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癮腦學】小酌也有致癌風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小酌也有致癌風險。(圖:Marta Filipczyk on Unsplash)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發表日期:2022/05/30
本文彙整自精神科門診的診間絮語、認知行為治療與正念認知心理治療的經驗,所有對話皆已改寫,去除所有可以標示出特定身分的描寫。若有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小酌飲酒對某些族群可能有心血管保護效果,但並非所有族群。同時,小酌飲酒仍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如果同時有飲酒與抽菸習慣者,罹患癌症的風險更高。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不同酒精攝取量對新發癌症的貢獻程度。

每25個新罹患癌症的病例中,有1個與飲酒有關
根據《刺胳針腫瘤學》(The Lancet Oncology )一份研究,在全球範圍內,2020年所有癌症新病例中有74萬例(4.1%)可歸因於飲酒。其中,3/4癌症新病例是男性,與飲酒相關的癌症主要是食道癌、口腔癌、肝癌、直腸癌與乳腺癌(女性)。這份研究同時發現,東亞區域的飲酒人口比率持續上升。
即使小酌,也有致癌風險
在歸因飲酒的新發癌症患者中,有94.4%患者每日平均飲酒量在1單位標準酒精當量(即10克酒精)以上,55.2%患者每日平均飲酒量在5單位標準酒精當量(即50克酒精)以上,55.2%患者每日平均飲酒量在5單位標準酒精當量(即50克酒精)以上,20.5%患者每日平均飲酒量在10單位標準酒精當量(即100克酒精)以上。
換句話說,即便是一般人自詡的睡前小酌或是家庭酒聚,每日飲酒即便不到1罐罐裝啤酒的酒精當量(大約330mL,4.5%,約14.85克酒精),也有致癌風險,且在所有酒精相關癌症中佔5.6%比例。
酒精致癌性可能與酒精對DNA的損害有關
酒精對身體的傷害,主要是透過酒精的代謝物乙醛(Acetaldehyde)發生。乙醛是一種分子小且活性高的化合物,可以透過產生DNA產生股間交聯(Interstrand Crosslinking, ICL),改變與損害DNA,阻礙細胞分裂與蛋白質的產生來導致癌症。
酒精╳香菸:毒上加毒
乙醛,存在於各種植物、成熟水果和蔬菜中。除了酒精,人類可以透過其他途經攝取乙醛。人類主要攝取乙醛的途徑,是藉由飲酒、抽菸、呼吸受污染的空氣來獲得。
香菸燃燒,能夠產生甲醛、乙醛(Acetaldehyde)等呼吸道刺激物,對眼睛、鼻子、咽喉產生刺激,也會刺激支氣管黏膜下腺體,增加呼吸道分泌物、抑制呼吸道絨毛運動,造成慢性咳嗽,容易轉化為慢性支氣管炎及肺氣腫。
電子菸的菸液中,除了尼古丁,亦常常檢驗出甲醛及乙醛成分,引發肺部疾病。電子菸在呼吸道刺激與致癌性上,與香菸相同,並沒有比較健康。
甲醛與乙醛都能透過肺部吸收。曾有研究顯示,飲酒與抽菸具有協同作用,可以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
酒精相關代謝基因:ALDH2基因
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究,台灣有47%民眾攜帶乙醛去氫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 ALDH)的ALDH2*2基因。一般來說,攜帶ALDH2*2基因者,體內製造的ALDH2的數量較少,乙醛代謝較慢,一旦接觸酒精,可以迅速透過皮膚微血管擴張、臉紅、頭痛、發癢、心悸或嘔吐等警示症狀,限制酒精攝取量,減少飲酒帶來的癌症風險。
然而,在臺灣酒癮文化中,有些人相信酒量是可以訓練的,甚至有些人相信,ALDH2數量是可以透過訓練增加的,更甚者,有些營養或健康食品成分宣稱可以加速酒精或是乙醛的代謝。是的,透過反覆飲酒,身體透過非ALDH2系統代謝酒精的能力(20% 是由微粒體的乙醇氧化酶MEOS代謝掉)可能可以增加,但大部分酒精,將近80%,還是倚賴ALDH2酵素代謝。目前尚無研究證據顯示,ALHD2的酵素數量可以透過飲酒訓練增加。同樣的,一些益生菌成份宣稱能夠幫助酒精或乙醛在腸道中的代謝,但這無助於減少已經發生的消化道局部傷害,也無助於改善已從腸道吸收的乙醛毒性。
離開酒精,可以向成癮科專科醫師求助
長期有飲酒與抽菸習慣者,強烈建議停酒與戒菸。
在停酒部分,如果自己嘗試後仍停不下來,可以尋找社區診所的成癮科專科醫師評估與治療。如果您的酒癮問題非常嚴重,合併有嚴重內外科問題,可能需要多科共同照會與治療,建議改往醫院成癮科門診求助。
在戒菸部分,可以透過戒菸診所或戒菸門診取得相關戒菸藥物。
avatar-img
121會員
73內容數
