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什麼層次才能觀因緣?什麼是「善根發」?

更新於 2022/06/28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到什麼層次才能觀因緣?什麼是「善根發」?

真正的觀因緣

要證本心、出般若,自然能觀因緣,那是一種覺知,其他的觀因緣都是自己在動意識,自己在想像。
那麼想像會不會出現呢?《華嚴經》云:「如是思維,則如是顯現。」如果你的身語意、因緣果具足了,它就會產生;可能下輩子,也可能一百世以後產生,這不叫觀因緣。
觀因緣只有兩種情形:一種是善根發,善根發有很多層次;另一種是證般若,那才是真正的觀因緣。如果動意識去觀因緣,就是走回頭路!

「善根發」

是原來種的那個善因,在某個時間點,那個果出來了。最簡單的「觀因緣善根發相」出來以後,有些人只知道這因緣很差,我應該好好修行。最理想、最重要的是,我可以分辨這是不是真正的「正法」,這就是「分別真偽禪善根發相」。
善性導師講述
我也想學佛乘大法
南無本師大自在王佛
善住真寶山王如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會員
5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od cast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所有經典都是為了人而講,不是為佛講,也不是為菩薩講的,三千世不一定正好三千世,因緣是非常複雜的! 主要是要知道什麼因緣出來弘法是最適當的時機,也最符合祂的因緣,就是這樣而已。 但是真正的實相不是這樣,這是為了讓眾生瞭解,用這樣的方式來表示因緣的複雜性而已。 善性導師講述 我也想學佛乘大法
不是註定,而是無量的完整性 時空統一屬不思議的境界,對聖者而言,是「不思議」的境界;對眾生而言,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那沒辦法理解,只能實證。 法界有無量的因緣,當實證到那個境界時,是有動有靜,動靜一元,動與靜是同一個源頭,而「佛」就是那個源頭。 要靜就靜,要動就動,要同時動靜皆可,那個才叫自在。
講「同時存在」,是為了讓眾生比較容易了解,其實它沒有存在、不存在的問題。眾生在一個起點開始就有無量因緣,展現無量因緣都同時存在。 譬如,你在電視台上班,但你的因緣並不是只有這條路,而是有無量的路同時存在,只是你正好切入這個因緣而已。 善性導師講述 我也想學佛乘大法 南無本師大自在王佛
整個法界的存在,是因「時空統一」的條件而存在,整個宇宙無量因緣同時存在,沒有開始與結束。眾生因為意識的關係,受時空的影響,所以才有成、住、壞、空的過程;但以實相來講是沒有的。這個你再聰明,想破頭也不會知道,只有靠實證,這叫唯證方知。 善性導師講述 我也想學佛乘大法 南無本師大自在王佛
如果有人死後,有高科技的技術讓他從解凍中復活,這種因果觀要如何解釋? 那是他的因緣就是要被人冰凍起來,到某一天又救活。 這是他以前種的因、結的緣,造成他被冷凍,冷凍多久也是因緣;冷凍完了,解凍能不能把他治好也是因緣;每一件都是因緣,沒有例外。 所有被冰凍、被解凍是同時存在的。 善性導師講述
你講的是肉身和意識心的問題。 意識心和肉身,以理來講應該是一如的,但是眾生沒有辦法一如,只是互為影響,互為因果而已。 因為一如要到意識心去除,證入本心以後,和法身的關係才是一如;法身和本心是一個東西,是不能分開的。以真相來講,你所說的意識心和肉身也是一如,在「時空統一」下是一如。 善性導師講述
所有經典都是為了人而講,不是為佛講,也不是為菩薩講的,三千世不一定正好三千世,因緣是非常複雜的! 主要是要知道什麼因緣出來弘法是最適當的時機,也最符合祂的因緣,就是這樣而已。 但是真正的實相不是這樣,這是為了讓眾生瞭解,用這樣的方式來表示因緣的複雜性而已。 善性導師講述 我也想學佛乘大法
不是註定,而是無量的完整性 時空統一屬不思議的境界,對聖者而言,是「不思議」的境界;對眾生而言,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那沒辦法理解,只能實證。 法界有無量的因緣,當實證到那個境界時,是有動有靜,動靜一元,動與靜是同一個源頭,而「佛」就是那個源頭。 要靜就靜,要動就動,要同時動靜皆可,那個才叫自在。
講「同時存在」,是為了讓眾生比較容易了解,其實它沒有存在、不存在的問題。眾生在一個起點開始就有無量因緣,展現無量因緣都同時存在。 譬如,你在電視台上班,但你的因緣並不是只有這條路,而是有無量的路同時存在,只是你正好切入這個因緣而已。 善性導師講述 我也想學佛乘大法 南無本師大自在王佛
整個法界的存在,是因「時空統一」的條件而存在,整個宇宙無量因緣同時存在,沒有開始與結束。眾生因為意識的關係,受時空的影響,所以才有成、住、壞、空的過程;但以實相來講是沒有的。這個你再聰明,想破頭也不會知道,只有靠實證,這叫唯證方知。 善性導師講述 我也想學佛乘大法 南無本師大自在王佛
如果有人死後,有高科技的技術讓他從解凍中復活,這種因果觀要如何解釋? 那是他的因緣就是要被人冰凍起來,到某一天又救活。 這是他以前種的因、結的緣,造成他被冷凍,冷凍多久也是因緣;冷凍完了,解凍能不能把他治好也是因緣;每一件都是因緣,沒有例外。 所有被冰凍、被解凍是同時存在的。 善性導師講述
你講的是肉身和意識心的問題。 意識心和肉身,以理來講應該是一如的,但是眾生沒有辦法一如,只是互為影響,互為因果而已。 因為一如要到意識心去除,證入本心以後,和法身的關係才是一如;法身和本心是一個東西,是不能分開的。以真相來講,你所說的意識心和肉身也是一如,在「時空統一」下是一如。 善性導師講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二、禪觀與念佛(觀/念二宗)之滅罪      如上所述,善導師的淨土思想,本疏與具疏、解義與行儀之中,關於「念佛與懺悔」的關係,可先分別探討,而後歸納一個總結。 (一)《四帖疏》     善導《四帖疏》中提及「懺悔」,多視為「修觀」的前方便[1];如定善義的「日想觀」,行者若「自見業障輕重之相
Thumbnail
善導大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
Thumbnail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身體就有「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
智諭法師:【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 念佛貴在調心,不在念多,念少,念快,念慢。
Thumbnail
教觀綱宗:「復有三乘,須歷色心等世出世法,一一會歸摩訶衍道,佛即為說般若。」 三乘利根需要遍歷色心等世出世法,然後一一會歸大乘法門的摩訶衍道。為何佛陀為這一類根器者說「般若」?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二、禪觀與念佛(觀/念二宗)之滅罪      如上所述,善導師的淨土思想,本疏與具疏、解義與行儀之中,關於「念佛與懺悔」的關係,可先分別探討,而後歸納一個總結。 (一)《四帖疏》     善導《四帖疏》中提及「懺悔」,多視為「修觀」的前方便[1];如定善義的「日想觀」,行者若「自見業障輕重之相
Thumbnail
善導大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
Thumbnail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身體就有「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
智諭法師:【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 念佛貴在調心,不在念多,念少,念快,念慢。
Thumbnail
教觀綱宗:「復有三乘,須歷色心等世出世法,一一會歸摩訶衍道,佛即為說般若。」 三乘利根需要遍歷色心等世出世法,然後一一會歸大乘法門的摩訶衍道。為何佛陀為這一類根器者說「般若」?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