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在忙什麼? 專注力練習讓你不再"心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現代人見面打招乎問好或是在聊天時應該都免不了會聽到"忙"或是"很忙"的字眼。有的人可能是忙工作、忙家庭或是工作家庭二頭燒,但忙究竟是什麼樣的狀態呢?是真的時間不夠用或只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一種心理狀態?如果問我自己什麼時候會覺得忙或是忙的時候是什麼感受,我會覺得是心理總是有一種接下來要做什麼事的急迫感,倒不是真的時間上真的急迫,而是會一直想著接下來要做的事。但這真的就是忙嗎?
我們覺得忙是因為我們在做某件事情時,心裡都會想著另一件事,簡而言之就是分心。
尤其很多人說忙,似乎很少人能做出改變或改善,而且如果事情都能按照時間規劃進行,那這樣還是忙嗎?在 A Mindfulness Practice for Doing One Thing at a Time 裡提到,我們覺得忙是因為我們在做某件事情時,心裡都會想著另一件事,簡而言之就是分心。說分心應該都很容易理解,因為分心除了加重你的精神負擔外,也可能讓你手邊的事出錯,然後你就必須再花時間修正錯誤,增加你的工作時間,這下就真的讓你變忙了。
而當你長時間處於這麼心理忙碌的情況之下,你也會變成處於一種生存模式 (Survival Mode) 的狀態在生活。生存模式是一種人類面臨壓力或危險時會啟動的一種機制,遠古人類的生活環境想當然比現代危險多了,因此遇到威脅時必須立即做出反應,可能是逃跑或是攻擊 (Flight or Flight)。對於現代人而言,這樣的生存模式在太多數情況下可能都會對於身處的環境做出過度反應,甚至可能造成與他人關係緊張或是錯失許多機會,因為我們都把專注力放在自以為重要的事情上。
所以如果覺得忙只是一種心理狀態的話,那麼我們或許不用針對要做哪些事來做改變,而是改變我們如何去面對那些日常生活和工作上的事就能改善這樣所謂忙碌的情況。以下是 A Mindfulness Practice for Doing One Thing at a Time 所建議的一個訓練自己把專注力放在當下的習慣,而我看到這個練習時才發現其實我早就已經在執行了。

專注力練習

  • 創造提示 (Create a cue): 任何習慣的養成一開始都要提示。一開始可以從簡單的刷牙開始,因為時間短,可以讓我們很輕鬆就完成。每天拿起牙刷,注意周遭環境,然後把專注力移到刷牙的聲音和感覺。最後,用15至30秒再次感受剛刷牙時的感覺。
  • 使用標籤確認自己手邊的工作 (Use labels to ground yourself in the task at hand): 在完成刷牙的練習或其他習慣養成的練習後,就可以幫助我們進行心理標籤。例如手到洗手台旁就會想到洗手,這樣可以減少分心並更能專注手邊工作。
  • 減少環境刺激 (Carve out “stimulus-free” moments): 例如一邊工作一邊還要回 line 訊息和 email, 或是還要聽個 podcast。讓自己有段時間處於安靜或沒有太多外界刺激會對專注力很有幫助。
  • 慢慢來 (Slow down): 這應該是最知易行難的一點。但其實只要多專注在自己正在做的事就能觀察到自己是否太急促了。例如吃飯吃太快或是講話太快了。若你可以注意到,當你能放慢急促的動作,自然也更能專注手邊的事。

