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精通不是沒有天分,而是練習方法不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出處:https://www.ruten.com.tw/item/show?22033107557847

出處:https://www.ruten.com.tw/item/show?22033107557847

想卓越,不是悶頭練習就有用

有「21世紀的彼得.杜拉克」之稱的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引用了艾瑞克森的研究,在其暢銷著作《異數》一書提出廣為人知的「1萬小時法則」:「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超凡的必要條件。」

並舉英國披頭四樂團和比爾.蓋茲為例:披頭四在1960年代初期於國漢堡演出時,花了大約1萬小時練習、比爾.蓋茲也大約花了1萬小時撰寫程式,從中發展出的技能助他建立微軟帝國。

葛拉威爾認為「1萬小時法則」適合用於任何領域,這個成功法則一出,人人趨之若鶩,1萬個小時按比例換算,只要練習8個小時,一星期練5天,那麼5年後就能成為專家了。但天底真有這麼便宜的事嗎?

艾瑞克森在《刻意練習》中矯正了這個觀念。他曾以柏林藝術大學的小提琴學生為研究對象,並在1993年發表研究結果。艾瑞克森的論文曾提及:頂尖小提琴家在20歲以前,平均會花1萬個小時獨自練習。而葛拉威爾引用的便是這個數據。

但葛拉威爾卻忽略了一點:艾瑞克森強調的練習方法與一般練習法是有區別的。以致於後來人們都把重點放在練習的「時數」,而非練習的「方法」。披頭四在漢堡的長時間演奏,使他們有機會得到各方的回饋意見,設法改進缺失,並非只是單純的重複練習。

所以,想成為專家,光有練習的「量」不夠,還要兼具「質」的提升,而所謂的「質」指的便是「刻意練習」,也就是艾瑞克森一再強調的「目標練習法」。


出處:https://medium.com/agile-coffee/%E5%88%BB%E6%84%8F%E7%B7%B4%E7%BF%92-%E5%8E%9F%E5%89%B5%E8%80%85%E5%85%A8%E9%9D%A2%E8%A7%A3%E6%9E%90-%E6%AF%94%E5%A4%A9%E8%B3%A6%E6%9B%B4%E9%97%9C%E9%8D%B5%E7%9A%84%E5%AD%B8%E7%BF%92%E6%B3%95-e5a2cc73bc53

出處:https://medium.com/agile-coffee/%E5%88%BB%E6%84%8F%E7%B7%B4%E7%BF%92-%E5%8E%9F%E5%89%B5%E8%80%85%E5%85%A8%E9%9D%A2%E8%A7%A3%E6%9E%90-%E6%AF%94%E5%A4%A9%E8%B3%A6%E6%9B%B4%E9%97%9C%E9%8D%B5%E7%9A%84%E5%AD%B8%E7%BF%92%E6%B3%95-e5a2cc73bc53

若「習慣成自然」讓你滿意,再練習也不會進步

一個人在學習新技能時,會先設定一個大概的目標,然後看書、上網或請教專業人士基本的操作方式,然後持續不斷地練習,逐漸達到自己滿意的程度,享受新技能帶來的樂趣,下意識地認為長此以往,技能自然會愈來愈進步。

但其實不然,當你的動作習慣成自然,就表示不會再進步了。時間久了,你可能會發現這一點,譬如學桌球,無論你練得多頻繁,和球友打得再痛快,有些技巧性的球你就是無法回擊,讓你十分錯愕無措,偏偏你又不知道原因,情況也不常出現,使得你根本沒有機會刻意去改進。

從一個健康的人會有穩定的心跳、血壓、體重等來看,人體其實喜歡一切穩定、運作正常。

可即使如此,一旦身體發生劇烈變化,被逼出了平時所處的舒適圈,細胞還是會有所因應,選擇打開或關閉某些特定的基因,而這些被活化的基因又會啟動細胞內的各種生化系統,在全身細胞的通力合作下,改變了細胞的行為,人體的行為也就改變了。

所以為什麼長期運動的人,肌耐力會逐漸加強,就是這個道理。

舒適圈很安全,但缺乏挑戰,唯有走出去,人才能進步。而大腦也跟身體一樣,只要稍稍被逼出舒適圈外,別離舒適圈太遠,那麼大腦就會設法重塑神經網絡,加速大腦的記憶、思考、動作控制等功能,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

在學習新技能時,運用目標練習法刻意練習,給予大腦適當的刺激,使之走出舒適圈,便能逐漸強化大腦的適應力,人的敏感度和判斷力也會跟著提升,自然學什麼都能學得又快又好。


出處:https://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3003738

出處:https://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3003738

大腦像身體,可以鍛鍊

一般人都認為成年人的大腦細胞數量已經固定,大腦結構和神經網絡也都成形了,不像身體可以經由鍛鍊增強適應力,讓體能愈來愈好。

其實不然,因為潛能的開發,靠的是神經與神經之間的連結,跟腦細胞的數量多寡無關。更不用說大腦組織跟肌肉纖維一樣,會因為練習而增大了,大腦的適應力絕對比你想像的更好。

