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人物|將新住民置入台灣發展脈絡──專訪《徘徊年代》導演張騰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疫情至今已經過了兩年多的時間,在危難時刻不少人喊出「同島一命」的口號,企盼所有生活在台灣的人能夠攜手共度難關。當我們去拆解這座島嶼,會發現其中的多元與複雜已超出了社會既有的認知,然而多數在台灣出生、長大的人們並不全然跟上了社會自體接納、成長,與融合的速度。

張騰元導演首部劇情長片《徘徊年代》提供了更加透徹地理解台灣社會的機會,試圖打破人們對於新住民的單一想像。張騰元選擇以新住民作為關注主體並非偶然,他從小就曾看過親戚、鄰居聘請東南亞女性移工、與越南女性成婚等等,他的第一部短片《焉知水粉》亦聚焦越南新住民,更有不少關於東南亞文化的策展經驗,甚至親赴越南探察。在創作《徘徊年代》的劇本之前,張騰元已與台灣的新住民社群有不少接觸,在種種機緣之下,聽聞新住民的生命歷程,也因為他並非帶著創作的「目的性」進行田調,反而挖掘出更多新住民在台灣的多元臉孔與細膩心理。

即使如此,與其說《徘徊年代》聚焦新住民本身,它更想關懷的是新住民在台灣、與他人的關係。本片時空橫亙 90 年代末至現代,聚焦越南女性文慧與秋蘭如何與在地人一同走過時代的動盪。當台灣經歷台海危機、經濟起落、921 大地震之際,恰好是新住民來到台灣的時刻,傳說中令人嚮往的寶島,竟有許多完全無法料到的波濤。新住民在夫家嘗試適應台灣的家庭文化,在台灣這個大家庭中則面臨更複雜的人際關係,學會忖度他人看待他們的眼光。

raw-image

《徘徊年代》從家庭慢慢延伸到一個社會集體當中,透過全知的視角,去看夫妻或婆媳的矛盾,以及外在環境的狀態,讓觀眾可以察覺新住民甚至每個人的背後難處,極具人文關懷。在演員排戲時,也被導演要求感受角色所處的環境、角色與他人的關係,包括可見的走位,不可見的角色定位,都應該要融入其中,使得電影的節奏具有一種呼吸感。

從議題到畫面,張騰元在片中在在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影響與牽引。《徘徊年代》最有特色之處在於:並非著重新住民及其家庭的辛酸血淚,而是把「在地」的時空脈絡置入敘事,台灣影響了新住民,新住民也改變了台灣社會,應當將新住民放入台灣社會這個「群體」之中,而非視他們為生活在角落的一群人將其獨立/孤立視之,並打破矗立在彼此之間的無形的牆。

raw-image

當人們對於台灣、台灣歷史、台灣人的想像改變,納入這群始終存在,卻被忽略的人們時,關於所謂「自己人」的思索,甚或「我們是誰」、「何處是我家」的思辨都將一一浮出。

張騰元認為所有經歷過遷移的世代,一生都將面臨國族認同的難題,有時是選擇題,有時是是非題,在外省族群和新住民身上尤其可見,其認同很少會是單一的,可能有雙重甚至多重認同。而所謂「台灣人」的概念也會隨著時代而有不同的定義:若是 19 世紀的台灣,「台灣人」可能會是比今日更加複合的概念,隨著人們生活在這裡的時間越長,將發展出越發多元,卻符合最多人想像的集合體。正因為台灣的特殊地理位置與政治情勢,使得這裡充滿著不確定性。近二、三十年來台灣人集體陷入了到底要往外發展,還是要開放外人進來的糾結,因此《徘徊年代》在關注新住民的同時,也提供了如何找到共同出路的思考。

