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少年》讀後感:法律該問什麼問題,才不會把受傷的孩子越推越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的工作經驗告訴我,服務設計要成功,首先第一步就是要問出對的問題。那麼,如果將法律視作社會設計,應該要問怎麼樣的問題?

一、對的問題像一把銳利的刀,讓問題迎刃而解

問出對的問題,究竟對解決問題有多大的幫助呢?書中提到台灣思考問題少年時,問的問題是「要如何矯正他們?」;而香港問的問題則是「要怎麼將他們的勞動力最大程度地使用?」

台灣的這個問題已經預設了問題少年們有些本質上的問題,多少為這些孩子們烙印上了汙名,有一點認為其無藥可救、沒法可幫的味道。在制定政策上,也多以KPI導向、補助導向,長期下來潛藏在孩子們家庭、社會結構裡的問題(沒有支持陪伴、沒有學習的成就感、自信心低落等等)也無法得到解決。

相對來說,香港雖然問了非常功利導向的問題,我本來覺得功利導向的問題在社會政策上似乎不是很妥適,但是這個問題確實整握了問題少年比起其他家庭的孩子更需要提早具有養活自己的能力的癥結點。結果是,香港政府結合在地的賽馬產業職業培訓,結果就是兩年近三千名少年完成培訓。與台灣On Light一年約250人,差距將近6倍。

二、勞基法在乎保護童工,卻忘了童工需要職場

勞基法針對童工定下了各種限制,包括工時限制、上班日限制、從事工作限制(不得從事危險性或有害工作)、需要法定代理人同意書和工作計畫等。

結果書中揭露,因為層層規定,所以雇主往往覺得「麻煩」而非常不願意雇用童工。那些需要自己賺錢養活自己的孩子們,反而因為多數的雇主都不願意「違法雇用」而只好去找一開始就違法雇用童工的工作。這樣的工作,不但工時長、薪資不達基本工資,更常常是高危險工作。

現行勞基法對於童工的限制,是在問「怎麼樣保護少年」;但從書中揭露出的「廢墟少年」們的生活,是要每天為了便當錢打拚的,失學、自信心低落等狀況,也讓他們更難適應集體生活,那麼,能不能將問題改為「怎麼幫助少年得到長期的工作機會」?如果法律的思想減少一些保護主義的色彩,多一點少年的現實處境,是不是有機會讓大的體制幫助少年們多一點?

三、孩子需要的不是知識,而是「家人」和「愛」

政府規定《兒童及少年家庭寄養服務工作基準》要求寄養家庭最初需要完成20小時的課程,之後每年還需要在職進修30小時。或許是不容易達到的高要求,讓寄養家庭的量能不足。寄養家庭的量能不足以收容需要安置的孩童,就需要由安置機構來接收。

但是,就英國及台灣的安置機構的經驗發現,機構中往往存在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比例太高的問題,這會導致照顧者往往是在「管理」孩子,而不是陪伴跟了解孩子。有些孩子甚至會為了吸引照顧者的注意力,刻意搗蛋、犯罪。而為了「有效管理」,安置機構往往也容易出現體罰、地下階層社會的狀況。為了讓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足夠的情感支持,英國開始減少機構的數量,將重心改為寄養和收養。

「怎麼讓寄養家庭具有充足的知識?」是兒童及少年家庭寄養服務工作基準問的問題,但是正如同實務所見,除了不用擔心會餓肚子之外,孩子們最需要的反而是愛,是感受到自己受到保護,是有人可以傾聽和訴說心事。那麼,擁有那麼多的知識會是最重要的嗎?還是說怎麼樣給與孩子真心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把問題改成「怎麼協助寄養家庭提供孩子心理支持?」是不是會更好一點?

四、如何用對的問題,將少年從邊陲拉回?

我在軟體業工作兩年多的時間,幾乎每一天,我跟我的同事們都非常重視地接收來自使用者的回饋,甚至我也主動出擊,製作問卷、進行使用者訪談,都是為了要透過了解使用者們的「痛點」。了解以後,要再以使用者們的角度思考,激盪出更好、更人性化的方案,最後實際製作出來給使用者們之後,也要再接受使用者們的正評或負評。「不停地迭代功能,給使用者更好的使用體驗」,可以說是當今軟體業最重要的工作核心。

一個擁有幾十萬或幾百萬人的軟體服務,都如此在乎怎麼問出「對的問題」,更何況是制定之後就將直接影響兩千三百萬人的法律呢?我想,找到對的問題,並且用法條去回應、去解決,絕對是最重要的。

思及此,我開始好奇並且懷疑我國的立法制定流程,在制定法律前,有人(立委?)會像我們製作功能一樣了解我們的使用者嗎?會建構出使用者的人物誌(Persona)嗎?會重建使用者一天的生活嗎(a day in the life)?其中是不是出了什麼錯,或是缺少了什麼流程,才會最終制定出一些不停產生錯誤訊息的法條?

