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連英女王也瘋了!法治文明的關鍵時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信仰小叮嚀:基督徒的自由,有一部分是對應社會而言的
社科小常識:法律的例子比較能夠兼顧普遍原則和具體實踐
應用小撇步:自由意志的三個層次,很有實用價值
真福爾摩斯探案
在福爾摩斯年代的倫敦,你不會想多逗留一秒。濕冷的空氣凝附著可見的煤灰,明溝飄來排泄物混雜垃圾的腐臭,童工的哀嚎聲比《孤雛淚》的情節更慘厲。要把這個年代拍成賣座電影的話,根本不用灑狗血,因為這年代就是瘋狂與血腥的產物。一八四三年一宗驚人的凶殺案,用瘋狂與血腥改寫歷史,影響後來英美刑法制度。
神祕的槍殺案
當年一月一個昏暗的下午,英國首相私人祕書德魯蒙(Edward Drummond)獨自前往首相府辦公,在唐寧街上遭人從後槍傷,經搶救後體內子彈移除,可是五天後不幸身亡。凶手當場就擒,接受拘禁和盤問。
奇怪的凶手
凶手名叫麥拿頓(Daniel M'Naghten),還不到三十歲,是一名來自蘇格蘭的木工。麥拿頓少年時跟隨木工父親學藝,後來自己開一間木材車床公司,漸見成績。可是在犯案前三年,他突然把車床生意賣掉,開始四處奔波,向父親、警方,甚至是國會議員求助,聲稱自己遭保守黨人跟蹤和迫害。
審訊開始
由於案情嚴重,麥拿頓被移送中央刑事法院。審訊室盡是沉鬱的柚木,是法院大樓的核心;大樓只有四層,是一棟低調冷傲的麻石建築,又是一個眾人期待的血肉舞台──法院內唇槍舌劍之後,戴著貴族假髮的法官再跑一套繁文縟節,宣判死刑,之後絞刑就在大門外公開進行。
脫罪的理由
麥拿頓接受盤問時,主動表示:「我被他們迫害至絕境,所以主動開槍。」檢察官找來麥拿頓的理髮師和房東作證,他們都指出他的言行一直如常人,沒有什麼問題。辯護一方,則是倫敦著名御用刑事律師柯本爵士(Alexander Cockburn)。柯本承認麥拿頓的確是凶手,但強調判決的關鍵是,他犯案時的精神狀態。他傳召麥拿頓家鄉的警官作證。警官回憶,在一年半前,麥拿頓曾經向他陳情,說自己遭保守黨人跟蹤和迫害;但因為沒有實質證據,最後不了了之。之後四位精神科醫師輪流作證,並一致研判,麥拿頓犯案時精神失常,受幻覺影響而殺人。檢察官就像走了三步就被將軍的棋手。他沒有己方的精神醫師,只好用最無奈的法院修辭結論:「檢察方無法敦促庭上,做出不利被告的判決。」法官引導陪審團決定,最終宣判麥拿頓無罪。他被安置到精神病療養院接受照顧,並在那裡終老。
(女王)維多利亞的祕密
得悉宣判,維多利亞女王大怒。原來當時女王登基才幾年,卻已經遭三次開槍刺殺,幸而毫髮無損,刺客也束手就擒。不過,那三個犯人因為精神失常、證據不足等理由,通通逃過死刑。女王認為,法院必須規範「精神失常」等免責聲請,防止壞人逍遙法外。於是,麥拿頓獲判無罪三個月之後,上議院傳令高階法官出席聽證會,報告法院在處理「精神失常」等聲請時應有的法則,就是後來影響習慣法體制超過一百年的「麥拿頓法則」(M'Naghten rule ):「陪審團應該假設,每個人都是精神正常的,具有足夠的理智,以致為所犯的罪負責――除非相反的論證令陪審團滿意。以精神失常為辯護理由,必須符合以下條件:證明嫌犯在做案的時候,由於精神疾病而導致理智上的缺陷,使他不知道所做之事的本質,或不知道所做之事乃不正當。」
