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值得這樣獨一無二的愛--心理師方格正讀《孩子說「不」,才會去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如果這是一般的推薦文,就會開始歌功頌德,談作者的育兒理論方法有多麼高明,並讓身為父親的我獲益良多,但這並不是一篇這樣的文章。
  我總是特別掃興,喜歡從後設的觀點去理解社會現象,並反省身處其中的我們自己。套用在此情境,就是現代的父母親有多麼需要各類的心理專家,來告訴我們該如何與自己的孩子相處。
  就在不久前,我不小心擔任了「心理專家」的角色,進行了單次親子諮詢。跟長期的心理諮商不同,這並非我擅長的事,而就在看到那位父母拿出筆記,想記錄下我所說的專業意見時,就註定了我會徹底搞砸。
  因為,我沒有足夠的時間來認識這個家庭的動力發展、還沒有跟其中任何一位成員建立信任關係,就算我知道些什麼,也深知這些知識與建議在此情境下是多麼虛弱無力,難以呼應這位家長的迫切需要....我討厭讓來找我的人失望! 我在心裡責怪自己沒有搞清楚狀況就接了這個工作,更責怪這個社會對心理師角色的誤用,好像我們應該是知曉一切心理問題並能解決問題的專家。
  注意到了嗎? 這正是作者多爾多女士在當年是否要以一位精神分析師的角色,來開播一個回復育兒問題的廣播節目的掙扎。 「當孩子出現」這個節目在法國引發轟動,多爾多因此成名,然而在那個精神分析具有更多神秘與崇高的色彩的年代,卻也引來學術界許多批評爭議。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多爾多時常謹慎地強調,她的回答僅僅是根據來信的資訊所給的思考,並希望聽眾也能跟著一起思考,並非針對當事人的問題所給出正解,更非育兒的通則,她非常樂見父母親能有不同的做法,來告訴大家其實很多方式都是可行的。
  難能可貴的正是這樣誠實開放的態度,也讓我們這些心理師得以從「給出標準答案的專家」中解套,心理師/分析師其實與所有父母一樣,都只是試著了解與思考孩子處境的人。
  這個法國節目距離至今幾乎有半個世紀之遙,與現在的台灣有著不小的時空差距,有些地方讀起來已經顯得有些不合時宜甚至突兀,例如書中常提到可以拿糖給孩子吃,又或者是對於性別角色與伊底帕斯情節的強調與深信不疑等等,對我而言這反而是件好事,因為身為父母的讀者能提醒自己,這並非依樣畫葫蘆的工具書,更能主動去思考與捕捉書中所傳達的精神。
  對我而言,多爾多的精神就是尊重孩子的界線與自尊,試著設身處地想像與理解孩子的感受,以及永不停息的話語溝通。
  不需要是什麼專家,這些都是父母親每天都可以練習實踐的事,只是本書根據的是精神分析理論與實務經驗,而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融合我們所有的知識(包含正在閱讀的這本書)、悠長的人生經驗,以及對每個獨特孩子的認識,去照顧回應我們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值得這樣獨一無二的愛。
  若再我一次機會,我想這次我會模仿多爾多的語氣,跟那位焦急的父母說 : 「請收起您的筆記吧,何不告訴我您做了什麼事情來幫助孩子呢? 說不定我們會發現,其實您已經做得很好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成功的代價   成功永遠都是必須付出代價的,尤其是如此重要的成功,更會引起嫉妒與爭議。然而也是因為這個廣播節目,讓她找到了自己一直在尋找的元素,而成就了日後「 綠房子」(Maison Verte)的計畫。 卡特琳·多爾多醫師(Dr. Catherine Dolto) 二○二二年五月四日於巴黎
病房裡,七十餘歲的阿雀嬸(化名)又坐在紅椅上悄悄拭淚,她打從住進台中慈濟醫院專責病房裡就十分憂傷,但掛心的從來不是自己的病情。 後來,阿雀嬸平安出院了,但是她沒有再回到住了一輩子的社區,她的子女擔心她身心受影響,接她到外縣市同住;她像被連根拔起般的移居他鄉,無法再回到過去。
這個夜晚,並不安寧。臺灣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已逼近六百人。已懷孕三十二周的小憶(化名)確診了,渾身不適,救護車載著她,問了好幾家卻找不到能夠收治她的醫院,「那我們到橋的另一邊,去台北慈濟醫院,可以嗎?」救護員問道。 不久後,台北慈濟醫院新冠肺炎專責病房的護理長陳美慧,告訴同仁們: 手術前的緊繃
在人生的空隙中,慶幸有詩給了想像、隱匿或是喘息的天地,讓肉身與心靈隨詩句安適、調節吐納。除了承載詩能容納大小宇宙的特性,此次陳依文的詩依舊保有她柔中帶刺的優雅質地;整部詩集以薔薇品種作為視覺與意象,透過不同的薔薇品種來描述人生不同階段的心境。 萬物有光。萬物為光。 你自是 其中最絢麗華彩的一束。
世界上有一種閱讀的原型,在不同的時代都會出現不同的化身,這種閱讀是人類永恆的需要,因為它反映了人類內在最深沉的心靈探索,就是尋找人為什麼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和目的。 他幫助的方式是讓學生察覺問題所在,再懂得提出正確的問題,然後在自己去尋找答案。
一個夏日傍晚落日時分,我站在紐芬蘭家中的陽台上,懸在兩個世界之間。我後方隔著紗門,可聽見加拿大電視播報員正在報導阿富汗坎達哈省(Kandahar)的最新自殺炸彈攻擊,造成二十九死五十傷,鮮血殘骸飛濺四周牆垣,女人哀號慟哭,男人憤怒暴動,孩子的眼神空洞絕望……真是難以置信的創傷,我幾乎無法聽下去了。
成功的代價   成功永遠都是必須付出代價的,尤其是如此重要的成功,更會引起嫉妒與爭議。然而也是因為這個廣播節目,讓她找到了自己一直在尋找的元素,而成就了日後「 綠房子」(Maison Verte)的計畫。 卡特琳·多爾多醫師(Dr. Catherine Dolto) 二○二二年五月四日於巴黎
病房裡,七十餘歲的阿雀嬸(化名)又坐在紅椅上悄悄拭淚,她打從住進台中慈濟醫院專責病房裡就十分憂傷,但掛心的從來不是自己的病情。 後來,阿雀嬸平安出院了,但是她沒有再回到住了一輩子的社區,她的子女擔心她身心受影響,接她到外縣市同住;她像被連根拔起般的移居他鄉,無法再回到過去。