本片不僅期待改變人們對於歷史與共同體的想像,亦希望在影像上有所突破。片中可以分成兩段故事,一為九〇年代,二為現代,前者以褐、棕色調為主,後者則偏冷藍,然而時間不斷流逝,即使將歷史一刀劃分,也經常出現宿命般的輪迴與重複,因此在美術與劇情上,都能看到前後呼應之處。

raw-image

此外,在攝影的部分則透過畫幅作時空上的區隔,在呈現 90 年代時,張騰元選擇用 2.35 比 1 的寬銀幕比例,進入現代時則轉為 4 比 3,他打破許多電影拍攝過去時使用 4 比 3、拍攝現代使用寬銀幕的常規,反其道而行,試圖帶領觀眾,回到那個多數年輕人沒有經歷過,僅能憑著影像、相紙懷想,被現代人重新詮釋的年代。透過寬銀幕將已逝的時空與人們完整地收入其中,而現代則更貼近於當代人望向世界的視角,因為身處當下必有其局限性,用較狹窄的畫面比例,輔以第二段女主角秋蘭的視角,遊走於台灣的社會空間,而導演刻意不拍攝秋蘭的正面,試圖引起觀眾好奇,進而思考當代新住民的多元樣貌,甚至探索更為寬廣的新住民群像。

東南亞與台灣的連結很大程度受到南向、新南向政策的影響,而近三十年來,台灣對東南亞的政策多為政經導向,帶著強烈的目的性;但比起過去,現在更重視東南亞的人才,也逐步改變了台灣社會對東南亞的刻板印象。張騰元所聚焦的東南亞,是台灣「內部」的東南亞,透過電影帶來人文思索,他認為當有志之士思考如何改善新住民處境,並作出相應行動的時候,也要注意某種「弱勢形象」的制約,當人們長期將新住民定位於弱勢族群,便不容易翻轉這樣的社會印象;當人們在認識新住民時,多會以移工、配偶的身份視之,而非一個單純、完整的「人」,他們經常被期待要去代表特定的傳統文化,卻也可能使社會大眾對新住民停留在單一的假想裡面。

raw-image

《徘徊年代》將鏡頭聚焦台灣內部,當新住民已經跟著社會脈動走到了今日,社會也應該要回應、跟上這個現實,而非停留在過去的空虛想像。張騰元期待未來新住民終能卸除「身份」的標籤,不需再強調「新住民」這個身份,並依照各自的意願保有原鄉的特色,最終達成「族群主流化」的社會。

