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用心寫評語,原來學生也是會細細閱讀,並且從中得到成就感。過去,我曾像學生學寫作一般,用心揣摩評語的寫法,然後觀察學生讀後的反應和進步與否。這些年來,我累積了幾個寫評語的心得,和各位老師及家長分享。
曾經有一陣子,我每批改完一篇作文以後,最令我厭煩的就是寫評語了。可能是受到學生時代國文老師所寫的又臭又長又抽象的評語影響,我總認為學生根本不會好好閱讀評語;既然如此,何必白費工夫?隨便勾勾作文本上方的現成評語就好。
不過,有一次我改到一個孩子的作品,由於他寫得實在是逗趣又充滿新意,我忍不住寫了許多話來讚美他。作文本發還後沒多久,他媽媽傳訊息來告訴我,孩子讀了我的評語非常開心,還讀了好幾次。
於是,我意識到:只要用心寫評語,原來學生也是會細細閱讀,並且從中得到成就感。從那次以後,我像學生學寫作一般,用心揣摩評語的寫法,然後觀察學生讀後的反應和進步與否。這些年來,我累積了幾個寫評語的心得,和各位老師及家長分享:
一、教學與批改一體,打造客製化的評語
每當要批改的作文份數極多時,我難免冒出請人批改的念頭,但這個念頭隨即又被自己給否決掉,堅持親自批改。為什麼呢?
當老師在教學現場和學生互動的過程中,會漸漸摸索出每一個孩子寫作的優勢和劣勢,並且覺察到他的進步或退步的跡象。因此,在課後批改學生作品時,我會結合我在課堂上對他們的觀察來寫評語。
不過,如果換別人來批改,由於他不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形,不可能寫出切合學生程度的公允評語,恐怕適得其反。以下面這一篇中年級孩子作品為例:
不認識這個孩子的老師來改這一篇作文,肯定會留下「敘述欠缺條理」、「字體欠端正」、「錯字較多」……等負評。
可是,當我告訴你:他其實是一位患有輕微「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剛開始學寫作時很難維持專注力,一個小時頂多寫兩行,多寫個一行就哇哇叫--那麼,你再看一次他學了兩個學期的作文以後所寫的這一篇文章,是不是應該要豎起大拇指呢?
所以,不明就裡的負評對他的殺傷力很大,我好不容易為他建立的寫作自信心也會毀於一旦。可見,教學與寫評語的任務必須由同一位老師完成,才會寫到孩子心坎裡,並且對症下藥。
二、把評語當成聆聽孩子心聲的回饋
假如純粹就作文技巧寫評語,學生看了你的評語,會知道自己是在寫作文;但假如把評語當成聆聽孩子的想法與感覺之後的回饋,孩子會把寫作這件事昇華為一種自我表達的工具,更樂於寫作。
其實,很多家長和老師總是忘了:
寫作和口語表達一樣,是小朋友傳達心聲的一個管道。而且,他們願意寫下來的東西,可能是他們不願意也沒有機會講出來的感受和看法。所以,當我們寫的評語只剩下生硬的技巧、格式、布局……,就如同你開口和某人分享心事,那人卻一再糾正你口語表達的文法有誤--那麼,你還會想說給他聽嗎?
在評語一當中,我回覆這個孩子:
哇!你小小年紀就有找到自己的興趣,而且看到自己的成長,實在難得。祝福你的電腦程度繼續進步,有一天成為電腦達人!
他會理解到,老師不只是改他的作文,也能夠同理他的感受,並且發自內心為他的成長感到欣慰。如此一來,他的寫作動力就在我短短一句話中--被點燃了!和寫得落落長且不帶感情的批評相比,哪一個對孩子的助益更大?已經一目瞭然了。
三、給孩子的建議要明白易懂,優點要大書特書
國中國文老師幫我們的文章寫評語時,即使把應該改進的地方寫得相當周詳,但拿到批改好的文章時,至少一個禮拜以後。這個時候,我們早就脫離寫作當下的情境,很難再提起興致來補充內容;再加上老師只要打好分數,通常不會叫我們重新編輯、訂正,當然不會有人想修改,評語也就愛看不看。
在我的小班制的班級上,我要求學生完成一段便給我改一段,確認他的寫作方向;如果方向錯誤,可以即時請他修正,以免越寫越離譜。其他敘述方式的缺失,我也會在學生每一段寫完的空檔當中,為他指出,立即修正--唯有現寫現改,印象才會深刻!
以這樣方式進行教學,學生整篇文章寫完,方向大致上是不會錯的。收回他們的作品,我會再批閱一次,仔細閱讀;到這個階段,只要再請他補充一、兩點要加強的地方即可。書寫給學生的建議時,千萬不要寫諸如「文詞表達不夠完整」、「敘述欠缺條理」……這類抽象的評語,必須明確告訴他哪裡文詞表達不夠完整?哪裡欠缺條理?如評語二:
你在學習寫程式時遇到什麼問題?上課時,老師如何指導你的?請試著舉例看看,讀者會更了解你的學習過程。
這句評語淺顯易懂,一看就知道如何修改。另外,也不需要套用什麼專業的寫作術語,否則只會讓孩子越看越頭痛……
至於優點,那是比起缺點更值得大書特書的部分。你把孩子文章的長處白紙黑字寫下來(參考評語一),他看在眼裡,成就在心裡,寫作信心自然而然產生;日後每翻閱一次,會強化這項優點,樂於持續發揮出來,因而運用得越發純熟。
總而言之,寫評語不只是教孩子寫作技巧,更要交心,讓他們確實感受到有人在聽他們說話、看到他們的成長,評語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