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線上教學狀況怎麼解?」不如讓學生扮老師,知己知彼,以生制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一堂課,我引導學生寫〈線上教學狀況怎麼解?〉,要求學生站在老師的角度,思考如何反制學生躲在鏡頭後玩弄的小把戲。畢竟,要寫出論述精闢的議論文,必須學習站在對立者的角度進行思辨。
  • 適合對象:國小高年級、國中
  • 付費訂閱可看:學生範文、空白圖表
raw-image

自從兩年前疫情爆發以來,全台灣的老師、家長和學生被迫趕鴨子上架,投入線上教學。隨著學生漸漸摸熟遠距會議系統和授課老師的教學流程,越來越多偷雞摸狗的行為也一一研發出來,師生便在空中上演諜對諜。

我自己在線上教學兩年多下來,摸索出許多課堂經營的心得。但是這堂課,我不打算分享這些心得,而是要求學生站在老師的角度,思考如何反制學生躲在鏡頭後玩弄的小把戲。畢竟,要寫出論述精闢的議論文,必須學習站在對立者的角度進行思辨。

這一堂課,我引導學生寫〈線上教學狀況怎麼解?〉,並且分享兩個議論文寫作的訣竅。

一、起「轉」承合,迅速切入主題

若按照傳統的起、承、轉、合的順序來寫〈線上教學狀況怎麼解?〉,段落分配大致如下:

  • 起:你要處理的學生狀況是什麼
  • 承: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狀況?舉例說明。
  • 轉:該怎麼樣改善這個狀況。
  • 合:統合你所提出來的方法。

然而,站在讀者角度看這一篇文章,這樣的布局方式會有什麼問題呢?

今天,一位老師看到這個題目,想起自己上線上課的挫折經驗,一定會很想了解如何處理線上教學所出現的問題。可是,直到他看到第二段,依然沒看到他想看的重點;最後讀完第二段,他的耐性恐怕已經磨盡,不想再讀下去了。

因此,掌握讀者心理之後,我們不妨把「承」和「轉」顛倒過來,將布局調整為:

  • 起:你要處理的學生狀況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狀況?
  • 轉:該怎麼樣改善這個狀況。
  • 承:以你的親身經歷為例,驗證你的方法。
  • 合:統合你所提出來的方法。

