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與孩子眼中的好老師存在多大的差異呢?

家長與孩子眼中的好老師存在多大的差異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妳們下學期被分到哪一班?」

「跟我們不一樣,但我聽說妳們的老師是最兇的那一位,不過我覺得這樣很好,我喜歡嚴格一點的老師,等到國小的時候老師更嚴格,提早習慣其實比較好。」

以上是昨日早晨在電梯內與鄰居的對話,而被分配到最兇老師的正是我們家孩子。

在各自送孩子上學返家之後,我忍不住思考到底什麼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呢?而家長與孩子對於好老師的定義是否相同呢?

據說我們上一輩的人在年幼的時候,總是經歷過家長跟老師說:「小孩不乖的話,你就盡量打不要客氣。」若是老師有需要,還免費附贈藤條給老師,這就是傳統威權式教育,即便到了現代相對開放的社會氛圍中,依舊有不少的家長認為越兇越嚴格的老師對孩子才能產生約束力,而這樣的約束力能使孩子的學習狀況提升,於是家長的心也安了一大半,因為擔心孩子跟不上學業的焦慮感瞬間減少,而自身督導孩子學業的重責大任也落到了老師身上。

但回想自己的求學生涯,難道我們喜歡的是最嚴格最兇的那個老師嗎?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人肯定會回答最喜歡那個思想最開明、幽默風趣、善於體察學生心情的老師吧?!具備這幾項特質的老師也可能是嚴格的,彼此是不相牴觸的,也就是說嚴格本身並沒有問題,但身為家長必須關注到的是這位老師是否具備理解孩子及引導孩子適性發展的能力,而並非只需要擁有「嚴格」這項條件即可,而擔心遇到嚴格老師的家長也無須過度憂慮,確實有許多堅持紀律的老師也同時具備同理心與愛心的。

教育這件事並不如想像中單純,而每個孩子的個性也有所不同,倘若一個老師擁有比較大的彈性及開闊的心胸,自然也比較能接受不同性格的孩子,也會想辦法用不同的方式去引導,反而單純用威嚇的教育方式只能讓孩子表面上因為恐懼而順從,對於激起學習熱忱是毫無助益的,偏偏「內在動機」才是學習最關鍵的要素。

希望哪一天能聽到家長對於好老師的評語不再只是嚴格,而是這位老師讓孩子很喜歡上課也從中獲益良多,老師好不好應該是由孩子臉上的笑容去評斷是再準確也不過了!

avatar-img
射手媽咪婷婷的沙龍
209會員
1.2K內容數
射手媽咪婷婷的 Premiu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成功吸引了我的目光,簡潔中充滿了強大的力量,忍不住油然而生閱讀的慾望,也相信這本書能給孩子帶來正面積極的思想。 倘若我們也希望自己的故事可以被保留並且傳遞,靠自己主動積極去記錄並且賦予意義是最直接快速的,我們已不需要後人來幫我們寫故事找定義,從現在開始就能替自己編織美麗的篇章。
這本書甫上市即在博客來首頁見到大大的廣告,在書店也被擺放在明顯的位置,最受人注目的標語是「影視化確定」這幾個字,算是很厲害的宣傳,也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肆一告訴我們,人的力氣是有限的,若是用力記住傷心,就會忘了美好的部分。
像一朵渴求滋潤的玫瑰 卻把猜疑與妒忌當成了雨水 灌溉了假象也肥沃了虛偽 驕傲的花蕊抗拒著枯萎 噴上了招蜂引蝶的香水味 想尋求撫慰卻得到心碎 倘若及早領悟智慧 當初又何必針鋒相對?
作者在書中的一段話讓人非常有感:「給孩子的東西就是會做得比較差。一流畫家為大人而畫,給孩子畫畫的就是三流畫家。寫給我們的故事和詩、歌曲也彷彿是出於同情才寫的,隨便誰都可以來寫。」 我們輕視孩子,因為他不知道、沒猜到、沒料到。 我們對孩子的不信任會隨著時間改變,但不會減弱,反而逐年攀升。
書中告訴我們並不是每個秘密都要無條件保守,而是要去分辨什麼是好秘密什麼又是壞秘密,而面對壞人對我們做出不好的事情時是不需要對他忠誠的,而且說出來不只是揭穿壞人做的壞事,也能避免其他人繼續受害,父母也應該鼓勵孩子擁有說出來的勇氣。 透過這個故事,我也問女兒以下的問題引導思考:
若是你問那萬一真的找不到任何正面意義,那我的答案當然是要立即改變生活狀態,而不是繼續原地踏步在煩惱中糾結,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是沒有選擇性的,若是明顯利小於弊的事情就盡量不要做,因為在很多時候那些事後的煩惱是因為自己的判斷失準或是決策錯誤導致的,但多數時候的煩惱卻是因為自己的「認知」出了差錯。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成功吸引了我的目光,簡潔中充滿了強大的力量,忍不住油然而生閱讀的慾望,也相信這本書能給孩子帶來正面積極的思想。 倘若我們也希望自己的故事可以被保留並且傳遞,靠自己主動積極去記錄並且賦予意義是最直接快速的,我們已不需要後人來幫我們寫故事找定義,從現在開始就能替自己編織美麗的篇章。
這本書甫上市即在博客來首頁見到大大的廣告,在書店也被擺放在明顯的位置,最受人注目的標語是「影視化確定」這幾個字,算是很厲害的宣傳,也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肆一告訴我們,人的力氣是有限的,若是用力記住傷心,就會忘了美好的部分。
像一朵渴求滋潤的玫瑰 卻把猜疑與妒忌當成了雨水 灌溉了假象也肥沃了虛偽 驕傲的花蕊抗拒著枯萎 噴上了招蜂引蝶的香水味 想尋求撫慰卻得到心碎 倘若及早領悟智慧 當初又何必針鋒相對?
作者在書中的一段話讓人非常有感:「給孩子的東西就是會做得比較差。一流畫家為大人而畫,給孩子畫畫的就是三流畫家。寫給我們的故事和詩、歌曲也彷彿是出於同情才寫的,隨便誰都可以來寫。」 我們輕視孩子,因為他不知道、沒猜到、沒料到。 我們對孩子的不信任會隨著時間改變,但不會減弱,反而逐年攀升。
書中告訴我們並不是每個秘密都要無條件保守,而是要去分辨什麼是好秘密什麼又是壞秘密,而面對壞人對我們做出不好的事情時是不需要對他忠誠的,而且說出來不只是揭穿壞人做的壞事,也能避免其他人繼續受害,父母也應該鼓勵孩子擁有說出來的勇氣。 透過這個故事,我也問女兒以下的問題引導思考:
若是你問那萬一真的找不到任何正面意義,那我的答案當然是要立即改變生活狀態,而不是繼續原地踏步在煩惱中糾結,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是沒有選擇性的,若是明顯利小於弊的事情就盡量不要做,因為在很多時候那些事後的煩惱是因為自己的判斷失準或是決策錯誤導致的,但多數時候的煩惱卻是因為自己的「認知」出了差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