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一位數學老師與翻轉教育的未竟之業

2022/06/14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翻轉教育(Flipped Education)一詞起源於美國。有別於教師長久以來習慣的單向式授課,翻轉教育把知識傳授的過程放在教室外,讓大家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識,而知識內化的過程則放在教室內,讓同學之間、同學和老師有更多的溝通和交流。
「只有在進行翻轉教育的時候,我才覺得我真正的像是一位老師。」
現任教於台南市海佃國中數學科的凌久原,在他的課上不只有老師的聲音,學生們的小組討論、發表、問問題,都是他課堂中重要的環節。對他而言,翻轉教育可以把教學的主體從老師換成學生,學習的主體本來就是學生,身為老師應該要思考要怎麼做,學生才可以學的更好、更進步,讓越來越多人願意思考。
談到投入翻轉教育的契機,凌久原當時在瀏覽影片的時候看到學思達的創辦人張輝誠老師,他受邀演講講述他大力推廣的學思達教學法。翻轉教育是全球性的浪潮,在還沒接觸學思達前,凌久原就透過雜誌等媒介知道。然而之所以會如此深受感動是因為,學思達教學法是屬於台灣、也可能是最適合台灣學生的。一直以來的教育改革大多都是追隨國外,可是其實在落實的時候,常常會遇到一些「水土不服」的問題。
「看到真的有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老師,他真的成功了,而且願意跟大家分享他的經驗。所以我也應該要努力,說不定有一天,我的學生也能很受益。」
於是,便開啟了他在翻轉教育的征途。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著手實踐

然而紙上談兵容易,實踐前卻有一段無可避免的荊棘之路。學思達教學法一開始是應用在國文科,然而要如何才能落實到他所任教的數學?凌久原說,這個教學法陸續有幾個老師投入,但是以文科領域較多,因為了解文本對學生並沒有太大的難度。反觀自己的數學科,要怎麼做到在數學課看完就能夠討論?
但是總是要做做看阿!現在這麼多老師陸續在努力,自己也應該要試試看、盡一點心力,不能只有等別人分享。
為了更好的揣摩翻轉的教學現場,凌久原曾經特別請假、獨身坐車到台北觀摩張輝誠的課,私底下也不斷討教他在計劃上的瓶頸。張輝誠對凌久原鼓勵,目前臺灣國中數學的領域,還未有一個完好的教學模式,所以如果他能試著做做看,有一天真的找到那個模式,就可以幫助到更多台灣的老師。回憶起這段緣分,凌久原說這句話至今仍令是他堅持走下去的心靈食糧。
於是,在2016年,凌久原終於開始了他第一堂翻轉教育的數學課。

摸索與創造,碰壁與突破

  1. 講課:以課本中的例題為主,目的是讓學生理解觀念。
  2. 小組討論:以隨堂小考為主進行組內互相教學,特別是讓組內程度比較弱的同學理解,互相教學的同時也將觀念進一步釐清。
  3. 發表:老師抽籤選擇小組上台發表隨堂小考的解法,小組可以自行推派成員上台,依發表人的程度會有不同的分數(例如程度弱的同學發表可以獲得更多的分數)
  4. 延伸:將觀念擴充、補充題目。
凌久原的翻轉教育方法(圖片繪製:謝佳恩)
這樣的教學方法是凌久原推行至今,經過摸索、調整後較為適合數學科的方式,與一開始張輝誠的學思達教學法有許多細節上的差異。在最後一個步驟,凌久原認為,「延伸」是學數學裡非常重要的精神,也就是「舉一反三」。課本中講述的題目有限,並非學習的全貌,應該訓練學生把這個觀念擴充出去,才能真正的融會貫通。
但我這幾年遇到的困境是,我能夠感受到程度比較差的學生慢慢的進步,但是程度比較好的呢?他們在我的課要怎麼表現?
凌久原給自己在翻轉上設定的目標是「盡可能兼顧到每個人都能進步」,然而在達成目標之前,要怎麼讓大多數的學生投入這堂課,也是他面臨的嚴峻課題。
在凌久原的教學經驗裡,明顯感受到有兩種人比較不喜歡這樣的教學模式:第一種人認為「我已經會了為什麼還要教別人」。傳統的講課,這些學生也能理解,為什麼還需要花時間教那些不會的人。
第二種則是程度非常落後的學生。例如今天他授課的內容是國二的根號,但底下有學生連國一的正負數加減都一知半解,所以即便以翻轉的方式上課,他們也跟不太上。
相較於經過會考篩選高中的環境,國中班級間的程度差異十分懸殊。凌久原認為,在國中階段推行的確有難度所在,但這個差異並不是翻轉後才出現。相較起傳統的講課,他的翻轉課程需要分組、抽籤、討論,個體間差異的問題會被凸顯。傳統講述和翻轉這兩種教學模式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只是翻轉的時候會被看見。因此儘管其中遇到很多實踐上的問題,他仍覺得一定要想辦法做改變。
「會不會真的沒有一個教育模式是理想的?」
這樣對理念的疑惑曾經使凌久原暫緩腳步、回歸內心。但就好比數學的學習,如果似懂非懂,就代表對這個觀念是卡住的,老師可以透過「相互討論」的步驟知道有同學在這個地方遇到瓶頸,在上課時就可以一起討論把它弄懂。除此之外,凌久原也會蒐羅一些文章分享給學生,目的是為了告訴他們表達力也同樣重要。
他說,每一個班級都會有一些學生,以前如果你不讓他們上台講,你根本不知道原來他們可以表現的這麼好。這些學生在現行的教學模式下無法發揮長才,因此想到這些學生,凌久原便無法放棄實驗翻轉的模式。
課堂一景,學生們都熱絡的舉手表達(圖片提供:凌久原)

