁,所以決定還是先維持更新好了,反正也已經習慣每天紀錄生活了。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每天要持續一件事情真的很難,就算只是甩乾牙刷或鞋子歸位,這類不太影響主線任務的小事,學會另個人的習慣卻如此簡單。
Thumbnail
人生在世,每天的所作所為都已經固定,因為心性指導行為,或從善或從惡,也差不多定型牢固了。做習慣的事要改變真的很困難,就像一個人早餐習慣吃燒餅油條沾豆漿已經二三十年,突然要他改吃漢堡配美式咖啡,他怎麼能接受。又比如,一個獨善其身多年的人,對於不相干的人事物早已冷漠成自然,突然要他轉變心性,變成一個熱心
Thumbnail
日常生活發現習慣容易中斷,後來發現自己中斷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 「不知道這習慣是為了什麼?只因看到大家都說這是好習慣,所以才執行。」
Thumbnail
你說,最近深有所感,感覺變了。你不明白,為什麼人説變就變了。不管是人還是事,或環境都一樣,包括感情也是如此。以前不明白,最近好像慢慢懂了。
Thumbnail
我們常常會自然而然地去做一些事,也常聽到跟「習慣」相關的句子,例如:習慣成自然、習慣就好、你這個壞習慣要改掉…等。查閱字典對「習慣」的解釋是:「長期養成,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模式或地方風尚。」而在網路書店查詢跟「習慣」相關的書名,竟有數百本之多,包括全球銷售超過1500萬本以上的《原子習慣》,可見習
Thumbnail
習慣構成生活的基本單位,每個習慣造就了每個小結果,最終影響人生。改變始於足下,從性實習慣開始,最終影響整個世界。
一個人所累積形成的個人習慣必須要經過頻繁不斷的接觸、甚至訓練至嫻熟境界
Thumbnail
你有沒有思考過,習慣在生活中有什麼作用?根據《原子習慣》一書的作者James Clear的說法,習慣是「多次重複後的自動化行為」。當習慣還沒有養成時,我們的大腦需要花費很多精力做決策。想像你剛搬到一個陌生城市要出門上班,一開始面對的就是如何從住家到辦公室,你也許會花費幾天的時間,嘗試不同的交通工具與
改掉「壞」習慣是一件好事;可是改掉一個「好」習慣,事情感覺就不太對勁,所以決定還是先維持更新好了,反正也已經習慣每天紀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