我的執行

  • 創造提示: 我早上起來燒一壺熱水,然後常常我就站在煮水壺前聽煮水的聲音聽到水燒開,接著倒杯溫開水醒腦。
  • 使用標籤: 我在開始工作前就會泡杯茶或咖啡拿到桌上,代表要開始工作了,很多上班族應該都是如此。
  • 減少環境刺激: 我習慣會把手機設工作模式,電腦裡的 email 或通訊軟體也不會一直開著。
  • 慢慢來: 這點我比較無感,因為我本來就不是個會急著做什麼事的人,若真的要說應該是現在學著不要太急著完成手邊的工作,而是先安排時間。
看到我的親身實踐後就會知道這並不會太難,我其實在做這些事情時是把這視為我自己的一個學習體驗設計,讓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上能有更多空間。
Mindful Learner - Peggy
avatar-img
10會員
18內容數
Create a space for curiosity, learning, and transformation. 創造一個能引起好奇心、學習以及轉變的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eggy.PCH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大家可能都有聽過"時間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但我認為這句話並不是那麼精準,應該是"專注力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畢竟我們都當過學生,很清楚知道在學校若不專心上課一整天得到的成就是什麼。 但要如何察覺自己的專注力被"系統"入侵了呢?
其實就人類的演化來看,早期因為資源有限,所求就是存活來下,因此必須不斷尋找資源並保有好奇心才能生存下來,只是現在資源豐富的我們好奇心都放在追求流行上面了。 由此可知多巴胺讓我們對於新奇的事物付出行動,進而感到愉悅!
大家可能都有聽過"時間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但我認為這句話並不是那麼精準,應該是"專注力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畢竟我們都當過學生,很清楚知道在學校若不專心上課一整天得到的成就是什麼。 但要如何察覺自己的專注力被"系統"入侵了呢?
其實就人類的演化來看,早期因為資源有限,所求就是存活來下,因此必須不斷尋找資源並保有好奇心才能生存下來,只是現在資源豐富的我們好奇心都放在追求流行上面了。 由此可知多巴胺讓我們對於新奇的事物付出行動,進而感到愉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大腦也需要做伏地挺身 我們怎麼思考,就會怎麼感覺,頭腦可以說是通常情緒的入口。 我們能夠深度體驗生活,能夠創造性思考,能夠不斷學習新知,能夠讓人生中的一切充滿可能,都要歸功於大腦的運作。 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察覺到一件事,那就是:你的注意力變得渙散了,很難集中精神去做某件事。
Thumbnail
《專注力協定》談論如何在現代的生活環境,奪回自己的時間。本文從人們本身具有容易分心的生理機能談論,再透過作者提出的四點理論,幫助我們進入專注狀況,同時還能兼顧三個生活領域:自己、人際關係,以及工作。
Thumbnail
以下文章包含: (1)為什麼我們總是分心? (2)如何建立深度工作力的能力? (3)透過「生產力冥想」的練習找回專注力!
Thumbnail
當今社會的忙碌現象與「忙碌文化」密不可分,為瞭解決過勞問題,著重於重塑任務、明確優先事項和時間管理的基本原則。文章分享有效的時間管理和任務規劃對於在忙碌的工作中找到平衡、保護並增強生活品質與家庭關係的重要性。
Thumbnail
一個「在」的意識,會把自己看作是「困境的挑戰者」,是「主動的創造者」。
Thumbnail
只要提高專注力,就能從忙碌中解脫,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待辦事項太多而恐慌,就用GTD消除法
Thumbnail
如果在一片平地上放上一塊木板,請你走在木板上到另一邊,我想你應該會用不屑的眼神看著我,然後跟我說:小意思。但如果今天是同一片木板,把場景換成兩棟大樓之間,這個時候你可能不會這麼篤定了吧?明明是同一片木板,行走能力也沒有變化的情況下,為什麼答案有了變化呢?
Thumbnail
你會不會覺得每天都被事情追的跑呢?《生時間》一書告訴我們時間管理其實很簡單, 就是專注在我們覺得有價值的事物上。方法很簡單,只要三個步驟: 「精華」「雷射」「反省」,人人都可以上手,讓你可以「每天生時間做一件有價值的事」。
Thumbnail
這個世界,每時每刻,人們似乎都在不停地忙碌轉動著,感覺這一生就在匆忙奔波中度過。究竟人們在忙些什麼?又為何要四處奔波呢?或許我們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一些導致我們奔忙的原因。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大腦也需要做伏地挺身 我們怎麼思考,就會怎麼感覺,頭腦可以說是通常情緒的入口。 我們能夠深度體驗生活,能夠創造性思考,能夠不斷學習新知,能夠讓人生中的一切充滿可能,都要歸功於大腦的運作。 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察覺到一件事,那就是:你的注意力變得渙散了,很難集中精神去做某件事。
Thumbnail
《專注力協定》談論如何在現代的生活環境,奪回自己的時間。本文從人們本身具有容易分心的生理機能談論,再透過作者提出的四點理論,幫助我們進入專注狀況,同時還能兼顧三個生活領域:自己、人際關係,以及工作。
Thumbnail
以下文章包含: (1)為什麼我們總是分心? (2)如何建立深度工作力的能力? (3)透過「生產力冥想」的練習找回專注力!
Thumbnail
當今社會的忙碌現象與「忙碌文化」密不可分,為瞭解決過勞問題,著重於重塑任務、明確優先事項和時間管理的基本原則。文章分享有效的時間管理和任務規劃對於在忙碌的工作中找到平衡、保護並增強生活品質與家庭關係的重要性。
Thumbnail
一個「在」的意識,會把自己看作是「困境的挑戰者」,是「主動的創造者」。
Thumbnail
只要提高專注力,就能從忙碌中解脫,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待辦事項太多而恐慌,就用GTD消除法
Thumbnail
如果在一片平地上放上一塊木板,請你走在木板上到另一邊,我想你應該會用不屑的眼神看著我,然後跟我說:小意思。但如果今天是同一片木板,把場景換成兩棟大樓之間,這個時候你可能不會這麼篤定了吧?明明是同一片木板,行走能力也沒有變化的情況下,為什麼答案有了變化呢?
Thumbnail
你會不會覺得每天都被事情追的跑呢?《生時間》一書告訴我們時間管理其實很簡單, 就是專注在我們覺得有價值的事物上。方法很簡單,只要三個步驟: 「精華」「雷射」「反省」,人人都可以上手,讓你可以「每天生時間做一件有價值的事」。
Thumbnail
這個世界,每時每刻,人們似乎都在不停地忙碌轉動著,感覺這一生就在匆忙奔波中度過。究竟人們在忙些什麼?又為何要四處奔波呢?或許我們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一些導致我們奔忙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