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隔反覆」學習 找到或確定個人最佳記憶甜蜜點

2022/08/20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Image by chenspec from Pixabay
還記得為了考試死記硬背一堆東西嗎?
或許成績還不錯,有時甚至出乎意料的好,但考完試還記得多少東西呢?
像大多數人一樣,還能夠記住的不是很多。
為什麼會這樣?
你可能想知道,假如在考試時能夠想得起來背過的東西,為什麼考完試很快地就忘記了?
其實這背後是有科學根據和邏輯!
研究實證:在短時間內將大量訊息塞進大腦,對於長期學習是一個沒有效力的方法。
因為死記硬背無法讓人能批判性思考並以創造性的方式應用知識。
死記硬背,也許讓我們隔天還能反覆回想起昨日硬塞填鴨的東西,但之後死記硬背的東西隨著時間經過,以愈來愈快的速度被忘記,一去不復返。
如果死記硬背是無效率的,那麼我們為何習慣性在考試前這麼做?
因為短期應付也許有效,但長期來說卻是無效,關鍵在於「時間管理」,如何安排及運用時間才能有效且高效學習。
難道頻繁地反覆學習就是解決方法嗎?
並不完全是這樣。
但是決定相隔多久時間複習才能有效且高效學習,是一件有難度的事。
如果太早複習,大腦會被動接收訊息(所學內容),而無法牢記一段時間。
如果太晚複習,人就會忘記學過的知識或技能,得花額外的時間重新學習。
此外,個人學習樣態與記憶模式的錯綜複雜,也是必然發生記憶喪失遺忘的其中原因。
找到或確定個人最佳學習甜蜜點。
當我們對於學過的東西所記憶的程度跌落到某種水平,適時推一把,讓大腦能夠保持在正常順利運行的正軌上。
人類的大腦是用進廢退,學習是不進則退。
用進廢退,是說生物的身體器官和生理機能經常使用就會變得發達(進步),而不常使用就會逐漸退化(退步)。
第一次學習新知識,馬上複習對於新知識仍記憶猶新,但隨著時間經過,以愈來愈快的速度忘記學過的新知識。此時,所學的新知識還不足以被大腦認為是重要的訊息,因此新知識尚未被深印於腦細胞。
第二次學習時,花了比第一次學習更少時間就能掌握同樣的知識,這算是真正完成第一次間隔反覆(Spaced Repetition)的學習。
這意味著不斷複習下去嗎?並不是這樣,一段長時間的間隔反覆(Spaced Repetition)學習讓知識常保如新,隨著時間經過複習時間更短、複習次數更少,學習成效高!
隨著每一次連續的複習,完全憶起所學的內容所花的時間愈來愈少,也就是愈來愈能記住所學的內容。最後,所學的知識變得難以忘記到完全熟記且知道它。
「學習如何學習」,是有效且高效學習、而非用錯力埋頭苦學的均衡寬裕生活方式的元素。
時間寶貴。
想要有效且高效學習,需要與大腦調和,而不違背大腦的運作。為了能有效且高效學習,需要瞭解大腦認知的侷限是什麼,並且找尋明智的方法去避開這些限制地雷,反而善加利用來將劣勢轉變成為優勢。
這時,「間隔效應(Spacing Effect)」派上用場。
有種普遍受用的現象存在著:假如我們分隔並延展時間來學習新資訊和新知識,我們更能夠回想記憶所學的新資訊和新知識。
我們可以運用間隔反覆(Spaced Repetition)循序漸進學習東西,使間隔效應發揮重要功效。
間隔反覆(Spaced Repetition)或許沒有死記硬背應付考試來得立即有用,也沒有通宵熬夜的一陣亢奮感。但間隔反覆(Spaced Repetition)卻能讓我們有效記住所學的知識或資訊,而這樣的狀態可持續一輩子。
在某種程度上,間隔效應(Spacing Effect)是一種認知極限,如果我們能夠意識到它,它仍是有用的方法策略。
有個方法可減緩所學知識或資訊的遺忘速度,只需要在初次學習之後持續保持一定時間的回想或複習。
根據間隔反覆(Spaced Repetition)的實證研究,新知識或新資訊有效且高效的複習時間間隔為:
  • 第1次複習是在初次學習新內容的01天後
  • 第2次複習是在初次學習新內容的07天後
  • 第3次複習是在初次學習新內容的20天後
  • 第4次複習是在初次學習新內容的35天後
就像打疫苗,過一段時間疫苗保護力下降到一定程度,需打一次加強針或追加劑,讓疫苗保護力再次推升,提高保護力。
間隔反覆(Spaced Repetition),在學習過新知識或新資訊後,隨著時間經過,對於所學的記憶力逐漸減退,快要或行將忘記之際適時複習,讓學習過的舊知識或舊資訊的記憶力再度往上提升,直到過了一定時間就能牢牢記住。

🚀

從今年(2022)下半年開始陸續進行3項有意思、有意義及有價值的社會創新計畫,這3計畫是整合一體的,這也是個未來10年計畫:

"語言學習元宇宙"

"偏鄉教育設計思考"

"偏鄉教育數位游牧"

3計畫的簡介及詳情,請追蹤下列兩個平台管道,持續關注這有意思、有意義及有價值的社會創新計畫,並分享出去: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00會員
32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