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質量陪伴孩子,五大要訣心法(PEERE)》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許多人常會問我一個問題

孩子還小的時候,最需要的是什麼呢?

在我的學習和臨床經驗中,我會說

除了吃飽穿暖的安全環境之外

最重要的就是陪伴了

但許多家長對於陪伴卻不是很了解

會誤以為有在孩子的身邊就是「陪伴」了

這當中所謂的「陪伴」常有很多的誤解

所以今天想更大家分享,什麼是高品質的陪伴

哈佛大學曾經推出一個「PEERE的五字法則」

很想跟大家分享

1. Pause (暫停)看見需求,立刻適時回應

陪伴絕不是簡單地陪在孩子身邊就夠了

許多父母都會覺得有陪孩子,但並沒有用心在孩子身上

常聽到的是,父母一邊滑手機,一邊陪小孩

如此一來,孩子也會有一種感受是,父母沒有全心的在我身上

因此當孩子有需要時,可以先暫停手上正在做的事情

全身心的投入到孩子身上,回應他的需求,這就是一種高質量陪伴


2. Engage (参與) 放下身段,進入童心世界

父母陪伴孩子,常是用自己的角度去教導孩子

卻很少去想如何用適合孩子的方式來互動

因為前者較快速,省力,只要用說的就好

後者需要有童心,用心努力,有創意

對於許多父母,的確是不容易

但是孩子的需要,真的是要用心才是

和孩子一起前行,理解孩子的興趣和愛好

陪著孩子一起探索世界


3. Encourage (鼓勵) 經常鼓勵,建立孩子自信

孩子還小的時候,自信心完全來自於父母的讚美肯定

我並不是說任何事都要誇張的讚美孩子

但大部分的父母都會覺得孩子考高分是理所當然的

而無法欣賞孩子努力的過程,更不會說讚美鼓勵的話了

所以許多孩子在長大後,雖然很有成就

但是卻缺乏自信,實在是很可惜

身為父母的,一定要常提醒自己多鼓勵孩子

你將會看到孩子更多自信的笑容,親子關係也會更親近

raw-image


4. Reflect(反射):同理交流,做孩子的好鏡子

父母在陪伴時,應該把自己當作孩子的好聽眾

多鼓勵孩子講出自己內心的想法

自己好像一面鏡子,不偏不倚的反射

盡其可能的同理孩子的心

不會做太多的評價和批評

把平等、尊重當作前提,和孩子面對面、心對心的交流

才能建立起親密的情感橋樑


5. Extend (擴展):擴展視野,發散創造思维

父母陪伴孩子,除了上述之外,就是打開孩子的新世界、

拓展孩子的視野和思維,孩子還小的時候,很多想法還不全面,

但是孩子擁有一個天賦,就是好奇心,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發揮更多的好奇心,

僅管是天馬行空,但父母的開放和高度,

會讓孩子將來的發展不會受限。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孩子成長的速度遠超過我們想像。

就像哈佛心理學教授Daniel Gilbert所說:

「十年以後,你不會因為少做一個項目而遺憾,

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遺憾。」


姜尚文諮商心理師撰文


歡迎追蹤收聽 懂心理,調出好關係 podcast

暖心全人諮商中心官網

暖心全人諮商中心FB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暖心全人諮商中心的沙龍
8會員
37內容數
2023/11/28
焦慮其實是一個好指標, 一個好的引路人, 帶領我們去覺察自己可能的核心情緒, 與焦慮或不舒服的情緒共處一段時間, 是幫助自己感受自己情緒的重要入門。
Thumbnail
2023/11/28
焦慮其實是一個好指標, 一個好的引路人, 帶領我們去覺察自己可能的核心情緒, 與焦慮或不舒服的情緒共處一段時間, 是幫助自己感受自己情緒的重要入門。
Thumbnail
2023/11/22
這個社會似乎不太允許我們去慢慢經歷我們的傷痛, 而是希望我們快速復原, 而且是越快越好, 我有許多的個案,正面臨著身心的症狀, 為了求生存,仍然要去工作,去上學, 他們一邊要忍受身心的不適, 一邊一樣的要將工作完成, 沒有辦法停下來休息, 實在是很辛苦。
Thumbnail
2023/11/22
這個社會似乎不太允許我們去慢慢經歷我們的傷痛, 而是希望我們快速復原, 而且是越快越好, 我有許多的個案,正面臨著身心的症狀, 為了求生存,仍然要去工作,去上學, 他們一邊要忍受身心的不適, 一邊一樣的要將工作完成, 沒有辦法停下來休息, 實在是很辛苦。
Thumbnail
2023/10/31
美國教育部針對雙親家庭的學齡後兒童做了調查, 爸爸參與照護比較多的小孩, 學校成績比較好,而參與的課外活動越多,小孩幸福感越高。 所以,爸爸參與越多孩子的活動,越能提升孩子的表現。 這是真的嗎?我們有甚麼男主外女主內的迷思呢?
Thumbnail
2023/10/31
美國教育部針對雙親家庭的學齡後兒童做了調查, 爸爸參與照護比較多的小孩, 學校成績比較好,而參與的課外活動越多,小孩幸福感越高。 所以,爸爸參與越多孩子的活動,越能提升孩子的表現。 這是真的嗎?我們有甚麼男主外女主內的迷思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昨晚看了知名醫師自承打小孩的文章,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感嘆單親爸爸難為,一方面又為教養方式不當感到生氣。 其實我發現許多父母都有共同的一種想法就是:「他要為他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他現在不能負責,他以後就會⋯⋯⋯⋯。」 先與大家分享那所謂文句後面的無止盡腦補,一切都只是此時此刻無謂的擔心與想像,也因為
Thumbnail
昨晚看了知名醫師自承打小孩的文章,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感嘆單親爸爸難為,一方面又為教養方式不當感到生氣。 其實我發現許多父母都有共同的一種想法就是:「他要為他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他現在不能負責,他以後就會⋯⋯⋯⋯。」 先與大家分享那所謂文句後面的無止盡腦補,一切都只是此時此刻無謂的擔心與想像,也因為
Thumbnail
有位教育專家這麼消遣自己:「原本我有三大育兒理論,可是當我有了三個孩子後,我什麼理論都沒有了!」這雖然是句玩笑話,但是就如同企管理論百百種,樣樣似乎都言之成理,但是若要直接套用別人經驗,恐怕是無效的。 教養也是如此,如果沒有注意到孩子的特質或每個家庭獨特的親子互動狀況,別人的救命仙丹也許會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有位教育專家這麼消遣自己:「原本我有三大育兒理論,可是當我有了三個孩子後,我什麼理論都沒有了!」這雖然是句玩笑話,但是就如同企管理論百百種,樣樣似乎都言之成理,但是若要直接套用別人經驗,恐怕是無效的。 教養也是如此,如果沒有注意到孩子的特質或每個家庭獨特的親子互動狀況,別人的救命仙丹也許會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許多人常會問我一個問題 孩子還小的時候,最需要的是什麼呢? 在我的學習和臨床經驗中,我會說 除了吃飽穿暖的安全環境之外 最重要的就是陪伴了 但許多家長對於陪伴卻不是很了解 會誤以為有在孩子的身邊就是「陪伴」了 這當中所謂的「陪伴」常有很多的誤解 所以今天想更大家分享,什麼是高品質的陪伴
Thumbnail
許多人常會問我一個問題 孩子還小的時候,最需要的是什麼呢? 在我的學習和臨床經驗中,我會說 除了吃飽穿暖的安全環境之外 最重要的就是陪伴了 但許多家長對於陪伴卻不是很了解 會誤以為有在孩子的身邊就是「陪伴」了 這當中所謂的「陪伴」常有很多的誤解 所以今天想更大家分享,什麼是高品質的陪伴
Thumbnail
各位爸爸媽媽有捫心自問一下【我希望我的孩子成為甚麼樣的人?】 每個人的成熟度都不一樣,不該說的話千萬不要說 ”你要我講幾遍?”, ”別人會,為什麼你不會?” 我們該怎麼陪伴孩子或怎麼協助孩子呢?
Thumbnail
各位爸爸媽媽有捫心自問一下【我希望我的孩子成為甚麼樣的人?】 每個人的成熟度都不一樣,不該說的話千萬不要說 ”你要我講幾遍?”, ”別人會,為什麼你不會?” 我們該怎麼陪伴孩子或怎麼協助孩子呢?
Thumbnail
孩子是寶貝,也是父母最捨不得的心頭肉。所以當孩子們有了偏差行為,父母的態度,父母的處理方式,都是最重要的,是縱容或是偏袒,其實都是學問,也讓孩子們從小到大,心中的一把衡量尺,懂得什麼是錯誤 什麼是正確的好法則,似乎就是關係著親子關係,時刻都是重要,絲毫不容忽視。
Thumbnail
孩子是寶貝,也是父母最捨不得的心頭肉。所以當孩子們有了偏差行為,父母的態度,父母的處理方式,都是最重要的,是縱容或是偏袒,其實都是學問,也讓孩子們從小到大,心中的一把衡量尺,懂得什麼是錯誤 什麼是正確的好法則,似乎就是關係著親子關係,時刻都是重要,絲毫不容忽視。
Thumbnail
近期常回應家長的一個話題就是,「我們都一直陪在孩子身邊了,還不夠嗎?」 . #其實不太夠 因為家長其實應該離孩子遠一點,太過無微不至的照顧反而是種壓力。當孩子脫離了嬰兒時期,就該開始進行各種活動與探索,儘管幼小或者遲緩的孩子的確需要多一分的關注,但也不代表家長需要時時刻刻在身旁。 . #孩子需要的
Thumbnail
近期常回應家長的一個話題就是,「我們都一直陪在孩子身邊了,還不夠嗎?」 . #其實不太夠 因為家長其實應該離孩子遠一點,太過無微不至的照顧反而是種壓力。當孩子脫離了嬰兒時期,就該開始進行各種活動與探索,儘管幼小或者遲緩的孩子的確需要多一分的關注,但也不代表家長需要時時刻刻在身旁。 . #孩子需要的
Thumbnail
P 048 小孩子從小就需要媽媽的肯定,或身邊照顧他的人給他適時的肯定。   P 049 我們陪伴孩子的時候,是否常常是身體在而心靈不在?這種「在」不具任何分量。   P 050 小孩子能不能獨立,其關鍵就在於要有「你在」,我們做父母的就是孩子精神情緒上最大的支柱。小孩子在每一個時期都需要父母的指
Thumbnail
P 048 小孩子從小就需要媽媽的肯定,或身邊照顧他的人給他適時的肯定。   P 049 我們陪伴孩子的時候,是否常常是身體在而心靈不在?這種「在」不具任何分量。   P 050 小孩子能不能獨立,其關鍵就在於要有「你在」,我們做父母的就是孩子精神情緒上最大的支柱。小孩子在每一個時期都需要父母的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