這本《廢墟少年》不會給我答案,不過我從書中看見了社會科學、設計思維以及法律的(正面與反面的)力量,這讓我懷抱著疑問,有動力繼續去問、去找答案。也讓我更加肯定透過「了解」,我們才能問出「對的問題」,而對的問題,才能有效讓法律幫助每一位處在邊陲廢墟的少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閃亮的沙龍
3會員
19內容數
閃亮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1/12
雖然今年的閱讀量不如 2022 年,但自栩為喜歡閱讀的我,還是很喜歡進行閱讀的盤點,並且將我認為最棒的幾本作品分享給大家。 2024 年我的總書籍接觸量是 37 本。我把它整理在文末。 總書籍接觸量 因為我有許多書不打算看完或正在看,因此用「總書籍接觸量」來形容。 其中我最喜歡的 5 本分別
2025/01/12
雖然今年的閱讀量不如 2022 年,但自栩為喜歡閱讀的我,還是很喜歡進行閱讀的盤點,並且將我認為最棒的幾本作品分享給大家。 2024 年我的總書籍接觸量是 37 本。我把它整理在文末。 總書籍接觸量 因為我有許多書不打算看完或正在看,因此用「總書籍接觸量」來形容。 其中我最喜歡的 5 本分別
2024/11/10
距離上一次斷捨離衣服竟然已經將近3年前了 ,這段期間衣櫃還是有增減、汰換一些東西,但沒有大幅度的整理。 這次又起心動念大動作,是因為近兩次去比較寒冷的地方旅遊,從我媽那裡拿了兩件(然後就還不回去的)厚外套,把衣櫃整個塞的不得動彈。我想,正式時候了...... 先回顧上一次整理之後得出的選衣結論:
Thumbnail
2024/11/10
距離上一次斷捨離衣服竟然已經將近3年前了 ,這段期間衣櫃還是有增減、汰換一些東西,但沒有大幅度的整理。 這次又起心動念大動作,是因為近兩次去比較寒冷的地方旅遊,從我媽那裡拿了兩件(然後就還不回去的)厚外套,把衣櫃整個塞的不得動彈。我想,正式時候了...... 先回顧上一次整理之後得出的選衣結論:
Thumbnail
2024/05/10
閃亮:大家好,歡迎回來『我們如何發現』我是閃亮 綵:我是綵 閃亮:這是睽違已久錄音有閃亮的出現 綵:太棒了 綵:沒錯,終於不是一個人錄了 閃亮:沒錯。我先交代一下,就是因為我去年一整年,其實沒有到一整年啦,去年一月到十月我在準備國考。然後後來十二月放榜發現有考上,所以⋯⋯ 綵:什麼叫發現
2024/05/10
閃亮:大家好,歡迎回來『我們如何發現』我是閃亮 綵:我是綵 閃亮:這是睽違已久錄音有閃亮的出現 綵:太棒了 綵:沒錯,終於不是一個人錄了 閃亮:沒錯。我先交代一下,就是因為我去年一整年,其實沒有到一整年啦,去年一月到十月我在準備國考。然後後來十二月放榜發現有考上,所以⋯⋯ 綵:什麼叫發現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雖然孩子上了大學之後,為人父母可以卸下大部分的教養工作,因為他們基本上已經是成年人,必須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但是在放手的同時,我覺得父母應該也要陪伴他們一起去思考如何看待這個世界,並且採取何種態度回應這個世界,我不希望孩子真摯的理想與純真受挫後,變成憤世嫉俗的年輕人,也不願意孩子變得又功利又世俗,趨炎
Thumbnail
雖然孩子上了大學之後,為人父母可以卸下大部分的教養工作,因為他們基本上已經是成年人,必須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但是在放手的同時,我覺得父母應該也要陪伴他們一起去思考如何看待這個世界,並且採取何種態度回應這個世界,我不希望孩子真摯的理想與純真受挫後,變成憤世嫉俗的年輕人,也不願意孩子變得又功利又世俗,趨炎
Thumbnail