採訪、撰稿:吳思恩
攝影:ioauue
劇照:ifilm 傳影互動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19
​奧地利導演約瑟夫・哈德(Josef Hader)繼柏林入圍競賽片《放生員工請注意》後,再次以《女警撞到夫》入圍柏林影展大觀元單元。《女警撞到夫》不僅是一部對現代社會深刻觀察的作品,更是一篇反鄉村浪漫化寫實宣言,電影將由東昊影業代理,於 4/25 正式上映。
Thumbnail
2025/04/19
​奧地利導演約瑟夫・哈德(Josef Hader)繼柏林入圍競賽片《放生員工請注意》後,再次以《女警撞到夫》入圍柏林影展大觀元單元。《女警撞到夫》不僅是一部對現代社會深刻觀察的作品,更是一篇反鄉村浪漫化寫實宣言,電影將由東昊影業代理,於 4/25 正式上映。
Thumbnail
2025/04/04
「我覺得我們兩個都有同樣的共識,演員是很脆弱的。在各個部門裡,最脆弱的應該就是演員了,因為我們使用的不只是腦力或體力,而是更多的感受,因此,離開角色的過程也同樣適用於沒有工作的時候。我必須還原自己是一個人,還原本來的生活和興趣,主動思考自己想用怎樣的方式理解世界,這和角色相遇、道別是同樣重要的。」
Thumbnail
2025/04/04
「我覺得我們兩個都有同樣的共識,演員是很脆弱的。在各個部門裡,最脆弱的應該就是演員了,因為我們使用的不只是腦力或體力,而是更多的感受,因此,離開角色的過程也同樣適用於沒有工作的時候。我必須還原自己是一個人,還原本來的生活和興趣,主動思考自己想用怎樣的方式理解世界,這和角色相遇、道別是同樣重要的。」
Thumbnail
2025/03/30
一直到十三年後因為《狗陣》入圍一種注目單元,真正走上紅毯,回到當年《翻滾吧!阿信》去坎城時到過的海灘,我才想起來自己曾經有這樣一個願望。而演員很多時候得要相信自己,但演員同時也經常懷疑自己,擁有不安全感,擁有脆弱。但在這個過程你只能自己成長、相信,相信自己願意將生活放進表演,相信自己想要表達的心。
Thumbnail
2025/03/30
一直到十三年後因為《狗陣》入圍一種注目單元,真正走上紅毯,回到當年《翻滾吧!阿信》去坎城時到過的海灘,我才想起來自己曾經有這樣一個願望。而演員很多時候得要相信自己,但演員同時也經常懷疑自己,擁有不安全感,擁有脆弱。但在這個過程你只能自己成長、相信,相信自己願意將生活放進表演,相信自己想要表達的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不要溫柔的故事,我要真實的改革」──蔡崇隆導演 臺大電影節邀請蔡崇隆導演與于昌民教授進行映後座談,替觀眾解答電影中的巧思與分享心路歷程,並邀請觀眾向講者提問,讓各位更深層認識移工議題與《九槍》。
Thumbnail
「我不要溫柔的故事,我要真實的改革」──蔡崇隆導演 臺大電影節邀請蔡崇隆導演與于昌民教授進行映後座談,替觀眾解答電影中的巧思與分享心路歷程,並邀請觀眾向講者提問,讓各位更深層認識移工議題與《九槍》。
Thumbnail
這是一個從90年代新住民家庭開展的故事。飄洋過海嫁來台灣的越南女孩文慧,隔著話筒向遠方的家人報平安,「媽媽啊,我很好,他們也對我很好。」話像是對親人說的,也像是對自己說的。
Thumbnail
這是一個從90年代新住民家庭開展的故事。飄洋過海嫁來台灣的越南女孩文慧,隔著話筒向遠方的家人報平安,「媽媽啊,我很好,他們也對我很好。」話像是對親人說的,也像是對自己說的。
Thumbnail
張騰元導演的作品《徘徊年代》,終於在今日正式上映了。這部電影視角相當特別,是以越南來台的兩代新住民女性之視角,觀看1990年代及千禧年後的台灣社會。前後兩段敘事,分別描繪出台灣兩個世代的不同景況。
Thumbnail
張騰元導演的作品《徘徊年代》,終於在今日正式上映了。這部電影視角相當特別,是以越南來台的兩代新住民女性之視角,觀看1990年代及千禧年後的台灣社會。前後兩段敘事,分別描繪出台灣兩個世代的不同景況。
Thumbnail
《徘徊年代》劇情講述不同時代下兩名越南女子的生活,一段是以九〇年代為出發,主角文慧遠嫁繁榮台灣,與建築工忠銘共組家庭,原先抱持著迎來完美生活的幻想,卻隨著現實的到來而破滅,與丈夫婆婆的不合最終促使文慧一人展開探索台灣的生活。而另一段故事則是聚焦於千禧年後的台灣,越南女子裴秋蘭來台求學,畢業後擔任徵信
Thumbnail
