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為了找房子凌晨四點驚醒,深怕錯過有591新上平台的資訊
滑了30分鐘又很緊繃淺眠的睡去,早上鬧鐘響起滑掉後,
畫面還停留在591的租屋頁面啊...(崩潰)」
---A崩潰吶喊邊訴說
:「現在是自己接案,但是因為疫情時數減少,
對於未知,我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是不是不夠格接案?
這樣做是不是最好?還是會失敗?
我花了很多時間在想怎麼更好....但都停滯不敢跨出那一步。」
---B自責欲振乏力說
:「我害怕失敗、害怕別人的眼光,所以我選擇逃避讓自己不去想。」
---C避而不談的說
:「我看不到未來,也沒有結果,我想我不適合,
就放棄吧,以後這種事情我不會再碰了...」
---D放棄認為是種解脫的說
這幾天聊天不約而同面對未知、面對恐懼、面對不安
大家的反應都不同,覺得有趣,加以分析統整後做了個紀錄
在不同的事件上,同一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反應
反應是一種行為的結果,而這行為來自於想法
所以我們做出一個反應其實是有路徑的
「信念→想法→行為→結果」
信念這部分,比較深 ,我先整理「想法」的公式
想法=可控因素的自信+不可控因素的臣服+過去的經驗的反饋
而反應的結果在於信心與行動之間
我整理出了幾種面對
1.停滯
對於自己過去優勢是有自信,
但有一些過去關鍵事件卡住,信念影響未來成功,
有想前進但又不知是否會成功,躊躇不前。
2.逃避
對於自己較沒信心,或覺得事情太過於複雜
也對於未知的事情不想思考,選擇不面對、不思考度過。
3.排斥/放棄
對於自己沒有自信、過去經驗回饋都是負面,得不到自我肯定
對於自己能控制的事情,只剩下產生厭惡或是放棄
4.焦慮窮忙
加倍行動自己可以做的,認為自己多做一點、多想一點
可以控制更多,可以讓結果更符合自己
5.心急
知道自己有件事想達成,但不太知道怎麼做,行動比較少
也不確信自己會不會做的很好,
但有一個目標卡在心中。
6. 穩健
能夠分清楚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不可以控制的事情,
對於過去的回饋也能正向看待事情有什麼收穫與學習,
在可控制的事情有計劃,再不可控制的事情能不過度擔心,
專心在未知的事情上,可以怎麼做、還缺些什麼可以補足,
自己的優勢可以怎麼展現,過程中給予自己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