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懵懂懂年少時,父母總愛耳提面命告誡著:你聽我的準沒錯,就像俗話說的:〔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心裡頭雖有時不確定父母的說詞:是否有錯誤,也只能告訴自己要相信。長大之後,大腦思考邏輯能力增加,慢慢思索諸如此類經驗之談,它的真實性,轉換個層面去看待、理解,此時,自己總會有不同看法。歸咎差異就在於「學習傾聽或是乖乖聽話」踏入社會大學領域,面臨五斗米現實考量,好像也只能選擇「聽話」」不得反抗,因為至少不想跟新台幣過不去吧!
升級成父母角色時,不想重蹈覆轍過去經驗結果,重新調整心態,嘗試由孩子的水平角度去看待事情,放下身段,慢慢靜下心來,只聽而不先說,如同朋友般,細細聆聽他們要帶給你的訊息,看似簡單同樣情境,也許會有另個驚喜結果發現,體會到:其實孩子不僅是你的孩子,也能是你可以學習的對象,從他們身上,有著你的投射影子,如同一面鏡子,反映人性的善與惡,而我們往往不察覺,常以忙碌做藉口,不願撥些零碎時間,安靜聽"孩子"說的話!
同樣場景,修習社會大學這門學分時,觀察到:處於上位的頂尖者,總喜愛發號司令,一意孤行態勢,無不是希望別人順從旨意,聽命於我,但曾經靜下心去想過:任何決定後的政策,真的符合普羅大眾心理的期待嗎?在希望他們「聽話」的同時,可否先試著聆聽他們真正的聲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