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好書推薦】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是一本關於學校輔導老師十年的校園觀察紀錄,在不同孩子的故事中剖析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及苦楚,更談論關於親職教育及身為助人工作者的重要性。

老師,可以和你聊一下嗎?

每個踏進輔導室的孩子除了被師長及家長關切而轉介到輔導室外,少數的學生在踏進輔導室之前已經在外徘徊駐足許久,甚至已經默默觀察輔導老師好幾年,有些甚至是畢業後再回學校找輔導老師求助,所以必須要正視那些需要被幫助的生命並肯定他們的勇氣。

每個受傷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壞掉的大人

所謂「壞掉」的大人並不代表一定是對孩子很壞,比較貼切的說法是父母對孩子表達愛的「方法」不對。

有的父母會對孩子表示「我對你的期望很高」、「我們只能指望你了」,就算平時沒有強加壓力在孩子身上,但依舊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影響,還會阻礙孩子的發展使其無法活出自己的人生。

有的父母則是太過尊重小孩而讓小孩覺得得不到父母的關愛,這些父母明明察覺孩子的異狀卻還不主動詢問,抱持著「他沒有講,所以我們就不過問」的心態,結果就是親子關係缺少情感連結,自然也無法解決問題。

可以說,也可以不說

作者表示在輔導學生的過程中,失敗的機率其實是很高的,對於一個孩子來說,要如何主動並毫無保留把自己內心的困境跟一個陌生的輔導老師全盤托出,事實上是非常困難的,於是作者表示他總是抱持著「不說也行」的心情來面對孩子,當給孩子選項的時候,便營造出一種讓孩子感到被尊重的氣氛,孩子也比較有機會敞開心胸分享自己。

把溝通的主導權還給孩子,因為他們在意的是,你是否真正認同他們的觀點、耐心傾聽他們的看法,或者至少,他們努力表達的意見不被你反駁。


是「引導」還是「控制」孩子?

作者表示許多家長都會覺得孩子不懂,於是需要給孩子意見,但「控制」是只給對方一個選擇,並且要他相信這是最好的決定;「引導」則是則是永遠給對方更多選擇,並且尊重與相信對方會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定。

至於大人最擔心的誰來承擔決定的後果?顯而易見的,不是大人,而是孩子本身。

大人不應該剝奪孩子為自己做決定的機會與權利,否則以後當他遇到人生的重大議題時,總是習慣性向身旁的人索求答案,這樣將永遠無法了解自己要什麼。


大人的心理困境

作者也在輔導孩子的過程中發現,孩子的問題並不只是孩子的問題,很多時候是雙親間溝通的問題,是孩子的行為反應了家庭系統出了問題,而家長本身在生活上遇到的各方面問題也造成了自身的壓力及痛苦,於是孩子便成為了犧牲者,於是解決大人的心理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所有行為的背後必定有正向意圖

作者相信所有的行為背後都有著正向意圖,不是想使自己更好,就是想保護自己免於傷害。當人們處在極度痛苦或威脅之中,那些看似負面的行為模式,卻能在某種程度帶給個體強大的保護力量。


給助人工作者的建議:

  1. 時時保持穩定的身心狀態
  2. 將會談聚焦於關係上
  3. 真誠面對自己的各種情緒
  4. 不輕易給予承諾
  5. 覺察你的專業自我懷疑


作者認為助人療效得以發揮的關鍵在於「時機」,「等待」的同時,也是種療癒經驗,穩定、安全與值得信任的關係之下才能使助人的行為得以發揮影響力,所以等待適當的時機來臨,改變就會發生。

身為一名助人者,作者認為平時就該做好規律的生活管理,也就是充足睡眠、飲食均衡、定時運動。這一切都是為了因應突如其來的壓力情境時可以快速轉換心理狀態,一個平時內心就有強大力量的人,是能臨危不亂並持續給出力量的


社會大眾對助人工作者的誤解

社會大眾很容易對於所有助人工作者有一種扭曲的思維,那就是助人者是一種志願服務工作,是志工!而助人工作者本身也時常用此來要求自己而讓自己容易專業枯竭,事實上助人工作者是有其專業的,並不應該被認為不該計較、要照單全收。

以目前社工與護理人員長期人力不足、流動率極高為例,就是因為這些助人者的工作量跟薪酬不成比例,但卻要被期待有愛心、有社會責任,這些助人者平時犧牲自己與家人的相處時間,實在是非常辛苦,也值得我們去體諒及感謝。


