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表於2017/11/14
母親即將邁向人生第六十個年頭,因此今年生日格外有意義。
去年我生日時,不諳科技產品的母親捎來一封親手寫的信,這事一直讓我放在心上。
今年母親生日當天落在週間,也剛好我人會在海外度過所以無法在當日或是當周末回家看看她,但我已事先準備好小禮物交給親愛的弟弟,讓他在母親生日當天交給她。
很多時候,有些話在面對面的時候因為一來一往的溝通很難情緒培養的一氣呵成。一方面是你可以即時、親眼看到對方的表情,可能很多話都會打住不說出口。選擇寫信可能是最好的一種深度溝通 (也許)
母親小時候的環境不好,她曾經說過總是羨慕幼兒園的孩子有點心可以吃,她和兄弟們只能在窗外看著教室內的孩子吃點心,因為沒有錢可以念幼兒園。外公在母親還小的時候過世了,外婆因為眼疾也無法工作,所以母親在中學畢業後就開始投入工作,學歷對她來說是求職的門檻,一直在最低階的受薪階層。當時鑽的錢全交給外婆打理,也許因為這樣的成長背景讓她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明顯感受到了「經濟壓力的不安」加上家族成員間的種種,自小便看盡了家族成員間對於金錢的扭曲價值觀,想想台灣這個社會就是這樣吧,苦過來的或是媒體給社會的教育都是如此,唯有擁有錢就是成功);所以母親在部分家族成員裏,並未得到相對重視與尊重。這些我都看在眼裏放在心裏。
而我,從小備受呵護的成長,從未真正吃過苦或是從事勞力工作賺取生活費,總是母親好好的照顧我們三個孩子,不需要分攤做家事,只要好好念書完成學業找一份穩定工作,好好生活、成家。這一直都是華人家庭的教育觀,每個階段時間到了就做該做的事情。但好像我不是成長為這樣的人啊!
我記得母親最常掛在嘴邊的就是「不要給別人添麻煩」、「要有禮貌」這兩件事我經常做得很好,尤其是前者。但不給人添麻煩有時候就是自己都得攔下來完成,反映母親在家務上總是自己來。為何學生時期都不能體會呢?想想真是對不起我的母親。
與母親的關係直到這兩三年,才漸漸有更好的互動,曾經我是讓母親頭痛的女兒。有主見,有自己的想法不願受傳統約束,後來才能明白母親在我求學時總說我「標新立異」其實我只是長成不是他們期待的女性模樣而已。直到現在我還是擁有自我,我可以理解母親的操心,但很多時候上一代的教育時空背景與現代真的變化莫測,現在我也認為年輕一代的朋友跟我的距離與想法甚遠,何況我們與我們的父母的距離?
今年我生日時,人在海外的我收到母親難得的 LINE 訊息 (她幾乎不用通訊軟體的,加上去年左眼犯眼疾視力退化後,她盡量減少接觸這類對於視力有影響的科技產品) 其實生日這件事都得感謝父母,當然母親們在每年這個日子對孩子掛念會更重,今年她特別提到了婚姻這件事,這是我們經常以開玩笑的方式溝通也經常沒有下文,我可以理解她希望有個伴可以照顧彼此,可這是急不來也不能將就與遷就,願母親快樂但婚姻與擇偶還是在我個人,只希望最終她會尊重我的選擇與支持我的選擇。
寫給母親的信已經封入信封,準備在離台前寄出,希望她閱畢後心臟依舊強健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