《徘徊年代》劇情講述不同時代下兩名越南女子的生活,一段是以九〇年代為出發,主角文慧遠嫁繁榮台灣,與建築工忠銘共組家庭,原先抱持著迎來完美生活的幻想,卻隨著現實的到來而破滅,與丈夫婆婆的不合最終促使文慧一人展開探索台灣的生活。而另一段故事則是聚焦於千禧年後的台灣,越南女子裴秋蘭來台求學,畢業後擔任徵信
Thumbnail
《徘徊年代》將鏡頭聚焦台灣內部,當新住民已經跟著社會脈動走到了今日,社會也應該要回應、跟上這個現實,而非停留在過去的空虛想像。張騰元期待未來新住民終能卸除「身份」的標籤,不需再強調「新住民」這個身份,並依照各自的意願保有原鄉的特色,最終達成「族群主流化」的社會。
Thumbnail
《徘徊年代》將鏡頭聚焦台灣內部,當新住民已經跟著社會脈動走到了今日,社會也應該要回應、跟上這個現實,而非停留在過去的空虛想像。張騰元期待未來新住民終能卸除「身份」的標籤,不需再強調「新住民」這個身份,並依照各自的意願保有原鄉的特色,最終達成「族群主流化」的社會。
Thumbnail
根據移民署ê統計,新住民到今已經佔台灣總人數ê 2.4%。另外,對內政部ê資料內底會當估算,新住民二代人數有40外萬,in已經是台灣民族當中真重要ê一部份。這寡人對家己ê身分有啥物款ê看法和體會leh?本期「走揣」訪問五位新住民二代,文章透過受訪者分享ê故事,chhōa逐家熟識你毋知影ê新二代。
Thumbnail
根據移民署ê統計,新住民到今已經佔台灣總人數ê 2.4%。另外,對內政部ê資料內底會當估算,新住民二代人數有40外萬,in已經是台灣民族當中真重要ê一部份。這寡人對家己ê身分有啥物款ê看法和體會leh?本期「走揣」訪問五位新住民二代,文章透過受訪者分享ê故事,chhōa逐家熟識你毋知影ê新二代。
Thumbnail
根據移民署資料統計,新住民已佔台灣總人口的2.4℅。另外,從內政部資料中可推估,新住民二代的人口數高達40餘萬人,他們已經成為台灣民族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在這之中,他們又對自己的身分,有什麼樣的看法與體會呢?本期「走揣」採訪了五位新住民二代,文章將以他們的分享為基礎,帶大家認識你所不知道的新二代。
Thumbnail
根據移民署資料統計,新住民已佔台灣總人口的2.4℅。另外,從內政部資料中可推估,新住民二代的人口數高達40餘萬人,他們已經成為台灣民族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在這之中,他們又對自己的身分,有什麼樣的看法與體會呢?本期「走揣」採訪了五位新住民二代,文章將以他們的分享為基礎,帶大家認識你所不知道的新二代。
Thumbnail
「今天固然在台灣一千九百萬人中,外省人只有兩三百萬,是少數,但是與大陸十億人口相比,台灣人還是絕對少數。假如有一天,外省第二代、第三代覺得活不下去,覺得受到壓迫、排斥,他們有沒有可能和中共裡應外合?」 這是1987年2月國民黨新科立委趙少康接受《遠見雜誌》訪談的內容,但他只說中了一半。
Thumbnail
「今天固然在台灣一千九百萬人中,外省人只有兩三百萬,是少數,但是與大陸十億人口相比,台灣人還是絕對少數。假如有一天,外省第二代、第三代覺得活不下去,覺得受到壓迫、排斥,他們有沒有可能和中共裡應外合?」 這是1987年2月國民黨新科立委趙少康接受《遠見雜誌》訪談的內容,但他只說中了一半。
Thumbnail
台灣是個有趣的地方。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的人們,對於這小島有著很不一樣的認同。而一海之遙的中國,對台灣,又是另一種想望。即便號稱同文同種,但卻好似說著平行的語言,對話總交不在一塊兒。於是彼此爭鬧不休,彷彿永難休止。
Thumbnail
台灣是個有趣的地方。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的人們,對於這小島有著很不一樣的認同。而一海之遙的中國,對台灣,又是另一種想望。即便號稱同文同種,但卻好似說著平行的語言,對話總交不在一塊兒。於是彼此爭鬧不休,彷彿永難休止。
Thumbnail
《家:因你綻放的夢想》是鄒佳晶製作的第一部影片。原本和爸爸較為疏離的她,因為一場車禍而改變了想法,她決定透過蘭花走進父親的世界。
Thumbnail
《家:因你綻放的夢想》是鄒佳晶製作的第一部影片。原本和爸爸較為疏離的她,因為一場車禍而改變了想法,她決定透過蘭花走進父親的世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