情緒腦學,彙整與精神科、身心科相關的腦科學論文,幫助讀者透過腦科學來理解自身或親朋好友遭遇的情緒障礙或情緒疾病(憂鬱、焦慮、強迫等等)。與公開的文章不同,情緒腦科學專欄,將更深入解釋腦部與情緒的關聯,幫助希望進一步理解情緒在頭腦間運作機轉的讀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醫療心空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2022年3月開始,COVID-19病毒正式進入臺灣社區。從2021到目前,臺灣經歷3波病毒入侵,除了造成社會經濟起伏、人心動盪,也帶來越來越多的飲酒問題。有些原本沒有酒癮的個案,在疫情嚴重期間,會以酒代藥,染上酒癮,也使原本穩定的藥物效果無效。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很多身心科門診求助的個案都會說,因為心情不好才喝酒,這樣晚上才不會想太多負面的事。各種酒促文宣也會宣傳酒精性飲料的營養成分與好處,鼓勵大家飲酒,然而這一切都只是酒品行銷。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整裡三個最常見的宣傳成分,請聰明消費。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飲酒與睡眠障礙、憂鬱之間,互為因果。臨床上有許多門診個案,帶著睡眠障礙與酒精使用障礙而來,卻輕忽酒精的危害。輕視自身罹患酒精使用障礙的風險、低估酒精的影響,不但無助於自己抵抗酒精的危害,反而會增加自己染上酒精使用障礙的風險。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隨著冬季季節性憂鬱與農曆年關憂鬱症出現,原本病情穩定的許多憂鬱症與焦慮症個案,又開始出現暴飲或是常規性飲酒的行為變化。在社區身心科或成癮科門診,酒精使用障礙的盛行率非常高,當酒精介入生活,憂鬱加劇、睡眠品質惡化、認知功能下降甚至體重下降都變得更為常見。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一般人談到失眠,都只會想到跟自己的心理壓力、身心疾病有關。然而臨床上,有許多人的失眠與身體的慢性疾病或其他藥物有關。特別是長期飲酒的人,身體常常出現許多內外科疾病,這些身體疾病也會影響到睡眠。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先來談談臺灣常見的痛風。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童年負面經驗會影響到成年的焦慮、憂鬱、社會關係與自殺風險。最近一篇臺灣本土研究發現,接觸甲基安非他命,會顯著增加童年負面經驗者的自殺風險。讓我們一起透過這篇文章,一起來了解童年負面經驗與甲基安非他命如何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2022年3月開始,COVID-19病毒正式進入臺灣社區。從2021到目前,臺灣經歷3波病毒入侵,除了造成社會經濟起伏、人心動盪,也帶來越來越多的飲酒問題。有些原本沒有酒癮的個案,在疫情嚴重期間,會以酒代藥,染上酒癮,也使原本穩定的藥物效果無效。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很多身心科門診求助的個案都會說,因為心情不好才喝酒,這樣晚上才不會想太多負面的事。各種酒促文宣也會宣傳酒精性飲料的營養成分與好處,鼓勵大家飲酒,然而這一切都只是酒品行銷。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整裡三個最常見的宣傳成分,請聰明消費。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飲酒與睡眠障礙、憂鬱之間,互為因果。臨床上有許多門診個案,帶著睡眠障礙與酒精使用障礙而來,卻輕忽酒精的危害。輕視自身罹患酒精使用障礙的風險、低估酒精的影響,不但無助於自己抵抗酒精的危害,反而會增加自己染上酒精使用障礙的風險。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隨著冬季季節性憂鬱與農曆年關憂鬱症出現,原本病情穩定的許多憂鬱症與焦慮症個案,又開始出現暴飲或是常規性飲酒的行為變化。在社區身心科或成癮科門診,酒精使用障礙的盛行率非常高,當酒精介入生活,憂鬱加劇、睡眠品質惡化、認知功能下降甚至體重下降都變得更為常見。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一般人談到失眠,都只會想到跟自己的心理壓力、身心疾病有關。然而臨床上,有許多人的失眠與身體的慢性疾病或其他藥物有關。特別是長期飲酒的人,身體常常出現許多內外科疾病,這些身體疾病也會影響到睡眠。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先來談談臺灣常見的痛風。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童年負面經驗會影響到成年的焦慮、憂鬱、社會關係與自殺風險。最近一篇臺灣本土研究發現,接觸甲基安非他命,會顯著增加童年負面經驗者的自殺風險。讓我們一起透過這篇文章,一起來了解童年負面經驗與甲基安非他命如何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喝酒這件事嘛,就像人生的調味料,少一點,提神助興;多一點,那就是在給身體添麻煩了。由於每個人的酒精耐受性不同,這使得某些人在看似「正常」的飲酒量下可能面臨嚴重的健康風險。但到底什麼量算是「小酌怡情」,又有多少量會進入「斷魂」的危險領域呢?讓我們用科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首先,為了理解什麼是安全的飲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酒精似乎已經成為許多社交場合的必備品。然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酒精的必要性,並轉向無酒生活。這一健康生活新風潮並非偶然,而是因為無酒生活帶來了多方面的好處。本文將探討選擇無酒生活的五大理由,並深入分析這種生活方式如何促進身心健康,改善生活品質。
