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教如何面對疫情

2022/07/2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有一陣子網上流傳一句話,說是:「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讀蘇東坡」,這句話說得真好,我默默把它記下來,總覺得如果哪天不快活,就要把蘇東坡拿出來讀一讀,為此還買了很多蘇東坡的書,當作存糧。
疫情之後,網路和媒體比真實世界還要紛擾,不就正是讀東坡的時候?但是如果只讀〈定風坡〉的「誰怕?」好像又不太夠,不如把《蘇沈良方》拿出來翻一下。
向蘇東坡學習如何面對疫情下的世界

沈蘇良方

即使讀過〈記承天寺夜遊〉和〈定風波〉的人,也不見得會知道,原來蘇軾還寫過一本和中醫養生有關的書。 他被貶官到黃州、嶺南、海南島時,致力於搜集中醫方劑與養生方法,輯錄而成《蘇學士方》,與後來沈括的《良方》合編成為《沈蘇良方》。
題外話一下,沈括是那位數學名冠一時、歷史老師講到科學史一定會講到的沈括嗎?這兩個人都寫了跟養生有關的書,還合編在一起?他們不會是醫生吧?
還真的不是,但是古代醫學思想最能體現一個人的生活哲學,蘇軾主張良方就應該公諸世人,以救濟百姓,而非大賺一筆,並且他更身體力行,才會把這些醫學資料都收集起來。
裡面除了方子,也有東坡自己養生的一些體悟。 在〈問養生〉卷中,開篇就說他請教了一個叫吳子的人:「要怎麼養生?」吳子說:「就兩個字『安』、『和』。」

什麼是安、和呢?

安與和,意思是客觀環境一直在變,人要能夠禁得起風吹浪打,祕訣是「莫與之爭,而聽其所為」。頭腦冷靜,隨外境而調整,自然能適應客觀環境的變化。這樣「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外輕內順,而生理備矣。」意思是,如果能安,外界的衝擊就輕;能和,自己就能順應外界的變化。外輕內順,那就是養生之道了。
這段話放在今天這個情境,仍然是可用、好用、應當用的。外境的疫情讓世界好像平靜的海面突然起大浪,是要隨之焦慮、憤怒、對抗,乃至於喪失「安」、「和」嗎?這對健康毫無益處。
「莫與之爭,而聽其所為」,是做當做的事情,而知道「舉凡病我者,舉非物也」。真正讓我們生病的,是自己的不「安」、「和」。 接下來幾句對於現在居家的人來說,就更實用了:「已飢方食,未飽先止」,意思是餓了再吃,還沒飽就該停筷子,真是不容易呀。尤其現在很難做到「散步逍遙,務令腹空」,就應該吃得更少一點,更少去市場群聚,更少叫外賣製造大量一次性垃圾。
做得到的人,養生所至,便是東坡風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5會員
43內容數
浮光掠影,或有啟發?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