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Ducati發表MotoE賽車─比賽是R&D的工具;為何V21L是真正的賽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就許多方面而言,Ducati的MotoE專案跟之前其他的電動車都相反。直到最近,傳統的摩托車製造商大多對電動車做壁上觀,他們更希望等著看科技,法規走向的發展。很少有例外的:除了電動速克達,KTM開發電動的越野車Freeride,還有本田跟無限合作打造,稱霸TT Zero 的神電。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6378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摩托筆記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670會員
328內容數
收錄MotoGP深入報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摩托筆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Yamaha MotoGP賽事總監兼Monster Yamaha車隊經理 Lin Jarvis對於賽會判罰Fabio Quartararo得在銀石站罰跑懲罰圈表達不滿。 Jarvis提出以下兩點反駁賽會:
D家的Pecco這一戰也是來勢洶洶。從練習賽就開始大破單圈紀錄,幾乎每個練習賽都能拿下,甚至還拿了桿位,這一切都顯示出杜卡迪車手在這邊有多麼強勢,對於德國戰的勝利勢在必得。 我們覺得表現好的 Fabio Quartararo 我們覺得表現差的 Honda 我們感到驚訝的 KTM
首先,在這邊我們的御三家Aprilia的Aleix Espargaro、Ducati 的Pecco Baginaia與Yamaha的Fabio Quartararo,這三位都是各車隊的頭號車手。在練習賽的表現都像是另一個等級的。又快又穩,搶得了頭排起跑。可以想見這一場比賽又是這三位車手的廝殺了。
從前幾站開始,陸續出現MotoGP越來越難以超車的聲音。這個問題一開始是Yamaha廠隊車手Fabio Quartararo提出,不過最近Marc Marquez以及其他車手也開始反映這個現象。除此之外,還有胎壓問題困擾著各家車廠,究竟MotoGP是如何一路演變成這個樣子的呢?
第八站來到義大利慕傑羅站。這裡是義大利車廠的主場,考量到此,Ducati推出了9台車,聲勢浩大的杜卡迪軍團在慕傑羅勢在必得。
MotoGP的輪框廠商正在做些甚麼來增加抓地力,並減少輪胎胎壓問題,為什麼KTM 希望空力套件被禁,以及Honda的車架。
Yamaha MotoGP賽事總監兼Monster Yamaha車隊經理 Lin Jarvis對於賽會判罰Fabio Quartararo得在銀石站罰跑懲罰圈表達不滿。 Jarvis提出以下兩點反駁賽會:
D家的Pecco這一戰也是來勢洶洶。從練習賽就開始大破單圈紀錄,幾乎每個練習賽都能拿下,甚至還拿了桿位,這一切都顯示出杜卡迪車手在這邊有多麼強勢,對於德國戰的勝利勢在必得。 我們覺得表現好的 Fabio Quartararo 我們覺得表現差的 Honda 我們感到驚訝的 KTM
首先,在這邊我們的御三家Aprilia的Aleix Espargaro、Ducati 的Pecco Baginaia與Yamaha的Fabio Quartararo,這三位都是各車隊的頭號車手。在練習賽的表現都像是另一個等級的。又快又穩,搶得了頭排起跑。可以想見這一場比賽又是這三位車手的廝殺了。
從前幾站開始,陸續出現MotoGP越來越難以超車的聲音。這個問題一開始是Yamaha廠隊車手Fabio Quartararo提出,不過最近Marc Marquez以及其他車手也開始反映這個現象。除此之外,還有胎壓問題困擾著各家車廠,究竟MotoGP是如何一路演變成這個樣子的呢?