自由意志的定義
麥拿頓法則的來歷,是個兼顧普遍原則和具體實踐的法律小故事,開了我們的胃口,讓我們預備好進一步探討自由意志。接下來我們會分別從心靈哲學和神經科學兩個知識領域切入,前者著重論證普遍原則,後者關注人類行為的具體現象。為了應付「燒腦」的討論,我們不得不為自由意志下一個仔細的定義。美國富勒神學院教授梅菲(Nancey Murphy)綜合心靈哲學和神經科學的觀點,列出自由意志的三個定義。
  • 第一個是行出所選擇的,而所做的選擇可能是受到之前的行為、思想、性格等影響。
  • 第二個是自主,即藉著理智的評估,而做出有理據的行為,不受情緒和生物本能等非理智的因素影響。第一、二個定義屬於相容的(compatibilist)自由意志,即與決定論(因果規律)並存,所做的選擇、理性的評估,可以歸因於某些條件。
  • 第三個定義則是非相容的(incompatibilist)自由意志,這是「純度最高」的自由意志,排除一切決定論的影響。按照這定義,第一和第二種自由意志都不算是自由意志。例如,因為信耶穌,所以選擇每個主日到教會聚會。這裡的選擇對於第三個定義的標準而言,都不算自由,因為受制於宗教信仰。
自由意志的社會作用
麥拿頓法則所針對的,是第二種自由意志,即假設一個精神正常的人,有自主能力,行事之前經過理智評估,因此必須為自己所犯的罪負責。這法則除了是一個重要的法律觀點之外,更有廣泛的實踐意義,可以用來評估,我們在日常生活,對自由意志有多大信心,有多積極來運用自由意志。
自由的矛盾
今天華人自由社會(台灣)有個很矛盾的現象。一方面,制度與風尚的確有利大眾運用自由意志。例如同性婚姻制度,的確讓同性伴侶有更多可能,行出他們所選(第一種自由意志) ,包括選擇建立「婚姻關係」。新聞自由、媒體之發達和多元,的確讓我們掌握更多資訊,好運用理智,自主地對事情做有根據的判斷(第二種自由意志)。可是另一方面,我們越發不信任自己或別人的自由意志,且更懂得為「不自由」提供理由。
「不自由」最好的理由
某藝人遭揭發原來是渣男,性生活混亂,形象大崩壞。他不得不公開道歉,並且含淚訴說當時「控制不了自己」、「是個沒有靈魂的人」。之後想要帶風向的名嘴就會猜測他可能是患上病態的性成癮,然後在娛樂八卦節目上,跟心理師、兩性關係導師唱雙簧。專家假裝客觀,帶著權威的口吻說:「這個渣男一定是不對的。但是你知道嗎,根據演化心理學,你翻一翻什麼《自私的基因》之類的,你就知道男生動物性一點說,就是喜歡播種嘛。加上作為藝人,一定有自戀人格。我告訴你,他如果沒有自戀人格,就不可能站在台上光芒四射。」然後名嘴就心領神會,呼籲觀眾多給他一點空間,整理一下他的身心和關係。用香港綜藝節目「掌門人」的說法,就是「打和」!