如此一來,第二段單刀直入,呈現解決方法,文章的吸睛度馬上提升不少。不只這一個題目,很多議論文都可以嘗試運用這個架構來鋪陳。

二、不斷質疑自己提出的方法,完善論述

這一篇議論文的重點是「怎麼樣改善這個狀況」,但缺乏思辨訓練的學生了不起想到一個解決方法,而使得論述禁不起考驗。

該怎麼樣刺激學生多想幾個應對方法呢?假如你一味要求他想到方法一之後再想方法二,他們肯定想破腦袋也想不到。何不如運用我自製的圖表,並掌握這個要點來試試……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948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鴻雁寫作教材與教法典藏室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鴻雁的沙龍
27.6K會員
635內容數
本名洪俊彥。我從不無照駕駛,卻是體制外的小小無照教師,從小學作文到大學寫作--能教就教,不能教就學,學不會就動手寫,寫到有心得再教…… 喜歡書寫飲食經驗、鬼怪短篇、雜感趣聞、叭啦叭啦……等題材。透過我的作品,你將會走訪教育現場、命案現場以及菜市場。歡迎參觀選讀!
鴻雁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1
關於今年的兩個會考作文預試考題〈癌末少女的選擇〉及〈這不只是……,更是……〉,我的建議是:和孩子好好談談這兩個題目中的三個核心主旨--「成長」、「時代」與「生死」。藉由成人的視角和經驗,不僅可能觸發孩子的靈感,他們也會看得更深、更廣。雖然同樣的題目,不可能再次出現,但這三個核心主旨,絕對會一再出現!
Thumbnail
2025/04/01
關於今年的兩個會考作文預試考題〈癌末少女的選擇〉及〈這不只是……,更是……〉,我的建議是:和孩子好好談談這兩個題目中的三個核心主旨--「成長」、「時代」與「生死」。藉由成人的視角和經驗,不僅可能觸發孩子的靈感,他們也會看得更深、更廣。雖然同樣的題目,不可能再次出現,但這三個核心主旨,絕對會一再出現!
Thumbnail
2025/03/28
「我最喜歡吃草莓,因為草莓它很好吃,所以我很喜歡這個美味的食物,每次都會吃很多,因為很好吃。」其實,看到這樣的句子先別擔心,反而應該鼓勵孩子,因為他已經掌握敘述的基本邏輯。只要稍微加上一點技巧,原本扁平的敘述馬上變得鮮活立體。
Thumbnail
2025/03/28
「我最喜歡吃草莓,因為草莓它很好吃,所以我很喜歡這個美味的食物,每次都會吃很多,因為很好吃。」其實,看到這樣的句子先別擔心,反而應該鼓勵孩子,因為他已經掌握敘述的基本邏輯。只要稍微加上一點技巧,原本扁平的敘述馬上變得鮮活立體。
Thumbnail
2025/03/27
強烈建議剛剛接觸作文的初學者,先熟悉「PREP法」,了解敘述的基本邏輯後,若有需要,再學起承轉合。因為,「PREP法」是光看字面也可以理解的概念,且符合溝通的邏輯,只要想像自己在跟某一個對象閒聊,文章架構便成形了!
Thumbnail
2025/03/27
強烈建議剛剛接觸作文的初學者,先熟悉「PREP法」,了解敘述的基本邏輯後,若有需要,再學起承轉合。因為,「PREP法」是光看字面也可以理解的概念,且符合溝通的邏輯,只要想像自己在跟某一個對象閒聊,文章架構便成形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這一堂課,我引導學生寫〈線上教學狀況怎麼解?〉,要求學生站在老師的角度,思考如何反制學生躲在鏡頭後玩弄的小把戲。畢竟,要寫出論述精闢的議論文,必須學習站在對立者的角度進行思辨。 適合對象:國小高年級、國中 付費訂閱可看:學生範文、空白圖表 一、起「轉」承合,迅速切入主題 轉:該怎麼樣改善這個狀況。
Thumbnail
這一堂課,我引導學生寫〈線上教學狀況怎麼解?〉,要求學生站在老師的角度,思考如何反制學生躲在鏡頭後玩弄的小把戲。畢竟,要寫出論述精闢的議論文,必須學習站在對立者的角度進行思辨。 適合對象:國小高年級、國中 付費訂閱可看:學生範文、空白圖表 一、起「轉」承合,迅速切入主題 轉:該怎麼樣改善這個狀況。
Thumbnail
面對坐在台下的孩子們,我問了這堂課的第一個問題: 「請想想,你上一個跟老師請教的問題,是什麼?」
Thumbnail
面對坐在台下的孩子們,我問了這堂課的第一個問題: 「請想想,你上一個跟老師請教的問題,是什麼?」
Thumbnail
英文課堂中最重要的事
Thumbnail
英文課堂中最重要的事
Thumbnail
由於視訊教學的緣故,死守”教室王國”已久的老師,面臨家長”侵門踏戶”的威脅。以前還可以用”家長不懂教師教學專業”的為理由,拒絕家長到校入班觀課,但現在,老師就硬生生的必須教給學生的全家人看,不只是學生的父母,連學生的阿公阿媽都可“觀賞”老師在上什麼。
Thumbnail
由於視訊教學的緣故,死守”教室王國”已久的老師,面臨家長”侵門踏戶”的威脅。以前還可以用”家長不懂教師教學專業”的為理由,拒絕家長到校入班觀課,但現在,老師就硬生生的必須教給學生的全家人看,不只是學生的父母,連學生的阿公阿媽都可“觀賞”老師在上什麼。
Thumbnail
看完這個小學老師的經驗分享,心中頗多感觸,這次的停課不停學,的確是對教學與學習兩端都帶來相當大的改變和衝擊,但疫情當下又是不得已的權宜之計。 我非常同意這位作者的看法,以我學校是高中職而這,改用線上遠距教學,至少是增加原來課堂教學三倍以上的工作量,得到的教學成果可能只有原來三分之一的成效
Thumbnail
看完這個小學老師的經驗分享,心中頗多感觸,這次的停課不停學,的確是對教學與學習兩端都帶來相當大的改變和衝擊,但疫情當下又是不得已的權宜之計。 我非常同意這位作者的看法,以我學校是高中職而這,改用線上遠距教學,至少是增加原來課堂教學三倍以上的工作量,得到的教學成果可能只有原來三分之一的成效
Thumbnail
由於突如其來升溫的中國武漢肺炎 (新冠肺炎、COVID-19) 疫情,教育部宣布全國各級學校自 5 月 19 日起停止到校上課,改採線上教學。現場老師們須面對「如何在教學模式轉變的情況下,仍能盡可能維持孩子學習成效」的課題。
Thumbnail
由於突如其來升溫的中國武漢肺炎 (新冠肺炎、COVID-19) 疫情,教育部宣布全國各級學校自 5 月 19 日起停止到校上課,改採線上教學。現場老師們須面對「如何在教學模式轉變的情況下,仍能盡可能維持孩子學習成效」的課題。
Thumbnail
「什麼鬼?要學那麼多工具?」我們老師們的心中吶喊呀!老師們,我們不哭不哭眼淚是珍珠,一起看一下線上教學的一些心法,揉一揉心臟舒緩一下。其實目前許多被推崇使用的工具在學習者(Learner)端的成效本身其實也一直在被優化,畢竟處理這些工具的除了教育人員也有開發人員,優化(optimize)這個詞...
Thumbnail
「什麼鬼?要學那麼多工具?」我們老師們的心中吶喊呀!老師們,我們不哭不哭眼淚是珍珠,一起看一下線上教學的一些心法,揉一揉心臟舒緩一下。其實目前許多被推崇使用的工具在學習者(Learner)端的成效本身其實也一直在被優化,畢竟處理這些工具的除了教育人員也有開發人員,優化(optimize)這個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