第八站來到義大利慕傑羅站。這裡是義大利車廠的主場,考量到此,Ducati推出了9台車,聲勢浩大的杜卡迪軍團在慕傑羅勢在必得。
MotoGP的輪框廠商正在做些甚麼來增加抓地力,並減少輪胎胎壓問題,為什麼KTM 希望空力套件被禁,以及Honda的車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電動車:驅動未來的綠色革命 近年來,電動車正在掀起一場汽車產業的綠色革命。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和技術的進步,電動車正迅速從小眾產品走向主流市場。讓我們深入探討電動車的現況、未來發展趨勢,以及它可能帶來的影響。 當前趨勢 電動車市場正呈現爆發式增長。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
Thumbnail
隨著全球對於環保議題的重視與對氣候變遷的關注日益增加,電動車(Electric Vehicles, EVs)成為了未來交通工具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其中,EV動力傳動系統(EV Powertrains)中的電動機技術扮演著關鍵角色,對於EV的效能與性能有著重大影響。
Thumbnail
智慧輪其實不太算是一種狂想,它實際上是個反覆推出,但又屢屢遭市場淘汰的商品。但也許一次正確的市場定位,就能讓智慧輪起死回生;如同電動車一般,僅是在等待一個成熟的時機點。 智慧輪是泛指將馬達、控制器及電池全部整合於車輪中的產品,是一體式(All in one,AIO)的設計概念,定位應當如同電腦業界
Thumbnail
之所以稱為狂想曲,是因為這概念目前僅存在筆者腦海之中,未來筆者有可能會做出來,但也有機率,石沉大海。 在電動輔助自行車當中,雙馬達其實都已經有產品了,之前筆者亦配合穩正企業做過一台中置馬達搭配前輪轂馬達的樣車。然而市面上的雙馬達系統的配置,皆是使用兩顆相同規格的馬達,使用兩組驅動器,配合兩顆電池,
Thumbnail
特別標示年度,係因為隨科技技術的發展,現在的假,在未來可能成真。 發電機的假議題,並非僅針對電動輔助自行車,而是所有的電動載具加裝發電機,其實都很容易不切實際。但不能全盤否定,至少筆者在部分的電動車上有看到正確且巧妙的使用實例;如下圖所示,是利用車子運行時會遇到的額外動能來進行充電,而非直接耦合車
Thumbnail
電動自行車產業喜歡玩數字之爭,因此有段時間筆者常被要求拉高馬達轉矩值;以中置馬達為例,開始基本要求的轉矩值為50Nm,之後一路擴增到120Nm,現今是否有再持續增加,筆者就沒有再追蹤下去了。 筆者不愛這數字之爭,主要是從系統搭配的角度來看,就算馬達能作到如此大的轉距動能輸出,其實整台電動自行車並沒
Thumbnail
筆者剛開始接觸電動自行車產業時,大馬力及時速45公里的車款正在風頭上,因此廠商希望筆者能設計一款出力達到1馬力(1hp=750W)的動力馬達。筆者就在原本250W的體積空間內嘗試加大馬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測試,最大曾經達到1,000W的輸出功率;若能進一步優化散熱設計,預計將可達到1.5KW的功率
Thumbnail
中置馬達作為目前電動自行車的主流,但筆者的直覺卻對這項產品不甚喜愛。一開始筆者只是單就自行車的造型來看,中置馬達就是硬是擠了一大坨東西在車架的下方,實在有礙觀瞻。當然輪轂馬達也是甚為突兀,但剛好變速飛輪的發展越來越多段,面積也就越來越大,擋住了裝在後輪的輪轂馬達,使得後驅的輪轂馬達開始不那麼難看,也
Thumbnail
重量在自行車產業內一直是個很重要的KPI,為兵家必爭之地。筆者曾經詢問過業界人士,其比較的基準單位是以10公克為一個差異標準;當然公斤(Kg)仍是個很重要的指標,會帶來強烈的心理感受差異,如3.1公斤跟2.9公斤在銷售時的落差感受,就是一道明顯的門檻對比。 然而轉換到電動系統時,這種目標的追求就很
Thumbnail
