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修忍辱了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兩天看到的一個故事。一條蛇被地上的一把刀劃傷了,它就轉頭用嘴去咬刀,結果嘴又被割傷了。於是,蛇憤怒地用身體緊緊地纏住了刀,它感到身體一陣劇痛,它以為刀在攻擊它,它把身體纏的更緊了,直到用盡了最後一口氣。

蛇的死是因為它誤會了刀也好,或是蛇的本性使然也罷,都已經沒有了任何意義了。我想這條蛇臨死的時候肯定是為自己的愚癡和衝動後悔不已。日常生活中我們又何嘗不是因為無法容忍或為了爭那口氣,最後傷害到我們自己呢?

raw-image

“忍字上面一把刀,為人不忍禍自招,能忍得住片時刀,過後方知忍為高。”阿王諾布帕母於《入法門論》中如是開示:“忍辱者,逆我者不怒,恨我者不憤,氣我者不惱,辱我者不恨。任其外境濁浪滔天,虐濤狂瀾,我忍辱者,必泰然處之,無撓於心,無惱於己。”所以說我們的情緒才是我們自己最無情而且是最無形的對手。

佛說無為最,忍辱第一道。就連釋迦世尊涅槃前給弟子們做最後的說法時都曾說道:“諸比丘弟子!假如有惡人前來傷害你們,你們當自攝心,不要起嗔恨的念頭;更要護口,不要說惡毒的語言。你們要知道放縱嗔恚的心,就能妨礙修道,破諸善法,壞好名聞,失去一切功德之寶。忍的美德,持戒和苦行都不能及。能夠行忍的人,才是有力大人!假若不能用歡喜之心,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就不能稱做有道的智慧之人。”

在佛門中有“火燒功德林”的說法。雖不正確,但意思就是叫人不要隨便發脾氣、發火、更不要撩人發火。這個火指的就是嗔恚之火,如果遇事不順,埋恨於心,發怒於形,導致脾氣爆發,乃至引發殺害災禍。而且嗔心不斷,我們煩惱、無明一定也會隨之增長。

所以一個修行人如果隨意發火,那不論他所積的功德有多少都不在修行中。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在《極聖解脫大手印》中說法:“凡傷害我者皆是助我成道之緣起,此時鑒析菩提道果是忍辱第一,如果他人對我無謗、無嗔、無害,我怎麼練出忍辱性體無生證量?若遇怨對時,我還在生報復嗔恨,那麼這就是我執未斷……凡是忍辱慈悲利他,自擔他人黑業者,皆是解開輪回結步向解脫登地聖位的方向,實行菩薩的大悲行為種因。”如果他人對我無謗、無瞋、無害,我們怎麼知道自己修忍辱了沒有?要想成就解脫,必須修忍辱。真正的忍辱必須建立在大悲菩提心的基礎上,忍辱慈悲利他,自擔他人黑業。

忍辱是在止息瞋心,並不是逃避。我們無論如何都應善學忍辱,止息瞋心,消除主宰欲的我執。如果有人對我們不講理,要原諒他的無明愚癡,修持自己的忍辱來悲憫他,不應該瞋恨他。

撰稿:在路上

編輯:西邊的彩虹


『歡迎分享、轉載、引用,請註明出處』

文章摘自〔大悲.柔軟.菩提心 | Mercy.Softness.Bodhicitta〕:

https://mercysoftnessbodhicitta.org/學佛心路/學佛體悟_你今天修忍辱了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大悲.柔軟.菩提心
5會員
57內容數
分享佛教相關文章。學佛,學習「如來正法」。 為什麼要學佛?學佛人都在做什麼?為什麼有些人學佛後日漸有了正向的改變,有些人卻不見進步?如何辨別真假佛法?學佛單位是否如實遵循佛陀教法,依教奉行,還是假借名義真行騙? 就讓我們透過文章來了解筆者們在學佛路上所遇、所見、所感、所聞的一切經歷與改變……。
2025/03/17
本文分享參與蛇年新春加持祈福供燈法會的深刻體悟,從法會的過程、金剛棒加持的意義、師父的慈悲教誨,到自身在生活和工作上的改變,闡述了感恩、懺悔、依教奉行,以及找回初發心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3/17
本文分享參與蛇年新春加持祈福供燈法會的深刻體悟,從法會的過程、金剛棒加持的意義、師父的慈悲教誨,到自身在生活和工作上的改變,闡述了感恩、懺悔、依教奉行,以及找回初發心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2/11
本文列出十點放生注意事項,包括勿分別大小貴賤、不可預約放生、勿隨意勸說出售眾生者、不可不觀察放生地點環境及時間、不可放入養魚塭、勿因噎廢食、倘使工作失誤勿輕易自咎、隨緣放生、放生儀軌功德迴向、如不便放生餵生亦應鼓勵與讚等,旨在引導大眾以正確方式進行放生,並強調慈悲心及隨緣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2/11
本文列出十點放生注意事項,包括勿分別大小貴賤、不可預約放生、勿隨意勸說出售眾生者、不可不觀察放生地點環境及時間、不可放入養魚塭、勿因噎廢食、倘使工作失誤勿輕易自咎、隨緣放生、放生儀軌功德迴向、如不便放生餵生亦應鼓勵與讚等,旨在引導大眾以正確方式進行放生,並強調慈悲心及隨緣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4/12/06
佛陀在好多法音中都曾提到過三業相應的問題,《瑜伽根本法的開示》中曾説法,三業相應是萬法之母,而且一業不應萬法不靈,三業的關係是:意業統領身口二業,只有意業的想,才能支配身口二業的行,所以我們要時時刻刻的把握住意業,平時的起心動念要看是否符合佛菩薩的教戒,如有不符,馬上改正。
Thumbnail
2024/12/06
佛陀在好多法音中都曾提到過三業相應的問題,《瑜伽根本法的開示》中曾説法,三業相應是萬法之母,而且一業不應萬法不靈,三業的關係是:意業統領身口二業,只有意業的想,才能支配身口二業的行,所以我們要時時刻刻的把握住意業,平時的起心動念要看是否符合佛菩薩的教戒,如有不符,馬上改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並經過蔡師兄與多位師兄姐多次校正),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wjgPbqyYM (修行/渡眾篇)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並經過蔡師兄與多位師兄姐多次校正),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wjgPbqyYM (修行/渡眾篇)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wjgPbqyYMQDnDTpAfhKig5QhHXKeVMOg ◇◇ ◆ ◇◇ ◆ ◇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wjgPbqyYMQDnDTpAfhKig5QhHXKeVMOg ◇◇ ◆ ◇◇ ◆ ◇
Thumbnail
原創–善戒法師–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善至 提及善至,先說善來。菩薩是佛陀還未成就正自覺時的稱呼,他輾轉輪迴,重複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修習十波羅蜜,目的是為了證佛果及一切知智,幫助眾生解脫生死輪迴的痛苦。 十波羅密的修行道追隨菩薩成佛的足跡,讓我們依照律藏以十波羅蜜的特相、作用、現起和近因來解釋每一個波羅蜜
Thumbnail
原創–善戒法師–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善至 提及善至,先說善來。菩薩是佛陀還未成就正自覺時的稱呼,他輾轉輪迴,重複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修習十波羅蜜,目的是為了證佛果及一切知智,幫助眾生解脫生死輪迴的痛苦。 十波羅密的修行道追隨菩薩成佛的足跡,讓我們依照律藏以十波羅蜜的特相、作用、現起和近因來解釋每一個波羅蜜
Thumbnail
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 除夕夜誦經時,心中升起從今爾後不發脾氣,提升心性的念頭,但年假才剛過後,我就發了一場不小的脾氣,事後回想起來,其實只是芝麻綠豆的小事,我卻因為境界現前,就無法控制住自己,是佛菩薩在考驗我嗎?真是不堪一擊啊!自己的修養真是不行。 (分享完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阿彌陀佛
Thumbnail
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 除夕夜誦經時,心中升起從今爾後不發脾氣,提升心性的念頭,但年假才剛過後,我就發了一場不小的脾氣,事後回想起來,其實只是芝麻綠豆的小事,我卻因為境界現前,就無法控制住自己,是佛菩薩在考驗我嗎?真是不堪一擊啊!自己的修養真是不行。 (分享完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阿彌陀佛
Thumbnail
……佛門中有“火燒功德林”的說法。雖不正確,但意思就是叫人不要隨便發脾氣、發火、更不要撩人發火。這個火指的就是嗔恚之火,如果遇事不順,埋恨於心,發怒於形,導致脾氣爆發,乃至引發殺害災禍。而且嗔心不斷,我們煩惱、無明一定也會隨之增長。 所以一個修行人如果隨意發火,那不論他所積的功德有多少都不在修行……
Thumbnail
……佛門中有“火燒功德林”的說法。雖不正確,但意思就是叫人不要隨便發脾氣、發火、更不要撩人發火。這個火指的就是嗔恚之火,如果遇事不順,埋恨於心,發怒於形,導致脾氣爆發,乃至引發殺害災禍。而且嗔心不斷,我們煩惱、無明一定也會隨之增長。 所以一個修行人如果隨意發火,那不論他所積的功德有多少都不在修行……
Thumbnail
人道順修,天道逆修。個人或環境的條件愈好,人道成就的可能愈高;以修持的觀點來看,卻可能反轉成為障礙。我慢益長,我相愈重,眼睛長在頭頂上的結果,是既看不見自己,也看不見別人,更別提廣大的眾生。
Thumbnail
人道順修,天道逆修。個人或環境的條件愈好,人道成就的可能愈高;以修持的觀點來看,卻可能反轉成為障礙。我慢益長,我相愈重,眼睛長在頭頂上的結果,是既看不見自己,也看不見別人,更別提廣大的眾生。
Thumbnail
當你對別人起恭敬心,要別人能接受,那就要保持當下不起分別心。要知道,當你對別人起恭敬心時,有時並不是別人不接受你的恭敬,而是可能當下他很忙,心中正好在想事情,慢一點回答,或者他接受的態度表現動作粗略一點,你就馬上起分別心,以為別人沒有接受你的恭敬。
Thumbnail
當你對別人起恭敬心,要別人能接受,那就要保持當下不起分別心。要知道,當你對別人起恭敬心時,有時並不是別人不接受你的恭敬,而是可能當下他很忙,心中正好在想事情,慢一點回答,或者他接受的態度表現動作粗略一點,你就馬上起分別心,以為別人沒有接受你的恭敬。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並經過蔡師兄與多位師兄姐多次校正),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wjgPbqyYM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並經過蔡師兄與多位師兄姐多次校正),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wjgPbqyYM
Thumbnail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Thumbnail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師姐分享,來文照登:   近期因緣際會之下,知道了世尊某世化身為常不輕菩薩,渡化輕視和無理對待祂的人,故事內容非常令人感動,也發人省思,故與大家分享,以下故事內容引用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師姐分享,來文照登:   近期因緣際會之下,知道了世尊某世化身為常不輕菩薩,渡化輕視和無理對待祂的人,故事內容非常令人感動,也發人省思,故與大家分享,以下故事內容引用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