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作者靈魂互動
我總覺得這世界上有很多種文字的樣貌。
我指的不是語言的種類,例如英語、法語、德語、拉丁語。而是閱讀完心中留下的悸動,例如悲愴、激昂、莞爾、釋然。那些是文字的「面孔」,更是作者的「聲音」。
文字不只是作者對讀者訴說情感的工具,同時,也是讀者學習對世界表達自己的最佳教材。所以有人說,你讀什麼書,決定你如何說話。
我每每在讀書時,我總覺得我彷彿不只是閱讀作者的文字,也在閱讀作者的「聲音」。這讓我的讀書體驗十分豐富,翻動書頁,就是與古今中外的作者靈魂對話。當然,這「對話」在翻譯書中較難達成,因為不論譯者多麽用心揣摩作者的風格,多多少少還是會融入一些譯者的「聲音」。所以如果我真的很喜歡某本翻譯書,我會想辦法購買原文版,讓我可以跟作者對話。
有一種溫柔的靈魂叫「琦君」
忘記是基於何種緣故我開始讀琦君老師的散文集,不過並不奇怪。家裡也有張愛玲、張秀亞、朱自清等經典作家的書籍,又怎能缺少琦君老師的書呢?
但我是透過琦君老師的文字,才真正理解書寫的樂趣,學習到怎麼看待這個世界,怎麼磨練自己的表達。在我七八歲初識時琦君老師就是這種感覺,而在我30多歲的時候重新翻閱,依然是這種感覺。
琦君的散文集,多半從她的兒時記憶開始。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主題。
琦君長在一個新舊社會交替的年代,成長在大家庭裡。那年代男人可以納二奶,稱為「姨娘」。她用細膩純真的筆觸,刻畫著當年母親身為舊時婦女,服膺在傳統的「女德」戒律裡,只能一點點扼殺自己想要的情愛。她記錄下當時八歲的自己,老愛鑽在懷裡跟母親撒嬌,調侃調皮搗蛋會抽菸的五叔,穿著長工阿榮叔為她用木頭做的、人生的第一雙高跟鞋。
青燈有味似兒時
水是故鄉甜
母心‧佛心
紅紗燈
從天真稚嫩的孩童眼光拉到初高中的少女情懷,再接來台定居的閒適歲月,以及旅居海外時遇到種種令人印象深刻的經歷。那些幼時不懂的「大人的事情」,就在歲月的齒輪下,漸漸懂了,漸漸妥協了。然而心裡深處,仍然存在一絲「如果可以」的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