倫敦的計程車司機執照應該是全世界最難考的執照了。欲考照者得先熟記「知識大全」,其中詳細記載了上萬條街道,以及所有街道的分布位置,光是考前的培訓就要花3到4年的時間,才有資格參加嚴格的考照測驗,但最後往往只有一半的學員拿到營業執照。

2011年12月8日,倫敦大學學院惠康基金會神經造影中心教授艾莉諾.馬奎爾(Eleanor Maguire)發表了一篇觀察倫敦計程車司機大腦的研究報告。

研究團隊以磁振造影技術觀察16位倫敦計程車司機的大腦,發現比起年齡相近、職業不同的男性汽車駕駛人,倫敦計程車司機腦中的海馬迴後緣部負責處理資訊的神經細胞的灰質比較多,而且計程車開得愈久者,海馬迴後緣灰質就愈多。

表示這些司機的大腦為了容納大量交通資訊,腦部結構受到了影響而產生變化。也證明了大腦能因長時間訓練而有所改變,就像人體肌肉纖維一樣,會因為練習而增大。

如此說來,能否學會新技能跟年齡並無絕對關係,艾瑞克森就曾在書中舉一位78歲的瑞典男子培爾.赫姆洛夫為例。他69歲才開始學空手道,還立志要在80歲時拿到黑帶。為了這個目標,他每星期接受5、6個小時的空手道訓練,以及10個小時慢跑和健身。

為了進步,他開始找教練做個人指導。皇天不負苦心人,培爾74歲時晉級藍帶,本來打算參加棕帶考試,但因搬家無法繼續上空手道學校而作罷,但他每天仍會持續練空手道,做各種運動及健行。

正是因為培爾的刻意練習,而發展出一組有效的心智表徵,在沒有老師的指導和意見回饋時,心智表徵就擔任了監督和判斷對錯的角色。這也是大腦被鍛練出來的能力之一呢!



