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台灣CoVIC疫情再次升溫時,因弟弟幼稚園班上有同學確診,依當時政府規定,我陪他預防性的在房間裡關(隔離)了七天。為擺脫兩個人無聊得在床上滾來滾去的慘況,我和喜愛動物的弟弟望著貼在房間牆壁上的"
世界動物地圖(Animals of the World)"(英文版),決定利用關在房裡的這幾天好好來認識生物學。
因為影片拍得有趣,又剛好在認識動物的各種奇怪英文,好奇的媽媽順便就把生物命名為啥也能成為一個學門?林奈是誰?生物命名學發展的時空背景是什麼?生物命名又有些啥講究?及其相關英文一起查了起來。
一、首先,定義一下所謂的"俗名(vernacular name)"
俗名(vernacular name),vernacular (/vɚˈnækjəlɚ/) 指地方話、方言,可為名詞、形容詞(如: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地方性建築、vernacular disease 地方性疾病。),所以vernacular name也就是地方性的名字、稱謂。而生物學中提到的俗名,則泛指任何"非學名"的名稱。
另外,在同一種語言的俗名中,受到廣泛接受的使用名稱又被稱做普通名(Common name),比如河馬在美語系國家的普通名為The hippopotamus,普通名之外的其他所有俗名、或簡稱則可被統稱為別名,比如the hippo。
二、為何需要發明所謂的"學名"?俗名的奇葩一籮筐
俗名雖然叫起來親切,但常常讓人昏頭~
- 一種生物有,一長串俗名:比如鎖管又叫透抽、槍烏賊,依大小又叫小卷、中卷。花枝又叫墨魚、烏賊。(昏~)
- 不同生物有,同一俗名:比如四季豆,醜豆、豇豆(豇唸"江")這三種豆的俗名都叫"菜豆",反正都是可當配"菜"的常見豆子。
- 讓人誤解其物種的取名:比如叫做魚卻不是魚類的,這個國中考試很愛考~
-Jelly"fish"水母(刺絲胞動物門)
-Star"fish"海星(棘皮動物門)
-章魚、魷魚、鮑魚(軟體動物門)
-衣魚(節肢動物門)
-鱷魚(脊椎動物門爬蟲綱)
-山椒魚(脊椎動物門兩生綱)
-鯨魚(脊椎動物門哺乳綱)
-或者木魚(佛門:D)。
(*近年美國的水族館為避免Jellyfish不是fish的混亂,在推廣把"水母"的英文普通名改為sea jellies(海中的果凍狀生物~))
- 同一種生物在世界各地/各語系,令人錯亂的取名:最著名的、讓人錯亂的生物取名,應該是能反映大航海歷史的"火雞"。
火雞原產於今日墨西哥、北美一帶,但在許多國家語言中的對火雞的取名卻顯示人們誤解了該鳥的原產地。
-16世紀時西班牙殖民者將火雞引進歐洲,但哥倫布發現美洲時把美洲誤以為是西印度,故土耳其人把火雞叫做 hindi"印度雞"。
-馬來西亞的火雞是荷蘭人帶過去的,故馬來語稱其為 ayam belanda“荷蘭雞”
-柬埔寨人則叫火雞moan barang“法國雞"。
-而最廣泛被人稱呼的英文名稱turkey,則是英國人把火雞與土耳其的珍珠雞搞混了,把兩者一起都叫做turkey"土耳其雞"。後來被英國殖民的印度、與後來的美國均參照英語,稱呼火雞叫"土耳其雞"。
火雞:"我是誰??我到底叫啥??我來自哪??"
(*而可憐、受冤枉的土耳其共和國Republic of Turkey,在被叫了多年的"火雞共和國"後,終於在去年2022年06月經聯合國通過其改名要求,將國名改為Republic of Turkiye(發音: "Turkey耶!"),終於不再與「火雞」的英文,同音同名。變成了"火雞好棒棒"共和國??)
三、學名(scientific name)的誕生
為了讓世界各個語言的生物學者有可溝通、統一性的生物名稱,十八世紀瑞典的博物學家卡爾·林奈(Carolus Linnaeus)提出了廣受生物學家們接受的學名及其命名規則(Nomenclature/nəu'menklətʃə/)。
卡爾·林奈是誰呢? 我們所熟悉的"生物分類階層(taxonomic rank) :界Kingdom、門Phylum、綱Class、目Order、科Family、屬Genus、種Species"的概念就是林奈在其1735年的巨著《自然系統Systema Naturae》中提出的。--不過當時林奈在書中只提出了綱、目、屬、種四個階元,其他三個階元:界、門、科乃是由後世學者補充完善。
隨著發現的物種增加,目前這個階層體系仍在擴大分層中,比如界上發展出域Domain,各階層中還有亞Sub-層、總Super-層等次階層。
域Domain,界Kingdom,門Phylum,綱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種Species,圖片擷取自書籍<學霸筆記科學>p294。
應用英文例句: Roses are in the same family as apples and strawberries.玫瑰、蘋果及草莓都是同一科。
*生物分類學(taxonomy/tækˋsɑnəmɪ/)。taxo-的字源是希臘文的taxis 是arrangement整理、分類或排列,而-nomy指method方法、法則或規則。
taxonomy是分類學、分類法。本來生物分類學的英文應該要是bio-taxonomy,不過因為taxonomy這個字早期多用於生物學,比如animal taxonomy動物分類學、plant taxonomy植物分類學,而後才被廣泛用於各個學科。故通用的生物分類學的英文是不特別加上bio-前綴的。
而為了描述或寫作方便,林奈所創的學名只標示了種(稱為種小名)和屬(稱為屬名)這兩個最基本的級別,又稱為二名法。其他界、門、綱、目、科的級別就不一一標示了,否則也太冗長了。因為屬名被認為是個專有名詞,所以首字母必須大寫;而後一字的種名,則是用來形容這種生物特徵的形容詞,故用小寫。
p.s.最近取得了108課綱下新編的國中課本,跟當年的我們的課本真是大大不同~內容活潑又精美,還附漫畫! 舉例相當台灣在地生活化,比如一開頭的漫畫便舉出了生活中俗名土豆(閩南語音"塗豆"),到底是馬鈴薯,還是花生的困擾。編排堪比最佳課外讀物,超喜歡!
>>延伸閱讀:
如果大家有喜歡我的文章的話,歡迎追蹤我<溫紅一杯>或我的專題🌳<安卓亞的學習知識樹>。也希望能按個愛心💖、留個言💬,給我點支持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