我們其實沒有很喜歡自由
類似為「不自由」(不用負責或責任變小)背書的例子還有很多。當你為家暴受害婦女請命,力爭婚姻關係中的自主;丈夫就說自己小時候是家暴受害者,缺乏正面父親榜樣,家暴某程度上是不由自主。當你追問親戚還你錢,還你財務自主;親戚就說自己從小就意志薄弱,容易受賭場高利貸擺布,陷入病態賭博而不由自主。以上種種,就是以生物決定論、人格決定論、原生家庭決定論為理由,不是推卸責任,就是讓人對自由意志失去信心和感到消極。
**KK傳道貼地聖經錄音室**(粵語)Podcast已經上架,收聽可以到以下連結~
Google Podcast版(直接google就有)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社會科學經典原著讀,人類學方法切入,基督教神學對話。用民族誌的手法,討論台灣宗教、社會、人文現象。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信仰小叮嚀:約伯記有提到神和人的自由 社科小常識:密閉系統的假設,是驗證不同理論時的重要因素 應用小撇步:只要你是自由的,就得冒一點風險
信仰小叮嚀:基督教神學很重視類比這個思考方法 社科小常識: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常互相類比,借用對方的論述 應用小撇步:注意不要被媒體、政客的類比言論洗腦
信仰小叮嚀:基督徒與非基督徒,論述套路有可能都一樣 社科小常識:無論是保守或進步思想,都有自相矛盾的可能 應用小撇步:在網路時代,更迫切需要反「宣傳」
信仰小叮嚀:神的恩典與人的努力,悠久的神學議題 社科小常識:《雅典學院》這幅畫足以歸納西方思想史 應用小撇步:從自由而來的責任,是民主社會想要逃避但又不能逃避的現實
信仰小叮嚀:基督徒往往忽略,基督教怎樣看人性 社科小常識:思想派別分歧,往往始於細微的信念差異 應用小撇步:敵我之分從來不明顯,反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信仰小叮嚀:基督徒一息尚存,都在聖俗的領域掙扎 社科小常識:宗教現象應該有一定的客觀、可分析的特性 應用小撇步:在世俗化的社會,政治意識型態、個人喜好等有可能提升到神聖的地位
信仰小叮嚀:約伯記有提到神和人的自由 社科小常識:密閉系統的假設,是驗證不同理論時的重要因素 應用小撇步:只要你是自由的,就得冒一點風險
信仰小叮嚀:基督教神學很重視類比這個思考方法 社科小常識: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常互相類比,借用對方的論述 應用小撇步:注意不要被媒體、政客的類比言論洗腦
信仰小叮嚀:基督徒與非基督徒,論述套路有可能都一樣 社科小常識:無論是保守或進步思想,都有自相矛盾的可能 應用小撇步:在網路時代,更迫切需要反「宣傳」
信仰小叮嚀:神的恩典與人的努力,悠久的神學議題 社科小常識:《雅典學院》這幅畫足以歸納西方思想史 應用小撇步:從自由而來的責任,是民主社會想要逃避但又不能逃避的現實
信仰小叮嚀:基督徒往往忽略,基督教怎樣看人性 社科小常識:思想派別分歧,往往始於細微的信念差異 應用小撇步:敵我之分從來不明顯,反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信仰小叮嚀:基督徒一息尚存,都在聖俗的領域掙扎 社科小常識:宗教現象應該有一定的客觀、可分析的特性 應用小撇步:在世俗化的社會,政治意識型態、個人喜好等有可能提升到神聖的地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前陣子看完這本不完美的正義,作者是一位長期為了死刑、量刑過重、少年犯,特別是那些貧窮、黑人、婦女、孩童等弱勢提供法律支持的辯護律師。 這本書內容提到了許多有關美國司法體制的狀況,作者的工作內容,主要在為死刑犯辯護,對於作者來說看待的角度不是:「犯人該不該為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附上死亡的代價?」,而是
Thumbnail
現代人大多是自由的,然而自由的人並不總是能輕易發展出自己的想法。 看似自由實則失去了自己的聲音,成為單向度的人。 最近看馬庫色《單向度的人》、以及心理學「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都提到了辯證法這個偶爾出現、總是不知道在說什麼的東西,今天來聊聊它。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Thumbnail
4月23日上午10點,憲法法庭為審理【111年度憲民字第904052號王信福等聲請案】及相關併案共37件聲請案,有關刑法第33條第1款、第226-1條、第271條第1項、刑法第332條第1項、第348條第1項、第19條第1項和第2項以及刑事訴訟法第388條等規定行言詞辯論。開啟了死刑存廢這個大哉問!