與其說這本書是在探討孩子與大人之間的情感及教育矛盾,不如說這是一本對於想要踏入助人工作者的入門教材。

助人者不僅需要專業知識還必須要有健全的身心,作者認為光憑良心及熱忱是不夠的,期待社會少一些偏見、歧視、刻板印象及污名化,需要大眾更多的理解、尊重與支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就像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一樣的道理
avatar-img
射手媽咪婷婷的沙龍
210會員
1.2K內容數
射手媽咪婷婷的 Premium
2025/05/01
你能想像一位破產又無家可歸的單親爸爸,在面臨女兒離家的多重打擊之下,會做出什麼決定讓自己有重新活下去的動力? 《萬里苦行》的作者克里斯蒂安‧路易斯在萬念俱灰之下,決定邁開自己的步伐,展開一段尋找自我的徒步之旅。 長達六年並橫跨三萬公里的跋涉,面對極端氣候與地理環境的考驗,讓他了解到自
Thumbnail
2025/05/01
你能想像一位破產又無家可歸的單親爸爸,在面臨女兒離家的多重打擊之下,會做出什麼決定讓自己有重新活下去的動力? 《萬里苦行》的作者克里斯蒂安‧路易斯在萬念俱灰之下,決定邁開自己的步伐,展開一段尋找自我的徒步之旅。 長達六年並橫跨三萬公里的跋涉,面對極端氣候與地理環境的考驗,讓他了解到自
Thumbnail
2025/04/30
你是否時常對自己感到懷疑,又或者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其實一切取決於「信念」,當我們深信自己能力不足,事情就如我們預期的方向走,自然也就離夢想越來越遙遠。 《正念旅程》這本書是作者與十七歲女兒在前往愛爾蘭途中的親子對話,並且剖析思緒如何影響我們的感受與行動,而非他人的想法與感受,也
Thumbnail
2025/04/30
你是否時常對自己感到懷疑,又或者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其實一切取決於「信念」,當我們深信自己能力不足,事情就如我們預期的方向走,自然也就離夢想越來越遙遠。 《正念旅程》這本書是作者與十七歲女兒在前往愛爾蘭途中的親子對話,並且剖析思緒如何影響我們的感受與行動,而非他人的想法與感受,也
Thumbnail
2025/04/29
當你做不完堆積如山的工作,你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我猜測多數人會選擇花更多時間來處理,於是工作超時所導致的後續問題讓我們的生活品質及身體健康出現危機。 如果可以,我們都希望可以少花點時間工作,而《慢速工作力》便是告訴我們其實並不需要瘋狂忙碌,也能讓我們的工作既有意義又同時具有價值
Thumbnail
2025/04/29
當你做不完堆積如山的工作,你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我猜測多數人會選擇花更多時間來處理,於是工作超時所導致的後續問題讓我們的生活品質及身體健康出現危機。 如果可以,我們都希望可以少花點時間工作,而《慢速工作力》便是告訴我們其實並不需要瘋狂忙碌,也能讓我們的工作既有意義又同時具有價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特教老師一直為學生的脫序行為疲於奔命?我比較幸運,倒沒有這種感受。但是,也會有被困住、動彈不得的感覺。當家長或導師向我們反應學生狀況時,我們多半會開始盤點系統上出了什麼問題。例如:導師反應學生最近在班上暴衝次數多,情緒大起大落。我們會開始問學生本人、問家長、甚至問課後安親班,試著找出「相關」的原因,
Thumbnail
特教老師一直為學生的脫序行為疲於奔命?我比較幸運,倒沒有這種感受。但是,也會有被困住、動彈不得的感覺。當家長或導師向我們反應學生狀況時,我們多半會開始盤點系統上出了什麼問題。例如:導師反應學生最近在班上暴衝次數多,情緒大起大落。我們會開始問學生本人、問家長、甚至問課後安親班,試著找出「相關」的原因,
Thumbnail
當一個孩子張牙舞爪, 你能否看見他言行背後藏起來的傷痛? 當一個孩子冷漠地說「我不需要你的關心」 別信,別真的轉身離去。 . 3月份有機會在6個不同場合 與各式各樣身份的學習者們相遇 不論是母親、老師、或是一般的人 我看見原來有些成人 在長大後是不願意回顧童年的 也不願意承認兒時的自己有受傷的感受
Thumbnail
當一個孩子張牙舞爪, 你能否看見他言行背後藏起來的傷痛? 當一個孩子冷漠地說「我不需要你的關心」 別信,別真的轉身離去。 . 3月份有機會在6個不同場合 與各式各樣身份的學習者們相遇 不論是母親、老師、或是一般的人 我看見原來有些成人 在長大後是不願意回顧童年的 也不願意承認兒時的自己有受傷的感受
Thumbnail
那天和個案輔導老師在洗手間碰見,我們寒暄短聊了一下。 輔導老師說: 有許多個案問題的根源其實都來自家庭,家長不願意覺察調整,常常只能無奈囉! 輔導人員的角色,就只能調整到陪伴孩子(陪聊天),平安地渡過這三年啦! 我說: 你們也真是辛苦了!每天都要接受這麼多負面的情緒,不是只有學生耶!還要處理家長……
Thumbnail
那天和個案輔導老師在洗手間碰見,我們寒暄短聊了一下。 輔導老師說: 有許多個案問題的根源其實都來自家庭,家長不願意覺察調整,常常只能無奈囉! 輔導人員的角色,就只能調整到陪伴孩子(陪聊天),平安地渡過這三年啦! 我說: 你們也真是辛苦了!每天都要接受這麼多負面的情緒,不是只有學生耶!還要處理家長……
Thumbnail
