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華文世界,在地道俚俗語中,有這樣的一句:「識人好過識字」。這意指謂學歷多好是其次,人脈關係更重要!
而在中國詩學中,「行路難」和「乏良媒」都是題材之一。前者來自古樂府的主題《行路難》,著名作品當然以李太白的《行路難》三首,其中名句如:「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冰塞川」和「雪滿山」都寫出了李白仕途之艱難?


筆者想白居易的「豈無濟時策,君門乏良媒」也能夠解釋箇中玄機吧?到了宋代蘇軾的《石蒼舒醉墨堂》詩,更寫出「識人好過識」的玄機:「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詩人的一生憂愁苦難是從識字開始的。其中本意係指指一個人識字以後,從書中增長了見識,對周圍事物就不會無動於衷。
不過,如果稍識蘇東坡的生平,知道了他的「烏臺詩案」;也就會明白為何蘇軾會感懷「人生識字憂患始」!
識人好過識字 “having connection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having good academic credentials”)說到底,又不是跟家世門第有關係嗎?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