Thumbnail
『自由的界限,應當是他人的自由開始之處。』~ 約翰·斯圖亞特·米爾 米爾是在其的名著《自由論》(On Liberty, 1859)一書中詳細闡述了“害人原則(Harm Principle)”。其核心思想是,個人的自由只有在其行為對他人造成實質性害處時才可受到社會的限制。
Thumbnail
13、1997年\《向邪惡追索》\Even the Wicked 自稱是「人民的意志」的威爾,會先寫一封信到《每日新聞》的專欄,再用私刑處置法律無法制裁的惡棍——兒童殺手、黑幫老大、炸墮胎診所的凶手、黑人種族主義者。史卡徳這次的當事人是讓兒童殺手恢復自由的律師,下個被「人民的意志」處決的就是他……。
Thumbnail
前市長慘遭謀殺,並成為年度矚目案件,吸引了眾人目光。這篇文章探討了案件的種種細節以及律師、檢察官和證人之間的心理戰,讓人一窺法庭內外的勾心鬥角。
Thumbnail
11、1993年\《惡魔預知死亡》\The Devil Knows Youre Dead 一名律師被人槍殺在夜暗的紐約街頭,而警方找到的凶手是一名終日遊晃街頭精神有問題的遊民,整個城市引起一陣恐慌,議論不斷,但是嫌疑犯的弟弟不相信受越戰刺激的哥哥會是凶手,央求史卡徳協助緝凶。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前陣子看完這本不完美的正義,作者是一位長期為了死刑、量刑過重、少年犯,特別是那些貧窮、黑人、婦女、孩童等弱勢提供法律支持的辯護律師。 這本書內容提到了許多有關美國司法體制的狀況,作者的工作內容,主要在為死刑犯辯護,對於作者來說看待的角度不是:「犯人該不該為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附上死亡的代價?」,而是
Thumbnail
現代人大多是自由的,然而自由的人並不總是能輕易發展出自己的想法。 看似自由實則失去了自己的聲音,成為單向度的人。 最近看馬庫色《單向度的人》、以及心理學「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都提到了辯證法這個偶爾出現、總是不知道在說什麼的東西,今天來聊聊它。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Thumbnail
4月23日上午10點,憲法法庭為審理【111年度憲民字第904052號王信福等聲請案】及相關併案共37件聲請案,有關刑法第33條第1款、第226-1條、第271條第1項、刑法第332條第1項、第348條第1項、第19條第1項和第2項以及刑事訴訟法第388條等規定行言詞辯論。開啟了死刑存廢這個大哉問!
Thumbnail
『自由的界限,應當是他人的自由開始之處。』~ 約翰·斯圖亞特·米爾 米爾是在其的名著《自由論》(On Liberty, 1859)一書中詳細闡述了“害人原則(Harm Principle)”。其核心思想是,個人的自由只有在其行為對他人造成實質性害處時才可受到社會的限制。
Thumbnail
13、1997年\《向邪惡追索》\Even the Wicked 自稱是「人民的意志」的威爾,會先寫一封信到《每日新聞》的專欄,再用私刑處置法律無法制裁的惡棍——兒童殺手、黑幫老大、炸墮胎診所的凶手、黑人種族主義者。史卡徳這次的當事人是讓兒童殺手恢復自由的律師,下個被「人民的意志」處決的就是他……。
Thumbnail
前市長慘遭謀殺,並成為年度矚目案件,吸引了眾人目光。這篇文章探討了案件的種種細節以及律師、檢察官和證人之間的心理戰,讓人一窺法庭內外的勾心鬥角。
Thumbnail
11、1993年\《惡魔預知死亡》\The Devil Knows Youre Dead 一名律師被人槍殺在夜暗的紐約街頭,而警方找到的凶手是一名終日遊晃街頭精神有問題的遊民,整個城市引起一陣恐慌,議論不斷,但是嫌疑犯的弟弟不相信受越戰刺激的哥哥會是凶手,央求史卡徳協助緝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