這個夜晚,並不安寧。臺灣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已逼近六百人。已懷孕三十二周的小憶(化名)確診了,渾身不適,救護車載著她,問了好幾家卻找不到能夠收治她的醫院,「那我們到橋的另一邊,去台北慈濟醫院,可以嗎?」救護員問道。 不久後,台北慈濟醫院新冠肺炎專責病房的護理長陳美慧,告訴同仁們: 手術前的緊繃
在人生的空隙中,慶幸有詩給了想像、隱匿或是喘息的天地,讓肉身與心靈隨詩句安適、調節吐納。除了承載詩能容納大小宇宙的特性,此次陳依文的詩依舊保有她柔中帶刺的優雅質地;整部詩集以薔薇品種作為視覺與意象,透過不同的薔薇品種來描述人生不同階段的心境。 萬物有光。萬物為光。 你自是 其中最絢麗華彩的一束。
世界上有一種閱讀的原型,在不同的時代都會出現不同的化身,這種閱讀是人類永恆的需要,因為它反映了人類內在最深沉的心靈探索,就是尋找人為什麼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和目的。 他幫助的方式是讓學生察覺問題所在,再懂得提出正確的問題,然後在自己去尋找答案。
一個夏日傍晚落日時分,我站在紐芬蘭家中的陽台上,懸在兩個世界之間。我後方隔著紗門,可聽見加拿大電視播報員正在報導阿富汗坎達哈省(Kandahar)的最新自殺炸彈攻擊,造成二十九死五十傷,鮮血殘骸飛濺四周牆垣,女人哀號慟哭,男人憤怒暴動,孩子的眼神空洞絕望……真是難以置信的創傷,我幾乎無法聽下去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之所以重拾《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學齡前兒童篇》這本書,原因這本書早在兩年前就買回家,而我的老大都已經五歲了、幾乎不算是學齡前了,若不再趕緊看完,深怕書中有用的資訊來不及用上。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Thumbnail
當多數的父母都致力於讓孩子在學業上名列前茅,又有多少比例的父母對於兒童心理及發展有正確的認知,同時認為培養孩子擁有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格更至關重要呢?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教育問題對於成人來說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也就是說倘若成人的認知本身就錯誤,或是根本不理解兒童發展的機制
Thumbnail
身為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但有時候我們的愛會變成育兒誘惑,硬拗孩子聽從我們的意見。然而,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做決定,是更健康成長的方式。父母不必總是要求自己是對的,而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面對未知的挑戰。
Thumbnail
你知道嗎?一個簡單的批評,可能會在孩子心中種下自我懷疑的種子。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為什麼不應以孩子偶爾的失敗來定義他們的能力或性格。 從鼓勵的視角出發,了解如何創造一個支持孩子探索潛能和克服困難的環境,讓他們在每一次跌倒後都能更堅強勇敢的站起來。 閱讀全文,了解如何讓你的孩子在挑戰中發現自己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父母的個人成長和過去經歷都會影響教養小孩的方式。推薦大家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對教養和自我成長都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之所以重拾《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學齡前兒童篇》這本書,原因這本書早在兩年前就買回家,而我的老大都已經五歲了、幾乎不算是學齡前了,若不再趕緊看完,深怕書中有用的資訊來不及用上。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Thumbnail
當多數的父母都致力於讓孩子在學業上名列前茅,又有多少比例的父母對於兒童心理及發展有正確的認知,同時認為培養孩子擁有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格更至關重要呢?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教育問題對於成人來說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也就是說倘若成人的認知本身就錯誤,或是根本不理解兒童發展的機制
Thumbnail
身為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但有時候我們的愛會變成育兒誘惑,硬拗孩子聽從我們的意見。然而,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做決定,是更健康成長的方式。父母不必總是要求自己是對的,而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面對未知的挑戰。
Thumbnail
你知道嗎?一個簡單的批評,可能會在孩子心中種下自我懷疑的種子。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為什麼不應以孩子偶爾的失敗來定義他們的能力或性格。 從鼓勵的視角出發,了解如何創造一個支持孩子探索潛能和克服困難的環境,讓他們在每一次跌倒後都能更堅強勇敢的站起來。 閱讀全文,了解如何讓你的孩子在挑戰中發現自己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父母的個人成長和過去經歷都會影響教養小孩的方式。推薦大家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對教養和自我成長都有很大的啟發作用。