歡迎參觀本格其他作品——

我的烏龍鳥事:烏龍事件簿/我的連載小說:《桃花債》/我的奇思異想:包山包海

日光:若你喜歡本文,記得點心心拍個手(要拍五下也行),你的鼓勵是創作者最大的動力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非寫不可,不寫會死?
184會員
420內容數
我只追隨靈感,想寫啥就寫啥。 最愛寫小說和搞笑文,其他文章通常是用來掙錢和練文筆的。 希望有生之年皆能隨心所欲、自由自在。
2024/04/29
簡單裝修的省錢8大招,供有需要的朋友參考。^^
Thumbnail
2024/04/29
簡單裝修的省錢8大招,供有需要的朋友參考。^^
Thumbnail
2024/02/25
超慢跑的速度是跑者自行找出來最合適、最舒服的速度,一般約落在時速4~6公里,是「可以微笑與他人聊天」的速度。而一般慢跑的步頻(每分鐘的步數)大約是每分鐘120~150步,超慢跑的步頻則是170~190步,兩者相比,150下接觸地面的時間比較久,步伐比較大,不僅身體容易僵硬,消耗能量也更大,容
Thumbnail
2024/02/25
超慢跑的速度是跑者自行找出來最合適、最舒服的速度,一般約落在時速4~6公里,是「可以微笑與他人聊天」的速度。而一般慢跑的步頻(每分鐘的步數)大約是每分鐘120~150步,超慢跑的步頻則是170~190步,兩者相比,150下接觸地面的時間比較久,步伐比較大,不僅身體容易僵硬,消耗能量也更大,容
Thumbnail
2024/02/23
根據運動生理學家的研究,當運動心跳達到最大心率的60%時,人體會先消耗脂肪、多餘蛋白質與醣類,若心率持續上升,超過最大心率的80%時,
Thumbnail
2024/02/23
根據運動生理學家的研究,當運動心跳達到最大心率的60%時,人體會先消耗脂肪、多餘蛋白質與醣類,若心率持續上升,超過最大心率的80%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這本書在說什麼? 作者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為一名心理學教授,他的研究對音樂、教育、藝術、商業等領域都有深遠的影響。 也曾與多位著名運動員及音樂家合作,研究他們如何通過刻意練習獲得卓越的成就,被譽為「傑出表現」研究的權威,也被稱為「研究世界專家的世界專家」。 那些被我們稱
Thumbnail
這本書在說什麼? 作者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為一名心理學教授,他的研究對音樂、教育、藝術、商業等領域都有深遠的影響。 也曾與多位著名運動員及音樂家合作,研究他們如何通過刻意練習獲得卓越的成就,被譽為「傑出表現」研究的權威,也被稱為「研究世界專家的世界專家」。 那些被我們稱
Thumbnail
也許你聽說過「一萬小時定律」,也就是要學習一項技能,需要花費超過一萬個小時才能真正掌握。但問題來了,一萬小時是個什麼概念 ? 我們一整年花在工作的時間大約是 2,000 小時,那要花多少年才能湊滿一萬小時呢 ? 而且,萬一經過一萬小時以後,你又對別的事物產生興趣怎麼辦 ?
Thumbnail
也許你聽說過「一萬小時定律」,也就是要學習一項技能,需要花費超過一萬個小時才能真正掌握。但問題來了,一萬小時是個什麼概念 ? 我們一整年花在工作的時間大約是 2,000 小時,那要花多少年才能湊滿一萬小時呢 ? 而且,萬一經過一萬小時以後,你又對別的事物產生興趣怎麼辦 ?
Thumbnail
《高手學習》是一本講學習方法的書,作者將學習相關書籍、研究、理論整理歸納出觀念跟方法,作者將這些觀念從他的角度重新詮釋,邏輯之清晰,文筆之流暢,加上作者是中國人,故事舉例從中國文化出發,跟讀者產生共鳴,讀起來很痛快,整本實在非常扎實,絕對會是一本改變你對學習看法的書。
Thumbnail
《高手學習》是一本講學習方法的書,作者將學習相關書籍、研究、理論整理歸納出觀念跟方法,作者將這些觀念從他的角度重新詮釋,邏輯之清晰,文筆之流暢,加上作者是中國人,故事舉例從中國文化出發,跟讀者產生共鳴,讀起來很痛快,整本實在非常扎實,絕對會是一本改變你對學習看法的書。
Thumbnail
2008年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Timothy Gladwell)在書「異數」中提到一萬小時法則,之後成為許多人努力的方向,運動員獲得奧運金牌、世界冠軍的一刻,回想對這項運動的付出差不多就是一萬小時;知名演員、導演、歌手在成名的時刻,也是對專業領域付出一萬小時。因此一萬小時法則成為一個普
Thumbnail
2008年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Timothy Gladwell)在書「異數」中提到一萬小時法則,之後成為許多人努力的方向,運動員獲得奧運金牌、世界冠軍的一刻,回想對這項運動的付出差不多就是一萬小時;知名演員、導演、歌手在成名的時刻,也是對專業領域付出一萬小時。因此一萬小時法則成為一個普
Thumbnail
有「21世紀的彼得.杜拉克」之稱的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引用了艾瑞克森的研究,在其暢銷著作《異數》一書提出廣為人知的「1萬小時法則」:「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超凡的必要條件。」
Thumbnail
有「21世紀的彼得.杜拉克」之稱的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引用了艾瑞克森的研究,在其暢銷著作《異數》一書提出廣為人知的「1萬小時法則」:「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超凡的必要條件。」
Thumbnail
有「21世紀的彼得.杜拉克」之稱的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引用了艾瑞克森的研究,在其暢銷著作《異數》一書提出廣為人知的「1萬小時法則」:「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超凡的必要條件。」
Thumbnail
有「21世紀的彼得.杜拉克」之稱的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引用了艾瑞克森的研究,在其暢銷著作《異數》一書提出廣為人知的「1萬小時法則」:「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超凡的必要條件。」
Thumbnail
要快速致勝之前,先這麼問自己: ❓ 為什麼要超捷徑?循規蹈矩有什麼錯?不走直線,該怎麼轉彎? ❓ 一萬次實驗是什麼?為什麼比一萬小時定律更有效? ❓ 一萬次實驗要如何在生活上運用?
Thumbnail
要快速致勝之前,先這麼問自己: ❓ 為什麼要超捷徑?循規蹈矩有什麼錯?不走直線,該怎麼轉彎? ❓ 一萬次實驗是什麼?為什麼比一萬小時定律更有效? ❓ 一萬次實驗要如何在生活上運用?
Thumbnail
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是「傑出表現」學的心理學家,被譽為是「研究世界專家的世界專家」,專門研究各領域中的專家。艾瑞克森的研究主軸就是本書的核心:刻意練習,「刻意練習」如今已被廣泛應用於各領域。而羅伯特・普爾(Robert Pool)則是協助本書實驗的科學家。
Thumbnail
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是「傑出表現」學的心理學家,被譽為是「研究世界專家的世界專家」,專門研究各領域中的專家。艾瑞克森的研究主軸就是本書的核心:刻意練習,「刻意練習」如今已被廣泛應用於各領域。而羅伯特・普爾(Robert Pool)則是協助本書實驗的科學家。
Thumbnail
找到天賦,不如找對方法!天才與庸才之間的差別不在基因、不再天分,在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是「刻意」進行的,也就是必須全神灌注,有意識地行動。不要只是重複做同一件事,卻沒有規劃如何進一步改善自己的表現。
Thumbnail
找到天賦,不如找對方法!天才與庸才之間的差別不在基因、不再天分,在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是「刻意」進行的,也就是必須全神灌注,有意識地行動。不要只是重複做同一件事,卻沒有規劃如何進一步改善自己的表現。
Thumbnail
刻意練習在前段日子非常盛行,不論是在學校或是在哪裡,當時作者提出一個問題:一堆人學鋼琴、小提琴、舞蹈、圍棋、各項運動,為什麼有些人可以有高手級表現,大部分人卻只有「可接受」的水準? 其實原因是在.....
Thumbnail
刻意練習在前段日子非常盛行,不論是在學校或是在哪裡,當時作者提出一個問題:一堆人學鋼琴、小提琴、舞蹈、圍棋、各項運動,為什麼有些人可以有高手級表現,大部分人卻只有「可接受」的水準? 其實原因是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