本文主要針對電動自行車的動力源擺放位置,以及前輪驅動或後輪驅動時的優缺點進行分析比較,方便大家自行選擇理想的電動自行車。 目前市面上電動自行車的動力配置如上圖所示,可分為前輪驅動的前置前驅(FF),後輪驅動的後置後驅(RR)以及中置後驅(MR)共計三種型式,以下將依序各別介紹說明之。 ===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電動車:驅動未來的綠色革命 近年來,電動車正在掀起一場汽車產業的綠色革命。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和技術的進步,電動車正迅速從小眾產品走向主流市場。讓我們深入探討電動車的現況、未來發展趨勢,以及它可能帶來的影響。 當前趨勢 電動車市場正呈現爆發式增長。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
Thumbnail
隨著全球對於環保議題的重視與對氣候變遷的關注日益增加,電動車(Electric Vehicles, EVs)成為了未來交通工具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其中,EV動力傳動系統(EV Powertrains)中的電動機技術扮演著關鍵角色,對於EV的效能與性能有著重大影響。
Thumbnail
智慧輪其實不太算是一種狂想,它實際上是個反覆推出,但又屢屢遭市場淘汰的商品。但也許一次正確的市場定位,就能讓智慧輪起死回生;如同電動車一般,僅是在等待一個成熟的時機點。 智慧輪是泛指將馬達、控制器及電池全部整合於車輪中的產品,是一體式(All in one,AIO)的設計概念,定位應當如同電腦業界
Thumbnail
之所以稱為狂想曲,是因為這概念目前僅存在筆者腦海之中,未來筆者有可能會做出來,但也有機率,石沉大海。 在電動輔助自行車當中,雙馬達其實都已經有產品了,之前筆者亦配合穩正企業做過一台中置馬達搭配前輪轂馬達的樣車。然而市面上的雙馬達系統的配置,皆是使用兩顆相同規格的馬達,使用兩組驅動器,配合兩顆電池,
Thumbnail
特別標示年度,係因為隨科技技術的發展,現在的假,在未來可能成真。 發電機的假議題,並非僅針對電動輔助自行車,而是所有的電動載具加裝發電機,其實都很容易不切實際。但不能全盤否定,至少筆者在部分的電動車上有看到正確且巧妙的使用實例;如下圖所示,是利用車子運行時會遇到的額外動能來進行充電,而非直接耦合車
Thumbnail
電動自行車產業喜歡玩數字之爭,因此有段時間筆者常被要求拉高馬達轉矩值;以中置馬達為例,開始基本要求的轉矩值為50Nm,之後一路擴增到120Nm,現今是否有再持續增加,筆者就沒有再追蹤下去了。 筆者不愛這數字之爭,主要是從系統搭配的角度來看,就算馬達能作到如此大的轉距動能輸出,其實整台電動自行車並沒
Thumbnail
筆者剛開始接觸電動自行車產業時,大馬力及時速45公里的車款正在風頭上,因此廠商希望筆者能設計一款出力達到1馬力(1hp=750W)的動力馬達。筆者就在原本250W的體積空間內嘗試加大馬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測試,最大曾經達到1,000W的輸出功率;若能進一步優化散熱設計,預計將可達到1.5KW的功率
Thumbnail
中置馬達作為目前電動自行車的主流,但筆者的直覺卻對這項產品不甚喜愛。一開始筆者只是單就自行車的造型來看,中置馬達就是硬是擠了一大坨東西在車架的下方,實在有礙觀瞻。當然輪轂馬達也是甚為突兀,但剛好變速飛輪的發展越來越多段,面積也就越來越大,擋住了裝在後輪的輪轂馬達,使得後驅的輪轂馬達開始不那麼難看,也
Thumbnail
重量在自行車產業內一直是個很重要的KPI,為兵家必爭之地。筆者曾經詢問過業界人士,其比較的基準單位是以10公克為一個差異標準;當然公斤(Kg)仍是個很重要的指標,會帶來強烈的心理感受差異,如3.1公斤跟2.9公斤在銷售時的落差感受,就是一道明顯的門檻對比。 然而轉換到電動系統時,這種目標的追求就很
Thumbnail
本文主要針對電動自行車的動力源擺放位置,以及前輪驅動或後輪驅動時的優缺點進行分析比較,方便大家自行選擇理想的電動自行車。 目前市面上電動自行車的動力配置如上圖所示,可分為前輪驅動的前置前驅(FF),後輪驅動的後置後驅(RR)以及中置後驅(MR)共計三種型式,以下將依序各別介紹說明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