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愛分享...18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以往我非常受自己的情緒影響,時不時陷入焦慮之中,並因此影響往後的心情及精神。

總是覺得還有很多事情沒做,使得焦慮消耗著我的注意力及精神,感覺自己忙碌了一整天,但其實只是空焦慮、沒做什麼、瞎忙

不僅上述內在帶來的焦慮,外在衝擊亦會令自己陷入焦慮的情緒之中
如:1.被指責做不好
2.閱讀自我啟發的書籍
3.看到別人比自己好
在受衝擊下,感覺自己有所不足,會過度放大自己的缺點,而陷入焦慮中

不論受內在外在而“習慣性焦慮”,此時應放慢腳步,轉換心情,重新調整節奏
別對自己太過要求,降低標準,持續達到目標,從中獲得成就感與自信,接受尚未完成的事情,因為事情是永遠做不完的,會接踵而來,況且並非所有的事都能做到完美。
我們要做的是...專注於當下,並轉念為「已做了這麼多」的心態。

在資訊爆炸的現代,更加容易獲取知識及他人的現況,以前我總想學這個、學那個,或是羨慕他人的生活;現在,許多事情我依舊不會,也沒有過著令人稱羨的生活,但“其實做不到也沒關係”,時間一樣在走,日子一樣在過,放寬心情處理事情,總好過因為焦慮而瞎忙,什麼也沒做得好吧!

要學會拒絕及請他人協助,處理好自己的事務及情緒,不要因為拒絕他人而連同對方的問題一起焦慮,珍惜自己的時間,重新掌握時間的主導權。

面對問題產生焦慮時,不安感會進而使自己躲回舒適圈,產生逃避心理;不如讓“遇上變化,不做多想地開始行動”成為一種習慣,減少內在外在引起的焦慮消磨時間、精神。

瑣碎雜事充斥在生活當中,是如此不可避免,可以特別挪出時間處理雜事或使其自動化(自動扣款),以免因為小事而持續焦慮,影響當下該做的事。

最後,留一點時間給自己,享受“無用”“浪費”“沒有生產力”的時光
如:和家人一起度過無所事事的時光、發呆使自己緩下腳步靜下心...
喜怒哀樂豐富著生活,別因為壓力而錯過許多精彩的事物,放下完美主義
彈性思考,讓習慣亦有彈性,焦慮會帶來不必要的沉默成本。