Thumbnail
瞭解酒精與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對健康非常重要。本文介紹了酒精如何影響肝臟代謝酵素以及常見藥物和酒精一起可能造成的危害。藉由深入瞭解交互作用,有助於大家在使用藥物和酒精時更加謹慎。
Thumbnail
本文淺談酒精在身體中的影響和解酒方法,探討宿醉的原因、症狀,以及降低宿醉的方法,並提供了對於酒精和藥物交互作用的初步解釋和建議。
Thumbnail
大學生飲酒現象日益嚴重,據國家衛生研究院調查顯示,台灣大專院校學生飲酒率高達38.45%,表示近四成大學生接觸過酒精。儘管過去30天內飲酒過量率(喝超過6杯),自109年的20%下降至111年的14.39%,但中國文化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副教授翁德志指出,大學生飲酒行為對健康構成的風險不容忽視。
Thumbnail
前兩年住高雄的日子喝太多了,2024 決定立下少喝酒的目標:一年喝酒不超過 12 次。 在這段期間,身邊友人偶爾會勸少喝,但我總是聽而不聞,最多酒後出包後安分個幾天,然後又再犯錯。明白喝酒傷身但還是繼續,甚至隨著酒量變好還越喝越多,就像是抽菸者明知抽菸不好仍三不五時來一根一樣。
Thumbnail
記者蔡庭語/綜合報導 市面上販賣酒類飲料商店林立取得便利,民眾下班或閒暇之餘會小酌一杯,適量的飲酒會帶來短暫歡愉及興奮感,但飲酒過量,會影響個人身心健康,亦會造成家庭與社會的問題。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守護市民身心健康,持續爭取衛生福利部「酒癮治療費用補助方案」,讓有問題性飲酒或酒癮者每人
Thumbnail
喝酒這件事嘛,就像人生的調味料,少一點,提神助興;多一點,那就是在給身體添麻煩了。由於每個人的酒精耐受性不同,這使得某些人在看似「正常」的飲酒量下可能面臨嚴重的健康風險。但到底什麼量算是「小酌怡情」,又有多少量會進入「斷魂」的危險領域呢?讓我們用科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首先,為了理解什麼是安全的飲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酒精似乎已經成為許多社交場合的必備品。然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酒精的必要性,並轉向無酒生活。這一健康生活新風潮並非偶然,而是因為無酒生活帶來了多方面的好處。本文將探討選擇無酒生活的五大理由,並深入分析這種生活方式如何促進身心健康,改善生活品質。
Thumbnail
瞭解酒精與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對健康非常重要。本文介紹了酒精如何影響肝臟代謝酵素以及常見藥物和酒精一起可能造成的危害。藉由深入瞭解交互作用,有助於大家在使用藥物和酒精時更加謹慎。
Thumbnail
本文淺談酒精在身體中的影響和解酒方法,探討宿醉的原因、症狀,以及降低宿醉的方法,並提供了對於酒精和藥物交互作用的初步解釋和建議。
Thumbnail
大學生飲酒現象日益嚴重,據國家衛生研究院調查顯示,台灣大專院校學生飲酒率高達38.45%,表示近四成大學生接觸過酒精。儘管過去30天內飲酒過量率(喝超過6杯),自109年的20%下降至111年的14.39%,但中國文化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副教授翁德志指出,大學生飲酒行為對健康構成的風險不容忽視。
Thumbnail
前兩年住高雄的日子喝太多了,2024 決定立下少喝酒的目標:一年喝酒不超過 12 次。 在這段期間,身邊友人偶爾會勸少喝,但我總是聽而不聞,最多酒後出包後安分個幾天,然後又再犯錯。明白喝酒傷身但還是繼續,甚至隨著酒量變好還越喝越多,就像是抽菸者明知抽菸不好仍三不五時來一根一樣。
Thumbnail
記者蔡庭語/綜合報導 市面上販賣酒類飲料商店林立取得便利,民眾下班或閒暇之餘會小酌一杯,適量的飲酒會帶來短暫歡愉及興奮感,但飲酒過量,會影響個人身心健康,亦會造成家庭與社會的問題。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守護市民身心健康,持續爭取衛生福利部「酒癮治療費用補助方案」,讓有問題性飲酒或酒癮者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