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說到學生兩極化的反應,自然可以選擇不回應,或者……我要在一周內想出新的應對方式。
其實,挫折與猶豫從學期初開始累積,上學期末的評鑑顯示零星學生確實有著強大「憤怒」。但實際要去「理解」這是學生的憤怒與挫折,並不簡單。
在過往的應對中,我看見負評,大概只能往挫折、沮喪與害怕去。直到夥伴提醒,「學生其實在表達學不會的挫折」。充分釋放情緒後,我聽進去了。
這番話徹底改變了我的「觀點」,也是學期中以前的內在工作。
回到此刻,我得繞回思考「教那麼沒有用的東西,以為考題出那樣很屌嗎?」所要表達的意思。
也許他在說,「他不會!」
先催眠自己後,靜下心來看在期中考前夕,可以怎麼做。改變了「觀點」,回頭檢視考題。由來已久的A、B卷好像只是調換考題順序,但如果學生真的不會寫問答題,我可不可以把原先流於形式的設計改掉呢?
於是,有了A卷以選擇題為主、B卷以問答題為主的兩份試卷。
很開心自己的創舉,我喜孜孜地跟女兒分享。我說,「擅長記憶的人寫A卷,喜歡表達的人可以寫B卷。」年幼的她突然問了一句話,「那如果有人記憶與表達都不太行呢?有沒有人是那樣的中間值?」
一語驚醒夢中人!!!(剛剛的沾沾自喜立刻打掉重練,我謝謝她又衝回電腦前修改)
最後,產出不同類型與比例的四種卷子。
我把各種配分比例與考題類型說明清楚,讓學生依據自己學習情況選考。
終於,皆大歡喜(?)
學期結束前三周我提議將口語表達加入測驗,說明設計目的仍在深層的文意理解,也驚訝地發現有兩組人馬躍躍欲試。於是,期末測驗中我們有了兩場令人起雞皮疙瘩的小演出。
(期末考題依然有許多選答,選擇口語表達的學生還加碼接受測驗)(咦?發生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