適時的放鬆,讓自己活得更像自己。

PS...感覺替我的懶惰找了個好理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三的沙龍
7會員
99內容數
老三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1/20
脆瓜 得知客人送了一大堆小黃瓜,首要行動就是阻止阿母行動,千交代萬囑咐等我放假回家再動作
Thumbnail
2022/11/20
脆瓜 得知客人送了一大堆小黃瓜,首要行動就是阻止阿母行動,千交代萬囑咐等我放假回家再動作
Thumbnail
2022/11/14
真•蛋餃 由於家裡包水餃,留了些許餡料包蛋餃,省得還要額外調配味道 做法如下:
Thumbnail
2022/11/14
真•蛋餃 由於家裡包水餃,留了些許餡料包蛋餃,省得還要額外調配味道 做法如下:
Thumbnail
2022/11/12
隔了兩周沒回家,三天連假把時間排滿滿……現在已累倒在床,紀錄流水帳,不修飾詞彙了
Thumbnail
2022/11/12
隔了兩周沒回家,三天連假把時間排滿滿……現在已累倒在床,紀錄流水帳,不修飾詞彙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上次感到焦慮是什麼時候?待業的那段期間?還是被工作追著跑的昨日?又或是覺得自己輸給別人的那一刻?如果可以,我希望我們都能逃脫焦慮的綑綁,倘若無法做到,那我們就和它和平共處吧。
Thumbnail
上次感到焦慮是什麼時候?待業的那段期間?還是被工作追著跑的昨日?又或是覺得自己輸給別人的那一刻?如果可以,我希望我們都能逃脫焦慮的綑綁,倘若無法做到,那我們就和它和平共處吧。
Thumbnail
現代人往往活得急促,想盡辦法填滿生活中每一寸空缺,不是為了什麼,純粹是活得焦慮。
Thumbnail
現代人往往活得急促,想盡辦法填滿生活中每一寸空缺,不是為了什麼,純粹是活得焦慮。
Thumbnail
有沒有覺得時間不夠用?老覺得白白浪費光陰? 您有沒有老是害怕自己趕不上期限? 時時刻刻逼迫自己,老是陷入「事情無法結束」、「老感覺忙不完」? 總覺得沒有充分利用到時間,觀照別人反思自己後內心總覺不安。有一股強逼自己的意念:「別人在做,我也必需要做」。有完美主義傾向。就累積形成「習慣性焦慮」了。
Thumbnail
有沒有覺得時間不夠用?老覺得白白浪費光陰? 您有沒有老是害怕自己趕不上期限? 時時刻刻逼迫自己,老是陷入「事情無法結束」、「老感覺忙不完」? 總覺得沒有充分利用到時間,觀照別人反思自己後內心總覺不安。有一股強逼自己的意念:「別人在做,我也必需要做」。有完美主義傾向。就累積形成「習慣性焦慮」了。
Thumbnail
周末,和孩子在家看電影、世足賽,跟朋友去吃飯聊天,放空耍廢了兩天。 短暫的逃避,的確讓人感到愉悅,有活在當下的感覺。 可禮拜一一早起床,著裝準備上班,想到這周有課要備、有書要讀、有案子要寫、有進度要追....所有壓力一擁而上,心裡的慌亂害怕,讓人更不知所措。
Thumbnail
周末,和孩子在家看電影、世足賽,跟朋友去吃飯聊天,放空耍廢了兩天。 短暫的逃避,的確讓人感到愉悅,有活在當下的感覺。 可禮拜一一早起床,著裝準備上班,想到這周有課要備、有書要讀、有案子要寫、有進度要追....所有壓力一擁而上,心裡的慌亂害怕,讓人更不知所措。
Thumbnail
摘下窮忙濾鏡*擺脫不安迴圈,找回自己的人生 越是焦慮,就越想要逃避,這是自然的反應。 窮忙濾鏡會讓 1.讓簡單的事情變成複雜,造成主觀上完蛋了的感受 2.花太多時間在煩惱,因而逃避現實,去做無關的瑣事 3.無法判斷事情的優先順序,導致產生拖延症 4.把情緒發洩到他人身上,人際關係漸漸崩壞
Thumbnail
摘下窮忙濾鏡*擺脫不安迴圈,找回自己的人生 越是焦慮,就越想要逃避,這是自然的反應。 窮忙濾鏡會讓 1.讓簡單的事情變成複雜,造成主觀上完蛋了的感受 2.花太多時間在煩惱,因而逃避現實,去做無關的瑣事 3.無法判斷事情的優先順序,導致產生拖延症 4.把情緒發洩到他人身上,人際關係漸漸崩壞
Thumbnail
總是覺得還有很多事情沒做,使得焦慮消耗著我的注意力及精神,感覺自己忙碌了一整天,但其實只是空焦慮、沒做什麼、瞎忙
Thumbnail
總是覺得還有很多事情沒做,使得焦慮消耗著我的注意力及精神,感覺自己忙碌了一整天,但其實只是空焦慮、沒做什麼、瞎忙
Thumbnail
實際走一遭,就會發現,沒什麼厲害的,也是磕磕絆絆,在夾縫中求生存。
Thumbnail
實際走一遭,就會發現,沒什麼厲害的,也是磕磕絆絆,在夾縫中求生存。
Thumbnail
真正意識到自己心中有許多錯綜復雜的焦慮時,大概是我23歲的時候了。 那個時候的我,短短畢業不到半年就換到第三份工作,在那之前的第一份、第二份工作,我大概都只撐了一個半月,也許是不喜歡當時的工作環境,又或者無法適應整個不友善的就業環境。
Thumbnail
真正意識到自己心中有許多錯綜復雜的焦慮時,大概是我23歲的時候了。 那個時候的我,短短畢業不到半年就換到第三份工作,在那之前的第一份、第二份工作,我大概都只撐了一個半月,也許是不喜歡當時的工作環境,又或者無法適應整個不友善的就業環境。
Thumbnail
「習慣性焦慮」在這個世代似乎已經快要成為文明病了,過量的資訊每天透過網路放送到我們眼前,社群平台拉近了朋友、同事的距離也讓分享生活變得容易,同時也無形的有了比較的壓力,我們都是那感到巨大壓力而焦慮的族群,進而給自己戴上了厚厚的「窮忙濾鏡」。「對我應該要做這個,還要做那個...」最後什麼都做不好。
Thumbnail
「習慣性焦慮」在這個世代似乎已經快要成為文明病了,過量的資訊每天透過網路放送到我們眼前,社群平台拉近了朋友、同事的距離也讓分享生活變得容易,同時也無形的有了比較的壓力,我們都是那感到巨大壓力而焦慮的族群,進而給自己戴上了厚厚的「窮忙濾鏡」。「對我應該要做這個,還要做那個...」最後什麼都做不好。
Thumbnail
事多且忙,心力枯竭。 這個自我梳理的隨筆本應在元旦時候寫的,但在繁重的生活和工作壓力下,拖延症讓我一直把這篇隨筆拖到了春節工作後的第一個週末。當然也可以不寫,因為按照我現有的邏輯思維慣性來分析,休息時間本就是極為稀缺的資源,寫這個東西對我來說收效甚微,投入產出比太不可觀,於是,可以不寫。
Thumbnail
事多且忙,心力枯竭。 這個自我梳理的隨筆本應在元旦時候寫的,但在繁重的生活和工作壓力下,拖延症讓我一直把這篇隨筆拖到了春節工作後的第一個週末。當然也可以不寫,因為按照我現有的邏輯思維慣性來分析,休息時間本就是極為稀缺的資源,寫這個東西對我來說收效甚微,投入產出比太不可觀,於是,可以不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