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的介紹從初期的絕對優勢理論到比較優勢理論,接著進入到要素稟賦論
這裡會分為三個部分介紹,首先先從要素稟賦論的假設條件開始,接著進一步瞭解其內容和推論,最後提到了里昂剔夫之謎
理論的部分真的會有些無聊,不過感覺搞懂會比較容易理解接下來的內容,只好耐心地讀下去
要素稟賦論是什麼?
要素稟賦論(Factor Endowment Theory)也被稱為"赫可歇爾-俄林理論",或稱為(H-O理論)
主要是在1919年由赫克歇爾(Heckscher)在其著作中提出要素稟賦論的概念,之後由俄林(Ohlin)承襲這概念並於其在1933年出版的《域際貿易和國際貿易》一書中,創立了要素稟賦論
當看過要素稟賦論的假設前提後,就會深深感覺要素稟賦論即是針對比較優勢理論中不足的部分,加以補充和探討
讓我們來繼續瞭解要素稟賦論的前提假設吧!
要素稟賦論的前提假設
要素稟賦論有七個前提假設:
- 2x2x2模型,即2個國家(A國家和B國家)、2種產品(X產品和Y產品)、2項要素(勞力與資本)
- 產品生產函數相同、技術水平一樣、規模報酬不變
- 偏好相同
- X產品在兩國都是勞動密集型產品、Y產品在兩國都是資本密集型產品
- 完全競爭,無任何貿易障礙,沒有運輸成本和交易成本
- 要素在一國內自由流動,國際間不流動
- 資源被充分利用等等
以上這七點假設前提,可以看出是不是幾乎和比較優勢理論相同
不同的是第1點和第4點,最主要就是將勞力和資本這兩項要素加入探討
此外,雖然後續會探討第4點,但還是要提出其重要性
在這個假說中,一個產品在兩國間被認為是哪種要素型的產品要是一致的
勞力密集型產品 vs 資本密集型產品
這兩者其實是相對的概念,是透過兩國比較所產生"相對"勞力密集和資本密集
換句話說,同一產品在不同兩國的比較,可能會從勞力密集變成資本密集,這裡和比較優勢理論所使用的"比較"概念一樣
老師在當中舉了美國、中國和印度的例子,她提到這三個國家人口數都是很多的,但美國和其他國家比較,通常產品還是會偏向資本密集而非勞力密集
所以這兩個要素不是絕對地多就是多,而是相對哪個要素相對優勢、哪個要素相對劣勢
既然如此,要如何判定哪個是勞力密集型產品?哪個是資本密集型產品呢?
國家的要素豐裕度
判定一個國家的資本和勞動力哪個比較多的時候,就要使用要素豐裕度(Factor Abundance)進行計算
這裡是使用資本總量和(K)和可利用的勞動總量(L)進行比較,也就是用資本總量(K)除以勞動總量(L),即K/L
在兩國相比時,如A國大於B國,即A國相對來說資本總量(K)比較大,而B國相對為勞動總量(L)較大,所以我們就說A國為資本豐裕國而B國為勞動豐裕國
但在產品要比較前,還要注意要素的價格比,這部分的前提條件是要素的需求相同,因為要素的變動會影響價格進而改變需求,會使得公式變得太複雜而無法探討
要素價格比是使用工資(w)和資本利率(r)進行比較,也就是以工資(w)除以資本利率(r),即w/r
兩國相比時,如A國大於B國,即A國相對來說是資本豐裕國而B國為勞動豐裕國
產品的要素密集度與密集度逆轉
產品的要素密集度首先是使用產品的資本總量(K)和勞動總量(L)進行相比,和上面國家的比較相同
當兩產品比較,K/L大的即為資本密集型產品,另一個則為勞動密集型產品
但是,當同質產品在要素豐裕度不同的國家其要素的密集度不同時,會使得產品的要素密集度產生逆轉
這時就會違反了假設前提的第4點
雖然這情況在現實是時常發生的,但因為在做理論的探討,所以將這部分先認定並不會有逆轉的現象,讓兩產品在兩國間是相同的密集度
結論
這部分其實就慢慢地加入了更多的觀念
尤其是在思考國家豐裕程度、產品密集度時要盡量搞通,如果沒想清楚的話,不光是這個理論,後面的理論可能也都會遇到障礙
好了,要素稟賦論的假設前提就到這兒告一段落
下一課會進入到要素稟賦論到底如何進行並探討國際經濟與國際貿易,感覺下一課才是硬仗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