昨天1117當年受助少年的分享 當有社工系同學提問到怎樣算好的社工 前任受助少年說,要隨時找得到人,很爛的社工就是下班就換帳號,訊息未讀未回,但他也坦承自己會故意半夜三點去丟訊息,看社工是否會回訊息,是否會在乎自己。他表示他知道他們家庭關係不太好的,會和社工有依附關係。 嗯,講得出"依附關係"四個字
Thumbnail
昨天1117當年受助少年的分享 當有社工系同學提問到怎樣算好的社工 前任受助少年說,要隨時找得到人,很爛的社工就是下班就換帳號,訊息未讀未回,但他也坦承自己會故意半夜三點去丟訊息,看社工是否會回訊息,是否會在乎自己。他表示他知道他們家庭關係不太好的,會和社工有依附關係。 嗯,講得出"依附關係"四個字
Thumbnail
看到有朋友討論企業文化怎麼落地?說真的,除了穩扎穩打我想不到其他辦法。 今天先不談人資經驗,跟大家分享我9年前的第一份工作:安置機構社工師。
Thumbnail
看到有朋友討論企業文化怎麼落地?說真的,除了穩扎穩打我想不到其他辦法。 今天先不談人資經驗,跟大家分享我9年前的第一份工作:安置機構社工師。
Thumbnail
我的工作經驗告訴我,服務設計要成功,首先第一步就是要問出對的問題。那麼,如果將法律視作社會設計,應該要問怎麼樣的問題? 一、對的問題像一把銳利的刀,讓問題迎刃而解 二、勞基法在乎保護童工,卻忘了童工需要職場 三、孩子需要的不是知識,而是「家人」和「愛」 四、如何用對的問題,將少年從邊陲拉回?
Thumbnail
我的工作經驗告訴我,服務設計要成功,首先第一步就是要問出對的問題。那麼,如果將法律視作社會設計,應該要問怎麼樣的問題? 一、對的問題像一把銳利的刀,讓問題迎刃而解 二、勞基法在乎保護童工,卻忘了童工需要職場 三、孩子需要的不是知識,而是「家人」和「愛」 四、如何用對的問題,將少年從邊陲拉回?
Thumbnail
議題二、三:如何確認個案的工作意願、能力? 這邊關於讀者關於工作能力和工作意願的提問拆解成兩個議題,分別討論關於職管的服務本質及是否開案的角度:【職管服務的本質是甚麼】開案並非服務的起點、服務的本質是解決問題;【是否開案的角度】人有往好的方向改變的動機、能力的門檻相對較低、一些我在服務時使用的小技巧
Thumbnail
議題二、三:如何確認個案的工作意願、能力? 這邊關於讀者關於工作能力和工作意願的提問拆解成兩個議題,分別討論關於職管的服務本質及是否開案的角度:【職管服務的本質是甚麼】開案並非服務的起點、服務的本質是解決問題;【是否開案的角度】人有往好的方向改變的動機、能力的門檻相對較低、一些我在服務時使用的小技巧
Thumbnail
在這心力交瘁的情況下,剛好遇到好幾個在家待業很久,由家長帶出來「求職」的個案,偏偏許多這類型的個案要花很多時間跟家長就「服務內容」做觀念的澄清。再加上我最近的狀況不太好,感覺到在這幾次溝通的過程中,常常被對方的一些言論挑起我的情緒,以下就幾個我常聽到的句子做簡單討論
Thumbnail
在這心力交瘁的情況下,剛好遇到好幾個在家待業很久,由家長帶出來「求職」的個案,偏偏許多這類型的個案要花很多時間跟家長就「服務內容」做觀念的澄清。再加上我最近的狀況不太好,感覺到在這幾次溝通的過程中,常常被對方的一些言論挑起我的情緒,以下就幾個我常聽到的句子做簡單討論
Thumbnail
這是一本關於學校輔導老師十年的校園觀察紀錄,在不同孩子的故事中剖析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及苦楚,更談論關於親職教育及身為助人工作者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是一本關於學校輔導老師十年的校園觀察紀錄,在不同孩子的故事中剖析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及苦楚,更談論關於親職教育及身為助人工作者的重要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