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是他人生第一層關係,是人際關係、社交發展的原型 相信我,將別人的孩子也當成自己的孩子吧!
Thumbnail
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是他人生第一層關係,是人際關係、社交發展的原型 相信我,將別人的孩子也當成自己的孩子吧!
Thumbnail
個案背景 那是非常非常認真的媽媽,而且還非常非常有能力 「任何問題,只要來了,我就非常清楚要這樣這樣這樣,接下來這樣就可以解決。」 「我是被練出來的,以前小的孩子有拿到重大傷殘手冊的,當時先生也忙,一個人處理兩個孩子,每週都在跑醫院....」 用和解協助無法勇敢的孩子 於是,陪著內在的他,
Thumbnail
個案背景 那是非常非常認真的媽媽,而且還非常非常有能力 「任何問題,只要來了,我就非常清楚要這樣這樣這樣,接下來這樣就可以解決。」 「我是被練出來的,以前小的孩子有拿到重大傷殘手冊的,當時先生也忙,一個人處理兩個孩子,每週都在跑醫院....」 用和解協助無法勇敢的孩子 於是,陪著內在的他,
Thumbnail
但是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寶貝孩子,在學校承受著不公平的待遇,又該怎麼說服自己坐視不管?如果只是肉體上的痛苦,還能勉強安慰他「撐過去就好了」,身體上的傷,畢竟容易復原。困難的是,要如何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導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告訴他傷害別人是不對的──當那個傷害他的老師被所有人保護著的時候?
Thumbnail
但是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寶貝孩子,在學校承受著不公平的待遇,又該怎麼說服自己坐視不管?如果只是肉體上的痛苦,還能勉強安慰他「撐過去就好了」,身體上的傷,畢竟容易復原。困難的是,要如何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導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告訴他傷害別人是不對的──當那個傷害他的老師被所有人保護著的時候?
Thumbnail
「言語暴力」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影響比較幽微,不像肢體暴力(體罰)容易造成肉眼看得見的傷害,加上孩子說自己被老師罵的時候,大人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往往是自己孩子不乖而受到老師責備,等到發現原來是不當的語言暴力時,孩子多半已經默默承受好一段時間了。
Thumbnail
「言語暴力」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影響比較幽微,不像肢體暴力(體罰)容易造成肉眼看得見的傷害,加上孩子說自己被老師罵的時候,大人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往往是自己孩子不乖而受到老師責備,等到發現原來是不當的語言暴力時,孩子多半已經默默承受好一段時間了。
Thumbnail
這是一本關於學校輔導老師十年的校園觀察紀錄,在不同孩子的故事中剖析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及苦楚,更談論關於親職教育及身為助人工作者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是一本關於學校輔導老師十年的校園觀察紀錄,在不同孩子的故事中剖析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及苦楚,更談論關於親職教育及身為助人工作者的重要性。
Thumbnail
保護孩子不受到任何傷害是父母的天職,但其實根本做不到,孩子難免會跌倒,在感情上也可能會受傷,會因外在刺激和意外受到驚嚇,會因意外或失去而悲傷,會因不平或委屈而憤怒。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父母究竟該如何教育孩子?在控制與放手間該如何拿捏?
Thumbnail
保護孩子不受到任何傷害是父母的天職,但其實根本做不到,孩子難免會跌倒,在感情上也可能會受傷,會因外在刺激和意外受到驚嚇,會因意外或失去而悲傷,會因不平或委屈而憤怒。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父母究竟該如何教育孩子?在控制與放手間該如何拿捏?
Thumbnail
        最讓各位老師和助人工作者頭痛的不一定是孩子狀況,反而可能是「不曉得如何回應家長」。以下結合過去自身和家長合作的經驗和EFT取向的的人本觀點,簡述一下與家長工作的步驟與原則,提供各位學校工作的老師與助人工作者參考~
Thumbnail
        最讓各位老師和助人工作者頭痛的不一定是孩子狀況,反而可能是「不曉得如何回應家長」。以下結合過去自身和家長合作的經驗和EFT取向的的人本觀點,簡述一下與家長工作的步驟與原則,提供各位學校工作的老師與助人工作者參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