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爆出許多引起爭議的歧視言論,如台大言論自由月布條(火冒4.05丈)隱射歧視原住民加分,以及台大經濟系學生會候選人所發出的政見,更是參雜了性別、身材、性傾向等諸多歧視。
這兩件事讓許多人頻頻納悶:為什麼都讀到台大/頂大了,還說得出這種話?
然而,學歷還真的跟偏見與歧視一點關係都沒有。許多人認知的「為什麼都讀到台大/頂大了」,其實不是知識與「沒有偏見」之間必然的連結,而是一種期待--期待這些高學歷的人,使用了較多的資源,而希望他們不應該具備偏見,甚至要對弱勢提出關懷。
為什麼台大/頂大學生不該說出這種話?
先聲明我不認為非頂大學生就能說出偏見、歧視言論。我要強調的是對頂大學生而言,為何我們對他們有「少一點偏見」的期待?而這個期待是一種必須,即便聽起來相當地情緒勒索、「不自由」。
原因1:台大學生的家庭環境與使用資源
早已有許多研究指出,考上台大的學生,通常家庭經濟、環境較優渥。台大的學生們本身當然相當努力,但除了個人努力外,相對有餘韻、資源較多的家庭環境,確實讓他們更能無後顧之憂的「好好讀書」、考上台大。
那考上台大又如何?眾所周知的是,在台灣越前面的學校,拿到政府或國家的補助與經費越多。身為全台大學第一志願,台大當然拿了不少國家的經費。
所以對於成就一個「台大高材生」而言,他不僅有個人的努力、家庭的環境,還有整個國家較多的教育資源,也就是納稅人的錢。不論是經費、設備、研究補助、教授的薪資......這些都與「錢」有關。
一個家庭背景相較優渥、又獲得了較多社會資源的台大生,先不求什麼具體奉獻的「社會責任」,光是要求他們不要反過來傷害社會上的弱勢/其他人(況且這些被歧視的人,可能就是讓他獲得資源的納稅人之一),應該不為過吧。
原因2:知識作為理解的能力
我們會說出「為什麼都讀到台大,還說得出這種話?」背後的另一個邏輯,沒錯,就是頂大學生最在意的「學識」。綜上所述,如果一個台大學生「很聰明」,對於知識的掌握度很高,那麼他應該相對能夠理解原因1提出的結構問題。
在此我們先撇開最好的情況--他能夠理解不同族群與身分的處境,偏見與歧視會帶來多大的傷害--一個對知識有掌握力的人,應該能夠藉由各種研究與論述,來反思、意識到自己的成就與地位,不單單是個人的努力,進而看見結構的不平衡。如果一個人夠有見識與眼界,那麼他就能看見前述原因1提及的,自身成就與社會傾注的資源有關,絕非僅止於個人努力。即便他無法真能體會弱勢處境,那麼大概也不會說出或做出一些建立在偏見上的行為了。
上述當然屬於一種理想。在現今過於功利主義的社會環境、教學環境下,關懷弱勢、理解弱勢「沒有用」,並不能換成分數、工作經歷或任何稱得上有利益的幫助,所以對於追求第一、成就的人來說,拒絕偏見只是一種被當成政治正確的笑話而已。
以功利角度談歧視言論
最理想的狀況當然是希望這些學生能理解他人的處境,然而道德主義、道德規範式的說明早已不勝枚舉,在教學現場其實也滿多人不吃這套(才會有這些歧視言論的事件頻傳)。
所以就最功利主義的角度也許可以這麼想:一個公司的公關層面或負責人,如果發表了歧視言論或偏見,那麼肯定會對品牌造成莫大的損失。所以當主管人資在面試新員工時,是不是就會把相關的事情納入考量?如果你在網路上曾留下類似的歧視言論,可能會損害到品牌形象,那麼是否就可能會影響到錄取的意願?
就算不是公關層面的職位,一個人在網路上肆無忌憚地發表歧視言論、仇恨言論,其實也會讓人擔憂他是個不會讀空氣的人,會不會得罪到客戶、老闆,甚至影響到同事之間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