看見每個人的獨一無二

凌久原並非畢業於數學系,數學只是他以前比較感興趣且表現好的學科,但若回歸到數學本身的知識,其實他並不是很有信心。例如當國三學生問他補習班或難度較高的題目,凌久原往往無法第一時間給出回復。「等我一下,我需要一點時間解。」這句話宛如緊箍咒般、令他深陷在不自信的泥淖許久。
傳統的上課模式,「老師」也許僅僅一個錄音機就可以取代。優秀的學生非出自他手,落後的同學也得不到提升、或者成績仍舊沒有進步。然而在接觸學思達教學法、調整自己的上課模式後,課程活絡、大家也願意討論了,才讓他真正覺得自己是一位老師,應驗了何謂「教學相長」。
台灣正面臨著少子化的考驗,學生數量不增反減,個體差異的凸顯成為教改刻不容緩的重點。翻轉教育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而教學的目的也並非使他們成為考試機器。凌久原希望,不管學生的位子在哪裡、程度好不好,只要能透過翻轉的課程進步,就是最重要的。
凌久原希望有越來越多老師可以一起投入翻轉的行列,為台灣的未來盡一份心力。台灣育才上的優勢就在於有足夠資源可以重視每一個學生、個體。傳統講述的教學模式往往不在乎、不尊重個體,只強調團體、統一。學生不需要興趣,升學主義的壓迫讓一個個亟欲出頭的新芽扼殺在分數裡。若我們只強調幾種人才,其他不被重視的人才一定會流失。。
回顧推行翻轉教育的這幾年,凌久原十分感謝學思達的張輝誠,是他先做了這件事,並且真的成功,讓陸陸續續有老師覺得翻轉是應該要做的。「如果沒有他,大家不會在乎教學法這件事。」教學法的出現,讓以往的填鴨式教育獲得改善,張輝誠以一人之力扭轉乾坤,影響擴及教育界和政府,使教學法的創新步入大眾視野。

找到想做的事才會與眾不同

課堂中小組互相教學、討論(圖片提供:凌久原)
翻轉教育的革命號角已被吹響,世界各地都有跟凌久原一樣在這條路上耕耘著的師者,然而未來仍有許多問題待解。翻轉教育之於凌久原不只是自我實現,亦也是社會責任,張輝誠不斷的跟向他學習的老師說,一旦教學法成功了,一定要開放教室。如果要改變台灣的教育,關鍵就是要「開放教室」。因此,開放教室是凌久原給自己設立的目標之一,讓更多老師跟家長進入到教室。
學習在他看來並不是只需要獲得好成績,而是要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他希望學生們可以學到更多、找到自己的興趣,然後往興趣發展,最後發光發熱,這樣才是對台灣育才真正的貢獻。
我一直告訴自己,當我很真誠、努力為學生好,我女兒的老師也可以用這種方式對待他。
島孕之聲|Born in island
島孕之聲|Born in island
島孕之聲,島為「母」也是為「師」、聲為「發聲」亦為「新生」。 此刊將收載台灣的教育現況、未來願景。也許其中有辛酸苦楚,但那都是真切發生在這塊島嶼的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